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综合题讲评技巧 助力答题能力提升

2021-04-16河南刘安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三江里海综合题

河南 刘安村

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的综合题占有56分的分值,能较深入地考查考生分析和推理、描述和阐释、探讨和论证等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另外,相对于选择题,由于靠“蒙”的成分较少,因此综合题可较好地反映考生真实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由于其难度较大,所以综合题做得好坏成为学生高考地理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题答题能力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认为功夫应该下在平时。首先,平常训练时学生做综合题要认真。大多数学生“酷爱”做前面的选择题,而做到后面的综合题时,却因为怕动脑筋而草草应付了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作答,绝不能让学生不思考就直接拿到答案,否则学生的综合题的答题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在进行习题讲评时也要认真讲解综合题,多探究讲评技巧,重视解题思路分析,并引导学生多分析试题及答案,使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题的答题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平时讲评综合题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心得,与大家一起探究。

一、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试题,拓宽解题思路

1.认真研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在综合题的设问中,有“描述、分析、评价”等指令词和“意义、影响”等中心词。不同指令词的答题要求不同,在讲评试题时老师应该具体告诉学生答题内容和要求。如“描述”题应该先总体描述、后具体细化,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分析”题要有理有据,应展示思维的过程;“评价”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答有利的方面,又要答不利的方面;若让答“影响”,往往也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

老师还应该告诉学生注意深究中心词前面的限定词和修饰词语,一定不能答非所问,答题答偏。

【例1】(2020年全国卷Ⅰ)葡萄喜光、耐旱,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参考答案】(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南坡)。该地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

该题第(1)问是一道分析题,前面的限定内容是“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的地区,所以答案要展示思维的过程,要先说出“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然后再根据此特点得出该地降水频率高,强度小,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等;第(2)问还是分析题,其限定内容是“与梯田相比”,所以思路就要限定在与梯田相比较的优势上;第(3)问是说明题,故答案应表述清楚;该题的限定内容为“温带半干旱地区”,因为这里地表缺水,种植葡萄需要灌溉,而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故不能采用顺坡垄种植。

2.依据设问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

教师要告诉学生,在研读了设问之后,应继续探究设问的发生机制,利用发生机制进行思考作答。这里所说的“发生机制”就是指产生了这个结果的原因和过程。

【例2】(2019年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参考答案】(1)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2)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该题是以里海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综合思维。对于该两道小题,学生应从分析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发生机制作为突破口推理作答。里海变成淡水湖,即盐度降低。根据“盐度=盐分/水量”,盐分(分子)增加较少而水量(分母)增大,会导致盐度(分数)降低;里海后来又由淡水湖变成了咸水湖,应该是里海的盐度又上升了。再根据“盐度=盐分/水量”,盐分(分子)增多而水量(分母)减少,盐度(分数)就会变大。我们再思考导致盐分和水量增减的原因,即可找到答案。

从此例可知,探究发生机制对于拓展综合题的答题思路非常有用。下面再看一个利用发生机制拓展思路的例子:

降水的成因分析是高考高频考点,它包括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很多因素。这些说起来很复杂,但探究其发生机制,却可以简单总结为:要想形成降水,一要有水汽来源,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要有触发机制,如气流的抬升、气流遇冷等,从而导致凝云致雨。

【例3】留尼汪岛是位于西南印度洋上、21°S附近的一座火山岛,岛上多高原、山地,沿海有狭窄平原。这里气流上升运动异常激烈,是世界上暴雨多发地区。

分析留尼汪岛多暴雨的原因。

【参考答案】周围海域广阔,蒸发强烈,水汽充足;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大气对流强烈;多高原、山地,受地形抬升,水汽凝结,多地形雨。

该题应该从降水的发生机制考虑,留尼汪岛周边水汽来源充足;纬度较低,易出现对流雨;多山,地形雨丰富,这些又都说明这里形成降水的触发机制多,故该岛多暴雨。

3.依据设问,从材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材料”不仅仅指文字材料,也包括图片材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从中找到有利于答题的有价值的线索。打个比方,做综合题就好比是当律师,由设问引发的相关知识好比是法律条文,是准绳,做题时要依据图文材料也就是从“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中寻求到有用的证据,从而为“被辩护人”辩护。

【例4】(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参考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例4第(1)问是让学生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可以获取“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这个很有价值的信息,说明这里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环境质量优良;材料还说建三江“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说明这里人口密度很小,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等较少,故环境质量优良,答案也就一目了然。正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答案就在材料中!

4.依据分值,确定答案的要点以及是否要展开表述

现在综合题答的要点多少要结合分值确定,即学生要“看分答题”。一般每个要点2分、3分居多,4分的较少。若一道综合题小题的分值是8分,则要点可能为3~4个。例如,例4的第(1)问、第(2)问分值都是6分,答案也都是2个要点,每点3分;而第(3)问、第(4)问的要点都是每点2分。

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很多综合题答案的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式的关系,而描述地理过程类试题的答案要点间一般是前后承接、递进式的表述。若某题不是描述地理过程,且该题分值高,要点少的话,学生可能就要展开表述了。如例1的第(3)问: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分)这道题答案的各要点之间就不是并列关系: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少且偶有暴雨,所以这里种植葡萄需要灌溉,而顺坡垄不能保水保土,当然这里就不能采用顺坡垄。

二、引入同类例题,启发学生总结该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教师在讲评某个综合题时,可多举几个答案要点较为全面的同类综合题的例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总结出该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例如,在讲评影响气温的因素这类综合题时,可以举下面几个例子:

【例5】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大部分地面海拔在500 m以下,地势最低处为-155 m,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盆地中部有绿洲分布,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干旱区,植被稀少,无大江大河大湖分布。吐鲁番冬季寒冷,夏季气温高,历史上极端高温达47.8 ℃,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多年平均降水量16 mm,是中国的“干极”。

分析吐鲁番盆地夏季炎热的原因。

【参考答案】地势低,即此处大气层厚度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沙漠广布,且火焰山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的照射下吸热快,易升温;气候干燥,天空少云,天空没有云阻挡强烈阳光照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植被缺乏,河流湖泊等湿地少,地面没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所以阳光的热量得以全力用来升高气温;纬度高,夏季昼长,日照时间长。

【例6】分析俄罗斯冬季严寒的原因

【参考答案】大部分地区在60°N以北,纬度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极小且昼很短,光热不足;地处亚洲大陆最北部,加上西北部低、东南部高的地势,使得西伯利亚北部受北冰洋的影响很大,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气候严寒,尤其是冬季,气候更加寒冷;东部、南部地势较高,有一系列山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深入,进一步加重了西伯利亚北部冬季的寒冷程度;西伯利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如奥伊米亚康等地,均位于封闭的盆地中,本身积累的冷空气很多,又有从山上滑下来的新鲜冷空气的补充,使得这里成为酷寒之地。

【例7】(2013年·全国卷Ⅰ)(节选)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里纬度较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位于河谷地带,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地势较低,气温偏高;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根据这些例子,教师可以总结或者让学生总结出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即在“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找到“矛盾的普遍性”,以后做到此类试题时,再由“矛盾的普遍性”推回到“矛盾的特殊性”。当然学生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题中设定的情境来谨慎作答,不能不加思考、盲目照搬某个类似题的答案。

三、提问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及答案来源,并引导学生反思修正思路

教师要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教师一言堂,应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学生,让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分析答案要点来源。

笔者经常提问学生讲解综合题,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所以效果很好。当然,教师不能什么题都提问学生,要选难度适当、好讲,又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讲。

教师还一定要让学生反思,若重做这道题应该如何打开思路,这样学生可以修正以前不合理的思路,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知道该怎样思考,这对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可以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建三江里海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星载高分五号高光谱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估测——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区为例
旗帜的力量——国网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这才是搁置争议的正确打开方式
里海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吗?(答读者问)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综合问题求解策略
“绿色米都”著华章
里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