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功县紫凤头黄土崩塌灾害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2021-04-16师彩燕左晓峰

陕西水利 2021年3期
关键词:条块坡顶坡脚

姚 冈,师彩燕,左晓峰

(1.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 712000;2.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3.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065000)

0 引言

崩塌作为黄土地区主要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黄土崩塌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众多学者围绕黄土崩塌灾害展开了研究:王念秦等[1]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探索了黄土崩塌的运动机理,获取崩塌不同演化阶段相关动量关系。付东林等[2]对陇东宁县黄土崩塌统计研究发现黄土崩塌发生均与降雨有关,刘向御[3]总结大量黄土崩塌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岩土体结构组合对黄土崩塌影响较大,并以此对崩塌灾害划分为4 个危险性等级。辛存林等[4]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总结了黄土崩塌灾害的成因、力学性质等。雷祥义等[5]对陕北黄土崩塌的成因以及时空分布类型进行分析,认为黄土斜坡上不当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崩塌灾害影响最大,应科学管理以此避免崩塌灾害。

本文以紫凤头崩塌为例,分析黄土崩塌的变形破坏特征,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了该崩塌稳定性,并提出应急处置措施。

1 地质环境条件

紫凤头崩塌位于武功县西北部的武功镇八一村,距离武功县城15 km,S104 省道、X227 县道均从附近通过,村道、乡道纵横,工程地质平面图见图1。

图1 崩塌工程地质平面图

1.1 地形地貌

本项目区位于黄土台塬边斜坡地带,区内整体地形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项目区北侧坡顶上部,高程452.19 m,最低点位于南侧坡脚院落,高程434.28 m,最大高差约17.91 m。崩塌体为切坡挖窑形成的高陡边坡,呈南北走向,西侧为黄土台塬,东侧河流高阶地,东高西低,平均高度约14 m。

1.2 地层岩性

根据岩土体的时代成因、岩性特征,将项目区主要地层由新到老划分为以下4 层:耕土,杂色,松散,主要分布在崩塌顶部,均匀性差,含大量植物根系,厚度约0.6 m~0.8 m;黄土,褐黄色、淡黄色黄土,结构疏松,大孔隙发育,具湿陷性,有碳酸盐呈白色斑点及菌丝状分布,该组厚度约2 m~5 m;古土壤(Q3eol),棕红色,团粒结核,结构较致密,硬塑,底部结核富集,该组厚度1 m~2 m。黄土,黄褐色,土质较均匀,结构密实坚硬,分布在边坡中底部。

1.3 人类工程活动

崩塌体下部人口密集,人类生产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较大,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挖窑、建房、灌溉。挖窑建房在坡体上形成高10 m~15 m 直立陡坡,大面积灌溉破坏了黄土结构,修建窑洞改变了坡体及坡脚的应力状态,破坏了坡体的结构和应力平衡。

2 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1 发育特征

崩塌体宽约590 m,高10 m~15 m,厚12 m~20 m,体积约9.8×104m3,为一中型倾倒式黄土崩塌。根据崩塌走向、高差等特征,现将该崩塌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段(图1)。崩塌北段宽约100 m,坡顶开阔,部分耕地为水浇地,分布1 处大型落水洞及3 处小型落水洞,直径0.2 m~3 m 不等。该段坡顶线曲折,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坡体高度与中段、南段相比较低,平均高度12 m,土体风化严重,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危土体林立(图2),坡体距村民院落较近,属威胁范围之内,4 户崩塌体下窑洞仍在使用,其它均已废弃,坡脚高程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图2 黄土节理

图3 小型落水洞

崩塌中段宽约310 m,坡顶同为开阔塬面地势西高东低,汇水东流,在坡顶形成5 处小型落水洞(图3),坡面线参差不齐,坡顶南北两端高差较小,植被茂盛,覆盖率达90%以上,根劈作用强烈。该段坡体平均高度最高,约15 m,坡面直立,危土体摇摇欲坠,受坡顶大面积灌溉影响,土体含水量较高,坍塌现象最为严重,坡脚土体呈扇形堆积,大量水土流失形成3 处较大“U”型冲沟地貌,宽均约20 m 左右。坡脚南、北高,中间低,4户房屋紧邻坡体,其余距坡体均大于10 m。

崩塌南段宽约180 m,坡面线较为齐整,北高南低,南边土路处为崩塌区坡顶高程最低处,坡顶灌溉规模较小。该段北边坡顶分布3 棵百年古树,为稀有珍贵植物。坡体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平均高度约13 m,坡面较北、中段最陡,局部近乎直立,危土体问题同样突出(图4),时有掉块现象发生,该段窑洞均已废弃,北边已有2 孔窑洞完全坍塌(图5)。坡脚地形较为平缓,整体南高北低,高差约1.5 m。

图4 危土体

图5 窑洞坍塌

2.2 成因分析

该崩塌体为居民切坡挖窑建房形成高陡人工边坡,垂直裂隙发育,坡度较陡,大部分地段坡度近直立,主要受风化构造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控制,坡体汇水沿裂缝进入土体后,加剧了裂隙发展,降低了土体力学强度,从而使土体逐渐破坏,居民在坡脚切坡挖窑,降低坡体整体向,改变坡体原有应力状态,产生崩塌,属倾倒式崩塌。发生崩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

2.2.1 地形地貌

崩塌位于黄土台塬边与河流阶地上部交界地带,西侧为黄土台塬,东侧为河流高阶地,西高东低,人为造成的坡体陡立,平均高差约14 m,前缘临空,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

2.2.2 岩性条件

坡体主要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黄土岩性为粉质粘土,大孔隙发育,土质疏松,上部具一定湿陷性,工程性质差,自然坡体较稳定,当受到降水浸润、侵蚀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时,土体抗剪强度急剧减弱,易引起坡体失稳,形成崩塌。

2.2.3 降雨

边坡土质疏松、强度低、透水性好,水的下渗浸泡冲刷使土体强度大大降低,软化了节理、裂隙结构面强度,并在坡体上形成落水洞、冲沟等破坏坡体完整性,从而降低崩塌体稳定性。

2.2.4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为该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居民在此切坡形成高陡人工边坡,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及空间条件;在坡脚挖窑破坏了坡体应力平衡,降低了坡体稳定性;在坡顶大面积灌溉,水的下渗浸泡冲刷使土体强度大大降低,软化了节理、裂隙结构面强度,并在坡体上形成落水洞、冲沟等破坏坡体完整性,从而降低坡体稳定性,促进了外部激发因素。

3 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3.1 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居民切坡建房挖窑形成近直立的高陡临空面,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基础和崩落空间。整个坡体主体构成为黄土,在自然条件下,黄土体强度较高,直立性较好,垂直节理难以形成贯通性结构面,土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长期降雨、灌溉等条件下,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土体强度显著降低,垂直节理迅速扩展形成贯通结构面,高陡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倒塌,形成崩塌失稳。坡体下部窑洞部分处于变形发展阶段,一旦窑洞坍塌,将造成坡体大面积崩滑。

经综合分析,该崩塌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发生局部崩滑;在降雨或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再次出现大规模崩滑。

3.2 理论计算

根据崩塌体发育特征,通过对崩塌体北、中、南各选取1 条具有代表性剖面Ⅰ-Ⅰ'、Ⅱ-Ⅱ'、Ⅲ-Ⅲ'(图6~图8)在三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计算,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滑坡稳定状态划分表,对该崩塌体进行稳定性评价,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稳定性计算见表2。

本次计算假定破裂面为圆弧形,则稳定性系数Ks有:

式中:Ks为边坡稳定性系数;Ci为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φi为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li为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θi、ai为第i条计算条块地面倾角和地下水位面倾角,(°);Qi为第i条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m;Qbi为第i条计算条块地标建筑物(外加荷载)的单位宽度自重,kN/m;Pwi为第i条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总渗透力,kN/m;Ni为第i条计算条块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m;Ni'为地震力垂直于第i条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分力,kN/m;Ti为第i条计算条块在滑动面切线上的反力,kN/m;Ti' 为地震力平行于第i条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分力,kN/m。

图6 Ⅰ-Ⅰ' 剖面图

图7 Ⅱ-Ⅱ' 剖面图

图8 Ⅲ-Ⅲ' 剖面图

表1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表2 原始坡形不同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

综上,该崩塌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发生局部崩滑;在降雨或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再次出现大规模崩滑,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

4 处置措施

根据崩塌发育特征,结合威胁对象等因素,建议对坡体进行分级削坡,对坡体下方窑洞进行封堵填埋,增加坡体整体性;在坡脚布设挡墙,对削方坡采用矩形格构护坡处理坡面,格构内种草护坡,在坡顶、平台内部、坡脚布设截排水沟,接入居民区现有排水系统。

5 结论

通过对紫凤头崩塌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对其形成原因分析基础上讨论该崩塌稳定性,得出以下结论:

(1)黄土崩塌的变形特征为高陡临空面,降雨形成的落水洞,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为贯通结构面。

(2)居民切坡建房挖窑洞形成直立临空面是造成该崩塌的主要因素,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在降雨诱导下形成崩塌。

(3)针对崩塌体稳定性及破坏特征,提出对黄土崩塌边坡体削坡、排水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猜你喜欢

条块坡顶坡脚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基于条分法对边坡渐进破坏分析及多参量评价
软土深基坑滑坡机制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
垃圾发电厂上的滑雪公园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 创新、挑战与对策
基于“条块”构建新常态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