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措施探究

2021-05-08杨琼

考试周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杨琼

摘 要:在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变化,更为关注对文化劳动者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开始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出发,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上,教师可以结合劳动教育的目的,将数学课堂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 引言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活泼好动的时期,此时也是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候,但是严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安排学生适当地进行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同时也符合劳动教育的目标。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上,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适当地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对此,文章中对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合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 劳动教育和小学数学课堂结合的必要性

从小学阶段的教育来看,数学这门学科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着极强的工具性,还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这也就意味着数学这门学科不仅有知识传授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讲解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对数学知识中的劳动内容进行发掘,实现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这也是新时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小学生在思想上就抵触劳动,甚至对劳动活动存在鄙视的心理。在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人们的思想也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在新时期的教育上,积极提倡劳动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 劳动教育和小学数学课堂结合的对策

(一)劳动教育与学生年龄的结合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课,同样也没有一定的教材,学校的劳动教育一般是学校偶尔组织的一些劳动活动,如纸工活动、泥工活动等,或者引导学生参与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如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整理房间等。但是,学校主要还是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学上,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还不够重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才能拓展劳动教育的平台,将劳动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当然,对于学生的教育,单纯的纸上谈兵是难以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便在课堂上组织,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在学校进行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回家同家长一起完成。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渗透劳动教育,比如对低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在讲解“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庭中按照图形的形状对物品进行归类,这样不仅可以使學生了解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归类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在“统计和概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清理家庭中的垃圾,并对家里每天使用的垃圾袋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计算一周使用的垃圾袋数量,一年垃圾袋使用的数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统计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环保意识。

(二)挖掘数学内容中的劳动内容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劳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劳动。从数学发展史来看,更是离不开人们的艰辛劳作,数学文明成果更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上,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学教材中的劳动内容发掘出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例如,在“数的产生”这块知识的讲解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人们是在生产劳作中,为了记事情和区分物品,产生了计数的需求,然后向学生介绍数的发展史:在那时人们使用的计数工具就是自己的手指和脚趾,由于双手和双脚只能记录20以内的数,在数目较大时,就难以满足需求,所以原始人就开始使用石子来计数,并逐渐地发展到结绳记事、刻道计数,再后来就在兽皮、树木、石头上刻画符号来记数,并慢慢演变成了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逐渐地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在课上发掘数学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发挥劳动启发智慧的价值,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借助实践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从小学时期的数学课程来看,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比较基础化,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于认知水平有待提升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周边的场景与事物,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事物,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从人的大脑来看,左右脑有着不同的功能,右脑用来获取形象感知,左脑在空间思维的发展上占有优势,由于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所以只有实现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将人的智力开发出来。从数学思维活动来看,主要受左脑支配,借助直观化的教学材料,可以在学生脑中形成具象思维,再加上劳动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种感官,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将学生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思想

从小学阶段的教育来看,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这就会增强数学教育的研究性、合作性、有效性,尤其是很多抽象的定理、概念等知识的讲述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完成,同时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比如,在讲解“图形运动”的知识时,会讲到图形的旋转,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旋转的定点,以及旋转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旋转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停车场的升降杆,然后让学生分析旋转物品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将劳动教育深入其中,增强课堂教学的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