APP下载

以表达性艺术疗法提升心育课的有效性

2021-05-11叶紫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生

叶紫

〔摘要〕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可以激活右脑,跨越言语之障,比如,带领儿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联结真实情感;在音乐冥想中激活内在能量;在游戏体验中达成游戏成果和自我的双重建构。由此心育目标可以潜移默化得到实施,表达性艺术疗法让心育工作更有效。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疗法;音乐冥想;游戏体验;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1-0032-04

心理学家勒(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左脑主管逻辑、推理、演算、判断,依靠言语来进行,我们说话主要是在运用左脑;右脑主管形象感知、直觉判断、空间定位、情感表达等,直接处理图像信息,记忆和情感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右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对有些事物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语言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用言语、用左脑无法沟通右脑,直达内心。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自由开阔,思维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特别是对于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孩子,单纯依靠语言表达模式的课程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心育课堂尤其如此。

如何让内心深处的感受变得灵动,能被儿童觉察得到、表达得出?如何帮助儿童在心育课中吸收更多的心灵滋养,从而提升自我能力?如何让儿童在有限的课堂之外保留内在体验,延伸至学习生活?笔者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例进行归纳与研究,认为将表达性艺术疗法融入故事、舞蹈、绘画、演绎、音乐等多种形式,是一种对语言表达很好的补充。表达性艺术疗法可以激活右脑,超越言语之路径,表达性心育课是提升心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一、聚焦:表达性艺术疗法的内涵

小学阶段的儿童语言功能还没有发育健全,语言表述在心育工作中常常显得无力。作为非语言的交流工具,表达性艺术疗法便可成为超越言语障碍的路径,激活右脑,抵达疗愈内核。

艺术治疗(Art Therapy)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人类,他们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敬畏,在岩洞中留下壁画以表达对自然及宇宙的看法。到了近代,心理学蓬勃发展,因艺术具有表达、符号象征和创作等元素,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中。《艺术心理疗法》中提到:由于艺术治疗过细的专业划分,对艺术治疗教育者的资质要求一直存在争议和矛盾:非艺术毕业生的涌入是否削弱了艺术治疗的艺术基础与潜力,而纯艺术理念的艺术家又难以把握心理治疗与辅导的尺度。

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源于艺术治疗,却有别于艺术治疗。二者都是以艺术创作作为治疗的形式,但是在艺术治疗的范畴中,音乐治疗、舞动治疗、诗歌治疗等治疗形式都是基于单一的艺术形式,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关键特征,是在心理治疗中将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integration)。正是由于其具有的“整合性”特点,前文提到的这一矛盾可得到相对缓解。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AATA)给出的最新定义对二者做了进一步区分: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了表现艺术与心理治疗,可将人们潜藏的创造力再度激起,以此帮助当事人将无法说出的冲突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提供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沟通机会,借由一种象征性描述(symbolic speech)的方式,更加深入探索个人内在与外在的经验。表达性艺术疗法就是这样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以非言语的沟通技巧作为表达媒介,通过艺术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及体验,进而实现情感表达、自我认知、人格完善和成长。

二、激活:表达性艺术疗法的独特魅力

表达性艺术疗法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过程,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魅力。

(一)疗效因子更多元独特

表达性艺术治疗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媒介深入当事人的內心。首先,儿童能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觉察自己内在的各种情绪,借由不同的艺术媒介抒发与表达情绪。其次,基于认知发展阶段规律,儿童尚不能够完全理解抽象的概念,低年级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弱。一方面,透过艺术媒介,儿童得以具体化自己的内在经验,显示情绪意象;另一方面,通过作品细节的展现,能呈现其丰富且深层的内在经验,抽象的概念与感觉便得以具体化。再者,儿童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依照自己的意思决定创作的方式,决定要表达多少情绪,由此获得自我掌控感,增强内心的能量。

以上疗效因子正是表达性艺术治疗所发挥的功效,可以达到言语咨询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

(二)受益层面更广泛深入

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现和矫治问题,或只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积极人格特质。表达性艺术疗法引导教师将目光转向全体学生,除了辅助解决心理问题,更可以在团体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中运用,以挖掘儿童潜能和发展儿童潜力为核心。聚焦的主题也由常规板块拓展至小学生学习能力、生涯规划、生活适应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等主题,根据学生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品质与能力,使得受益层面更广泛深入。

(三)运用操作更方便实用

以江苏省南京市当前心育工作状况来看,小学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少,而兼职多,并且教师具备的资质也多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较少为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专业治疗经验一般不足。

艺术用于心理治疗有两个重要的工作取向,伊迪斯·克拉玛(Edith Kramer)提出的“艺术创造即治疗”取向是其中之一,认为创作的过程即是疗愈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内在需求将在意识中重新选择、分类,内在冲突也将被重新体验、重新整合而被解决。如此一来,心理教师便能够随时随地地应用于课堂,根据不同班级的课堂需求,采用适合的方式开展。通过心理教师的简单点拨与指引,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即能抒发情绪,重整过去的经验,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最终获得疗愈。因而表达性艺术疗法的运用操作更方便且实用。

除此以外,表达性艺术疗法的运用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性强。还可以降低其心理防御,帮助儿童建立安全、开放的自我表达环境,更好地联结和探索自己的内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三、跨越: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心育课堂中的运用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发展,不少教学方式在心育课堂中得到运用,如角色扮演、绘画表达及做操律动,它们都属于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团体心理活动课中,将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积极的方法和手段,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当中。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潜力,以实现对将来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巧用绘画,联结真实情感

1.涂出情绪色彩

2019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培训中,在三年级“情绪对对碰”心育展示课上,教师首先以“小美的一天”为导入,请学生关注小美在一天中的各种情绪的产生与变化。见图1。随后,在引领学生联结自身,回忆并感受自己的情绪的环节中,请学生在三角框里涂色,边涂边体会情绪带给自己的感觉。教师首先进行自我表露:“老师把冷静涂成绿色,当我冷静的时候像一片叶子……”然后学生们自由分享。

生1:我把生气涂成红色。我想到,每当我生气愤怒的时候,心里就像有一团火在烧,我的脸也憋得通红。

生2:我的高兴是红色,我第一印象是过年的时候,家里街上都用红色装饰,看着就让我感到开心。我的生气是紫色,我记得上次××把我最喜欢的一支紫色的笔弄坏了。

……

在这个环节,每个学生都能迅速联想到情绪相关的颜色,这些色彩背后是他们曾经经历的相关联的内在体验。通过涂色,学生的心理防御降低了,觉察到各自心里的情绪,联结内心真实的情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驗自然也被激发出来。

2.绘制心情漫画

这仍然是一堂情绪管理辅导课,但以心情画贯穿整节课。教师请高年级学生把一张A4纸折成四格,绘制“四格心情漫画”。第一幅画,学生画出当自己有烦恼时的心情;第二幅画,学生从老师送给大家“神秘的礼物”的现场小活动中,体会当下自己的心情并画出来。学生感受到,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然后尝试着自我调整,并从画面的变化里找寻调整情绪的方法。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心情画,为同伴出谋划策,让其开心起来;第三幅是画出本课结束前当下的心情;第四幅画是留白,留给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空间。

因绘画具有心理防御机制较低的特征,儿童在绘制心情画的过程中,能觉察自己的情感及转变,更安全地把言语无法表达出的情绪投射出来,自己去感悟、发现,然后进行纾缓、调整,最后自己找到调节情绪的方法。这就真正达到了心理疗愈的“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音乐冥想,激活内在能量

1.忆海淘沙

观摩过一节小学中年段心育课“我能行”,课中男教师用低沉独特的嗓音为学生朗读了绘本《我想去看海》的片段,请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下自己心中的一个心愿,想要达成却也像卡梅拉一样存在着阻力。随后小组交换心愿桶,分享并提出建议,互相帮助。接着,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带领学生在音乐中放松冥想:“请你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放松自己。回想一下自己成功的经历,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是什么日子?和谁在一起?想到这件事有什么感觉?是温暖、有力?还是有点紧张、激动……”

音乐是最有感染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方式。在音乐中放松,通过冥想帮助孩子进入内心体验状态,在记忆的海潮中淘取成功的经历,并让他们沉下心体会自己成功时的内心感受,可以从中获得力量。这样能为接下来表露自己最有信心实现的目标,完成内心的表达积攒能量,最后给自己的自信找到公式,彻底激活内心的能量。

2.创造意象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我在参加区赛课中执教过五年级“拥抱生命”一课,教学中利用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围绕“死亡”话题,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死亡和生命的意义。随后我设计了小活动“生命的祝福”,学生们在音乐中冥想:“闭上眼睛,进入内心深处,你感到很舒适、很放松……在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小花园,盛开着芳香的鲜花,旁边长着一棵生命之树。你走近一些,看看,这棵树有多高?树枝和树叶长得怎么样?长得好不好?如果好,结出果实了吗?如果有害虫,你可以请啄木鸟来帮忙……”

冥想结束后,大多数学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树:有的看到了一棵高大繁茂的树,代表着他具有积极的心态;有的看到的是一棵闪着亮光的水晶树,象征着纯洁的品格;有的看到树上结满了果实,粉色代表陪伴,红色代表希望,蓝色代表坚持……在音乐冥想中,学生们通过创造“树”的意象,具象化生命的能量。当他们从冥想中回来时,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愿望、信念和其他重要品质,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祝福,也代表从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巨大的能量。

(三)游戏体验,达成双重建构

1.角色扮演

“驾驭人生帆船,驶出心理舒适港湾”是后疫情时期的一节高年级心育课,课上学生们扮演“人生旅程号”游轮乘客,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历了搭乘游轮、享受游轮电影、遭遇漩涡、改变行驶动力系统、靠岸邮寄明信片等一段完整旅程,以五个板块的活动串联起各种体验,衔接紧凑,层层推进。

搭乘“人生旅程号”游轮的游戏时光,正是学生探索和发展自我的一次心灵旅程。层层深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安全、稳定的心理氛围中,认识自我心理舒适区,寻找走出舒适区的突破口,最后通过完成属于自己的“明信片”创作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是对书写作品的建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探索,达到行动方向和新的自我认知的建构。

2.拼图游戏

去年我执教了一节三区联片公开课“和自信交朋友”,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成功拼图”的游戏情境,学生们从“老照片中找成功”“优点接力棒”两个板块的活动中收集自己的成功拼图碎片,然后自己动手拼拼图,最终拼成一个代表着自信的“小拳头”图案。见图2。

二年级学生自我概念认识程度较低,对自信只有模糊概念,到底如何与自信交朋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游戏是孩子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拼图游戏中可触知的材料能够吸引儿童的各种感知——视觉、触觉、听觉,让其成为媒材的主人。学生由心理教师引领,在游戏过程中,从初步了解自信,到在多角度评价中渐渐找出自己的优点(收集拼图碎片),最终自己完成了“自信小拳头”的完整图案。这不仅是作品的成功建构,更意味着孩子构建了对自信的认知,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但同时,心理教师也应思考一些问题,如心理教师要自主学习或接受规范而充分的专业培训,以保证有能力引导儿童在表達性心育课中获得心理的成长;关于表达性艺术疗法的应用效果,心理教师应予以关注,不能下课即结束,可以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在表达性艺术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与想法。

激活右脑,超越言语之路并不神秘,因为生活即表达,艺术创造即治疗。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使用,让心理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儿童在生命最深处与自我相遇、与心灵相会,将内心世界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将自身珍贵而独特、丰富而强大的生命能量以创造性的方式挖掘出来,激励儿童自发地改变、自主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叶培结,余瑾.艺术疗法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

[2]黛安娜·沃勒,安德烈娅·吉尔罗伊.艺术心理疗法[M].周祥,唐云松,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翟书涛.表达性心理治疗简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348.

[4]姚红苹.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199-200.

[5]李静,吴晓燕.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4):22-24.

[6]江晓晖.表达性心育课堂实践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29-31.

[7]毕玉芳,陶新华.曼陀罗绘画在个案咨询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9(88):30-4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小学,南京,210049)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