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
——以2019年全国文综卷Ⅰ为例

2021-04-22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综试题新课标

黄 蕾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一、SOLO分类理论的内涵

SOLO分类理论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理论很难认定学生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彼格斯与科利斯提出了一种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其认为一个人的总体知识结构是不能被明确地定义的,故彼格斯将学生的总体认知结构称为“假设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简称HCS。学生在具体解答某个问题时的知识构造是可以被明确定义的,故彼格斯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认知结构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s learning outcome),简称SOLO。[1]

SOLO层次 思维操作 表现前结构水平(P) 拒绝、同义翻译 思维混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开始处理单点结构水平(U) 只能联系单一事件、线索进行解答学生只注意到单一的知识点,没有思考其他知识点,并根据这个知识点解决问题多点结构水平(M) 根据孤立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解答学生找到两个甚至多个解决问题的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之间无关联性关联结构水平(R) 在设定的情境或已经历的情境中对相关素材进行归纳学生找到多个相关知识点,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

?

以SOLO理论为基础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以测试的方式考察和描述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前三个水平主要是描述学生学习的“量”,后两个水平则主要描述学生学习的“质”,其中间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进行评价

(一)扩展抽象水平(E)分析范例

第44题 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图7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①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

分析:对与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不利影响与有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通过修建运河转移了排污通道,停止了向密歇根湖排放污染物,改善了密歇根湖与五大湖的水质,保护了湖泊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不利:修建河道向伊利诺伊河排污,伊利诺伊河为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污染,并且通过运河将密西西比河流域与五大湖流域连接起来,两流域自然环境差异大,两大流域生态系统相互干扰,受到影响。此题以“美国污染排放与流域治理”为背景,介于学业质量水平3与水平4之间,需要学生运用空间分析法,从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出发,较为全面地评价该治理工程对区域环境的利与弊、得与失。

(二)统计结果

依上述分类对2019年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进行能力结构划分,统计结果如下:

地理试题双向细目表

为得到直观的试题SOLO层次情况,笔者对表1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

地理试题SOLO层次统计

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地理试题中,人文地理试题所占比重最大,占总分值的40%,且在人文地理试题中,各个SOLO层次均有分布,并以R层次为主;其次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差不大,占比37.8%,在人文地理试题中,SOLO层次分布极不均匀,全为R层次的试题;区域地理试题占比22.2%,涉及M与R,M层次试题的分值占优势。从SOLO分类层次看,以R层次试题占比最大,其次为M层次,U与E层次虽有设计,但所占分值很少。

三、结论与启示

(一)深刻领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新课标》等政策性文件对地理教学的引导性作用,设计和选用体现学业质量标准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中明确回答了“地理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则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高考是创新地依据《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进行编制的,领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预测高考趋势。

学业质量标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参加地理高考的学生,须以《新课标》中的水平3及水平4为标准,既关联结构水平与抽象拓展水平。如何考察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可通过SOLO试题来检测学生的思维处于哪个层次。SOLO理论不仅可评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所处的思维水平,而且也可检测试题的难度以及合理性。我们可以U水平为学生的基本达标水平,通过M层次试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全面度,E水平为拔高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查缺补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业质量考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架构知识框架体系,注重思维导图与知识框架的结合

地理具有时代性,其知识体系是不断更新的,地理课本更多呈现的是各种各样的案例。然而,这些案例不会原原本本地出现在试题中,进而导致地理试题很“活”。例如,本套试题中的小北干流的堆积型游荡河道、澳大利亚的汽车发展历史等,这些字面上的知识在课本中根本找不到,而其考察的内在的知识点就是课本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透过各式各样的例子发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标准,搭建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知识导图,对知识点融会贯通,能将知识迁移到不熟悉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

(三)注重在“以……为例”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以2019年全国文综1卷地理试题为例,虽试卷区域地理占比不大,但是每一道题都是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为载体,考察学生各项核心素养。[3]在“以……为例”的教学中,我们要侧重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而非单纯知识点掌握,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与技能框架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对区域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文综试题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谈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诌议
省质检后文综政治复习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