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建构与辨析

2021-04-19孟繁东

新闻世界 2021年4期

孟繁东

【摘    要】在传统访谈节目中,经典的“提问—倾听”式访谈把关并引导着用户的解读习惯与收视意向,有形的访谈节目模式,恰恰需要“无形的环节”来设置。访谈节目主持人在前期备稿时可以对节目效果的“理想范本”进行勾勒,这一理想范本是节目组可操作、可实现、可反馈的,而节目效果的最终达成离不开主持人的“自我呈现”。这让今后的访谈节目工作者及学者对于节目谈话场的构建具备了新的衡量与思辨。本文旨在通过“理想范本”这一表演理论的介入,对访谈主持人理想范本建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访谈节目;理想范本;角色建构

一、舞台与演播室:访谈节目“理想范本”辨析

(一)戏剧学“理想范本”定义

“理想范本”是戏剧研究的专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启蒙运动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中提出,“演员演戏,根据思维、想象、记忆、对人性的研究、对某一理想典范的经常模仿,每次公演,都要统一、相同、永远始终如一地完美; 在他的脑内,一切都是有步骤的、组合的、学来的、有顺序的。”理想范本,是指演员预先设想的有关理想形象,这种形象类似于弗洛伊德意义上的超我概念,具有较强的理想和先验色彩。其次,它具有一种规范性效应,指引演员朝这一形象进行表演。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沈嘉熠副教授曾经分析了戏剧的理想范本应用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意义与可能性。从她的认识论框架出发,本文主要从电视谈话类节目入手,探求理想范本之于主持人的重要性。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是对某一角色的模仿,而是和嘉宾一起,以节目所期冀的理想效果作为范本而共同完成节目,这一过程由主持人主动引导,与嘉宾真实地进行交流,共同完成足够分量的素材,再通过后期的二次剪辑完成对理想范本的贴近性呈现,这一过程服膺于统一的内心逻辑。

(二)访谈节目“理想范本”的呈现

遵循理想范本,既需要主持人留意嘉宾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言外之意,随时给出反馈,又必须时刻把握好贯穿节目的心理逻辑和节奏。如果我们把节目比拟为剧情,那么被采访者就是演员,而主持人犹如幕布,透光效果好不好,直接影响意涵能否清楚明白地传递。在这个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的理想范本,是由主持人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形成的,并以此作为预先设定的印象,在采访过程中加以预判。孙惠柱在《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艺术表演学的基本矛盾及表演教育中的若干问题》中的“ 理想范本:中国与西方 ”一节中曾有阐述,“纵观各表演门类可以看到,从基训到排练、演出都有两大基础——外在的理想范本和内在的自我呈现,各类表演都是这二者的对立统一,他们各自的水平以及二者结合的度将决定表演展现的结果……主持艺术本身就包含了两个极端:中国的新闻主持最讲究外在范本,西方的谈话节目有最多的自由发挥。”

这段话表明,若没有理想范本,不仅会使谈话类节目走向脱节,形成节目内容的断裂,还往往会消耗大量节目制作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做足功课,形成对被采访对象的理想范本的认知,便可于被动的提问应答处寻求主动的引导,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主持人不仅会问关于嘉宾的“未知”,也会问“已知”,以达到对于问题的把控,并作为一种脚本与最终舞台(镜头前)呈现的铺垫。

二、访谈节目主持人“理想范本”的建构过程

(一)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理想范本”特征

当访谈节目主持人进行前期准备时,需要主动形成对被采访对象的“理想范本”。首先,理想范本的形成,有赖于主持人的前期资料搜集,及在此基础上的主观预判。它是主持人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状态,但这种状态没有固定模式,因人而异,并将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完全有赖于主持人前期的准备情况,以及长期的采访经验、技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其次,谈话类节目中的理想范本,将导向谈话过程中的谈话场,即在剪辑之外,帮助嘉宾进入谈话状态,以及预期谈话状态形成的谈话氛围。人物的呈现需要做提前的预判,必须采用贴合其性格的采访模式。但与表演不同的是,访谈节目虽然由两个人来共同完成,但是经过剪辑而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非即时性的,因此创作、制作者或者主持人可以按照他们心目当中的理想范本与其靠近,进行二次加工。这个过程是编者实现理想范本的重要途径。真正实操起来,所有故事剧情大的构架都已事先安排好,或者说,多半已经可以预判。没有一个通用的剧本可以适用于所有节目,因为每一个节目的生产方式和结构都不同。需要按照每一个节目的录制和剪辑规律来进行编辑。

最后,有了理想范本作为参照,在做人物资料准备时,也就有了更加鲜明的方向。例如在接近被采访对象之前,主持人就已经知道了嘉宾的资料。每一个节目都有自己的主题,主持人对嘉宾的采访越来越不局限于人物的传记式介绍或书写,而是结合贴近当下时事热点或是某一特定主题,完成一档具有目的性的访谈。这样,电视访谈节目对于嘉宾,对于主持人个人采访诉求的呈现,有了越来越具针对性的方向。

(二)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建构方式

访谈节目主持人“理想范本”的建构,可以参照访谈节目主持人节目录制流程进行梳理。一般情况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建构,遵循“设定目标—搜集资料和数据—撰写人物小传—前期沟通—反馈修改—拟定采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流程。然而,根据既有的谈话类节目,我们不难得出,节目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建构流程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前期各种情况的预判上。例如,《金星秀》设定了快问快答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是相对随机的,也就是说,前期金星及其节目团队会对嘉宾进行较为详细的资料搜集,并以此拟定各类问题。在快问快答环节,嘉宾的回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因此这对主持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前期需要形成对嘉宾的理想范本的构建。

然而,韩国《黄金渔场Radio Star》则反其道而行之。节目中主持人对嘉宾的提问,则完全处于可控的状态。例如采访一个组合时,节目组事先收集彼此的爆料问题,以让受访嘉宾可以在参演前完全知悉问题,进行流畅得体的准备,一问一答处在一种高度可控的状态中。还存在一种极端情况,甚至可称为矫枉过正的情况,例如一段迈克尔·杰克逊接受采访的花絮显示,在被问及“巡演”问题时,杰克逊坦言喜欢和歌迷进行交流,但不喜歡巡演。节目组多方衡量,认为这一答案不适合放在节目中,于是以迈克尔的巡演为由,让他重说“我喜欢巡演”,以达到节目组所期待的嘉宾反馈。这样的制作手法并不罕见,从节目理想范本的角度来说可谓刻意到了极致。

(三)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建构适用性分析

谈话类节目终究只是一个载体,从理想范本出发采访嘉宾,目的还是展现嘉宾的故事,这是节目效果的主体,不同的节目风格可能展现嘉宾不同的侧面,而不可能让众多嘉宾为照应节目而形成统一风格。那么,节目风格的把控便落在主持人身上,从服务于节目的主旨出发联动嘉宾,于资料搜集中形成理想范本,于前期沟通中形成基本预判,于倾听中催生节目素材,于追问中迸发节目亮点,于随机应变中完成对谈话节目的掌控和把握。

与戏剧的理想范本不同的是,访谈的完成少不了主持人与嘉宾在特殊情况下的合作与理解。专业能力强、有经验的主持人往往会在提问环节中,即时判断理想范本的完成度,并预估节目播出的效果。同时,根据预估的情况和实际发生的结果,随时进行问题的调整、节奏的改变与谈话场的掌控。与线性方式进行的戏剧表演相比,访谈具备更加宽松的、非线性的可控时机,能够帮助主持人对既有问题进行补录与追问,使得节目更加紧凑可观。

三、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理想范本”操作误区辨析

谈话类节目里,主持人往往会在谈话过程中形成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非均衡关系结构。这里的非均衡,是指主持人的理想范本认知与被采访对象的回应之间,出现了高度的不一致。并且,主持人在面对这种高度不一致时,往往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按部就班地按照此前的采访计划进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主持人自身内部的理想范本,同采访过程中个性呈现的方式之间未能产生协同效应。主持人个性呈现的方式,原本应当服务于理想范本的构建和打造,可主持人一意孤行,或者缺乏经验,则会让自身的个性呈现,或者采访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转变成对理想范本的消解、破坏和颠覆。

(一)“理想范本”是把双刃剑

如果单就理想范本而言,主持人原本可以借此形成采访过程中较为坚实完备的认知依靠,进而巩固自身的主持风格与类型。然而,理想范本自身,也犹如悬在主持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方面,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可以有助于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的个性发挥,特别是形成与嘉宾之间的信赖机制。另一方面,理想范本自身也有可能成为束缚主持人采访的重要方面。如果主持人缺少一定的控制能力,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完全仰仗于理想范本的有效性,反而会消解采访过程的灵活性。

(二)主持人自我角色建构的错位

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完全不注重理想范本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自由发挥,不注重前期资料搜集与沟通所形成的理想范本,不仅不会形成与嘉宾之间的信赖机制,还会失去对节目的主控权,出现主持人被嘉宾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

(三)“理想范本”下刻板化的谈话场

当节目进入到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设计中时,理想范本对采访过程会形成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谈话过程不仅刻板,毫无生趣,更重要的是,主持人只是机械地执行了前期理想范本基础上所设计的采访任务和框架,沒有形成与嘉宾之间的共情机制,最终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结语

在讨论理想范本对于主持人的意义时,我们需要谨慎处理主持人的理想范本同个性风格之间的辨证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在谈话节目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遵循“设定目标—搜集资料和数据—撰写人物小传—前期沟通—反馈修改—拟定采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范本,将保障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形成与嘉宾的共情和信任机制。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理想范本必然会带来采访过程的僵化、固化和模式化,最终将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虽然需要理想范本的物质性支撑,但也会同理想范本之间,形成不可预计的内部张力。与此同时,采访过程中,节目主持人需要小心地区分理想范本同被采访对象的实际范本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异如果没有主持人基于经验基础上的随机应变,或是对谈话场的把控,主持人非但不会形成与嘉宾间的共情关系,反而会成为嘉宾的操控对象。总而言之,节目主持人需要处理好理想范本与个性风格之间的辩证关系,更需要处理好理想范本同嘉宾回应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惠柱.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论艺术表演学的基本矛盾及表演教育中的若干问题[J].戏剧艺术,2012(06):4-18.

[2]沈嘉熠.影像时代理想范本的塑造[J].戏剧艺术,2011(03):100-108.

[3]董旭.社会表演学视野下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角色表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邓敏.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孙玉林.电视谈话节目谈话场构建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7(06):108-110.

(作者:上海杉达学院新闻系助教)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