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地球运动规律 提升地理解题能力
——极昼极夜现象难点例析

2021-04-16甘肃李佳瑞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日影中山站极昼

甘肃 李佳瑞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既是高考地理复习教学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许多同学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视运动等内容时,由于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认识不到位,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做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涉及有关极圈内特殊的光照现象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学生突破这个瓶颈,游刃有余地解答此类题目,现做简要归纳分析。

一、极昼与极夜起始纬度的计算

1.基本规律

(1)由于地球公转时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方向不变,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每年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且由于地球的公转速度不均匀,北极点周围极昼为186天,极夜为179天;南极点周围极昼为179天,极夜为186天。

(2)由于极昼极夜现象只出现在地球上的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因此极昼与极夜范围大小的变化也发生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其变化规律如下图:

(3)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另一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夜,而且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南北对称。如70°N以内出现极昼时,70°S以内为极夜;70°N 以内出现极夜时,70°S以内出现极昼。

(4)晨昏线与哪条纬线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范围就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计算公式为: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典型例题

5月1日“劳动节”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大致为

( )

A.80°N B.70°N C.75°N D.85°N

【解析】由于5月1日为春分日过后40天,太阳直射点大约每4天向北移动1°,所以5月1日太阳直射点约为10°N,根据极昼的起始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可知,出现极昼的范围为80°N以北,答案选A项。

二、子夜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基本规律

(1)极圈内只在极昼期内才有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在极昼的纬度范围内,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点为23°26′。

(2)极昼区一天最小(地方时午夜24:00)最大(地方时正午12:00)太阳高度之和为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

(3)子夜太阳高度=当地纬度-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

2.典型例题

人们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量所在地的纬度。如下图所示,OL为当地一竖立直杆,OP和OQ是某日不同时刻OL的日影。

图中直杆所在地的纬度为

( )

A.80°S B.80°N C.75°S D.65°N

解法一:从图可以看出,OP和OQ两个日影朝向分别为正南和正北,且太阳高度角分别为25°、5°,说明两个时刻分别为正午和子夜,此地正值极昼。该地正午日影朝南,说明该地在南半球,排除B、D两项;该日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5°+5°)/2=15°S;该地的地理纬度为90-(25°-5°)/2=80°S。

解法二:设该地的地理纬度为x,太阳直射点为y,25°和5°分别为该日最大和最小太阳高度角,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太阳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综上可知,答案选A项。

三、极昼极夜起始时间的计算

1.基本规律

(1)由于太阳光线和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垂直,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纬度数和极昼(极夜)范围变化(扩大或缩小)的纬度数相同。太阳直射点大致每月移动8°,约4天移动1°,极昼(极夜)的范围也每4天大致变化1°。

(2)极圈内某一纬度极昼起始与结束的日期,北极圈以北大致以夏至日(6月22日)“对称”,南极圈以南以冬至日(12月22日)“对称”;极夜的起始与结束日期,北极圈以北以12月22日“对称”,南极圈以南以6月22日“对称”。

(3)若同一地点两日期关于春分日(或秋分日)对称,则该地点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如9月1日和10月15日是关于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位于80°N的某地,9月1日的昼长等于10月15日的夜长,9月1日的夜长等于10月15日的昼长;若同一地点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则该地点两日期昼夜长短相等,且两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如5月1日和8月13日是关于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这两天位于80°N的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这个“日期对称”规律在全球各纬度都存在。

2.典型例题

(2016年天津卷)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1,2题。

1.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 )

A.30天左右 B.50天左右

C.70天左右 D.90天

【解析】第1题,中山站位于南极圈内,7月17日,当中山站极夜后出现“第一次日出时”该日昼长由前一天的0小时到大于0小时,即日出的地方时(76°22′E)为12时之前的较短时刻,此时天津约为15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故选D 项。

第2题,材料中指出,7月17日极夜结束,从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是南极地区极夜的中间点)至7月17日,根据持续时间约为25天,根据对称性原理,6月22日之前也有25天,即中山站极夜持续时间大致为50天。故选B 项。

【答案】1.D 2.B

四、极昼区太阳的视运动

1.基本规律

(1)极昼圈上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开始时(子夜)太阳高度为0°,之后逐渐增大,到正午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变小。该日结束时太阳又位于地平线上,太阳高度又为0°,如下图:

(2)在极点上,一天24小时,太阳始终位于天空某一高度,没有变化,其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如下图:

(3)在极昼圈与极点之间,一天开始时,太阳高度等于该地与极昼圈的纬度差(∠1),之后开始增大,正午时达到最大值(∠2),正午过后逐渐变小,太阳仍位于地平线之上,并且高度与一天开始的时间相同,如下图:

2.典型例题

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位置时

( )

A.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

B.东京(36°N,141°E)夕阳西斜

C.纽约(41°N,74°W)烈日当空

D.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4.次日泰山站

( )

A.日出正南 B.太阳高度变大

C.白昼变短 D.极昼即将开始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太阳位于F点时太阳高度最大,为正午12时,此时我国泰山(36°N,117°E)地方时为15时,不是旭日东升;同样计算,东京的地方时约为2月8日16时20分,接近夕阳西下;纽约的地方时大约是2月8日2时,不是烈日当空;开普敦为2月8日8时左右,也不是夜色深沉。故选B项。

第2题,2月8日太阳在南半球且向北移,泰山站太阳在东南升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昼长于夜,且昼渐短,夜渐长;此日,大约77°S以南地区处于极昼,且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在泰山站极昼已经消失。故选C项。

五、极昼范围的日影变化

1.变化规律

(1)影子长短的变化

出现极昼的纬线圈范围内,子夜时(24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影最短;在极昼的极点上,由于太阳高度基本不变,影子长短也无明显变化。

(2)日影方向的变化

在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的极昼范围内(北极点除外),子夜时太阳位于正北方,日影朝向正南。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日影朝向正北。在一天内,日影变化方向和太阳运动方向一致,成顺时针方向。北极点上太阳一直位于正南方,日影总指向正南,因为北极点四面都是南。

在南半球的夏半年,南半球的极昼范围内(南极点除外),子夜时太阳高度最小且位于正南方,影子朝正北。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日影朝向正南。在一天内,日影变化方向与太阳运动方向一致,呈逆时针方向。南极点上太阳一直位于正北方,日影总指向正北,因为南极点的四面都是北。

2.典型例题

2020年7月1日14时(北京时间),五星红旗飘扬在挪威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此时旗杆的影子朝向

(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解析】7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黄河站为极昼期,北京时间14时,位于东一区的黄河站地方时为上午7时,太阳位于东南方,旗杆影子朝向西北。故选A 项。

总之,要解答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问题,应让学生努力消化基础知识,构建自身的地理知识系统,必须把地球运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落实在光照图上,通过图文转换,图图转换,达到巩固地理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适当练习,掌握基本题型,消化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答题技巧。而且做题的目的不仅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要从一道题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来。要积极总结探索相关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打开思维,训练有素,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日影中山站极昼
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天中日影方向变化的判读
一天中日影方向变化的判读
漠河真是“不夜城”吗
南极中山站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再访杨山河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渴求黑暗
人生的极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