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支架 寻渊源 促理解
——工程问题错例分析及教学改进实践思考

2021-04-22卢梦鑫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总量工作效率数量

卢梦鑫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绍兴 311800)

工程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分数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当“具体量”和“分率”相遇时,学生表现得更加束手无策。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第35页的第9题为例:一段路,如果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如果乙队单独修,平均每天可修240m。现在甲、乙两队合修,6天正好修完。这段路长多少米?以下笔者的实践和思考[1]。

一、基础铺垫——以数量关系为“支架”

出示:一段路,甲队单独修15天完成,平均每天可修240米。这段路有多少米?

设计意图:从前测情况看,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从最基本的题型出发,目的是复习和巩固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些关系是学生解决“工程问题”时的“支架”。其中,重点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同时给思路混乱或毫无头绪的学生打开一个窗口——原来复杂、困难的工程问题也可以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数量关系入手,再在同桌相互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写出算式:15×240,但当老师提问列出这个算式的依据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理由。因此,向学生解释:240表示甲的工作效率,15天表示甲的工作时间,甲的工作总量就是所求的路长。同桌两人在互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个几个数量关系式时,好多学生还要依靠板书,不能成为知识储备。

二、意义的理解——简单的量率相遇问题

第二种方法:引导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然后试着说一说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从前测情况看,只有平时数学学习情况良好,成绩较为靠前的学生是采用第二种方法解题的。因此,面对这部分学生,第二种方法略讲,但为了帮助其理解,必须用线段图加以解释和说明。

请学生说说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重点理解第1种方法。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分析第二种方法的时候,学生表现得较为木讷,因为他们不擅长画图,也不善于列等量关系。因此,在图形结合的基础上,学生也能试着找到等量关系,但还是表现得较为吃力。

三、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一般化的思想——寻求渊源,促进理解

设计意图:比较两个题目的不同和相同点,其实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问题之间存在的关联,理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同时,找到同类信息的联系或者不同信息之间的相同本质,能够自主萌发解题思路和方法,试着去归纳:不管问题怎么变,当遇到这类问题时,最方便、直接且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找到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者。当有一个条件成为隐性条件时,试着根据题目的意思去找到相应的量[2]。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相同点:题目中都有240,也有部分学生能说出这240都表示的是甲的工作效率,问题都是求这段路有多少米。不同点是,第一题是直接告诉甲单独完成要15天,第二题是甲每天完成这段路的。这些直接的关联学生能够找到。稍作停顿后,有学生也悟到了,两个题目其实都是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这个数量关系来解决的。当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后,教师大力表扬。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不管这类题目怎么变,我们都应该试着去寻找题目中不变的关系,把它们作为解题的金钥匙。这样一来,这组循序渐进的练习题也就起到了真正的效果。

四、总结提升——因为理解,再复杂也不怕

出示:一段路,甲队单独修10天,甲乙两队合修需6天,乙单独修平均每天可修240米。这段路有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是在第2题的基础上的又一步提升,从原来的一个队变成了两个队,数量关系也进一步复杂起来。从学生的前测情况看,已知两个队的工作效率和及其中一个队的工作效率,求另一个队的工作时间,学生也是存在困难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也需要放慢脚步,为学生搭好支架。剩下的学生能够从第1、2题中获得启发,去思考不变的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者的关系,变的是求工作时间的办法,因为已知条件变了,需要根据合作时间和甲队的单修时间来求出乙队的工作时间。

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刚开始出示的时候,发现没有学生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老师提醒,觉得关系复杂的时候,可以多读几遍题目,试着从已知的条件中去寻求隐藏的条件,再看看,能不能在前面的1、2题中获得一些启发。

有学生能够想到去寻找甲的工作效率,但在这个问题中,这条路走不通,但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们已经把数量关系储备在知识体系中了。然后换成去找乙的工作时间,这又需要用工作效率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工作效率。尽管本题更为复杂,但有了前两题的引导和铺垫,学生还是能够用方法一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二基本没有学生能想到。

由教材中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发散出花样繁多的类型,但不管题目怎么变化,都希望学生能够根据题意搭建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个基本的数量作为解题的支架,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解答。更本质的看,其实我们可以由工程问题及行程问题、比例问题,凡是涉及三个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基本的思路来解决。相信这种“变中寻不变”的数学思想会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期待他们数学学习路上的繁花似锦[3]。

猜你喜欢

总量工作效率数量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
效率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统一数量再比较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头发的数量
10种方法助你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