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探索

2021-04-15李国和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在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通过传统的授受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合作学习的课程教学范式十分必要。本文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应用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  课程教学改革

【課题项目】本文系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GZZD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96-03

一、“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并且极具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及策略体系,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从我国关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用的现实状况来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较多,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的相对较少。

从理论与时代背景来看,当前我国教学研究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范式转变,这对高校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遗憾的是,不少高校和教师并未能主动适应这种转变,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大行其道。这种授受式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老师的“传授”主体地位,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教师的知识面、局限于书本与课堂的知识面,从而导致知识面的狭窄,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实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无缝链接”,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不利于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受到较广泛运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是“具有创意和实效双重特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通过传统的授受式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索其科学合理的教学范式势在必行,是摆在高校本科课程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

笔者所在高校多年来推行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笔者以此为契机在所执教的《社区工作》本科课程中探索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并将此模式逐步引入到其他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也存在值得探讨与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社区工作》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在应用能力目标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能力目标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调查、论文写作、个案问题解决、服务方案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具体来说,目标如下: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通过学术气氛和学校生活的熏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

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为主转向“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梯度渐进目标。“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融会贯通”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

贯彻三大课程教学范式理念。一是教学学术观。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从事学术科学研究的能力。二是教学民主观。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以“朋友”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相教、相学、相处,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学习。三是教学协同观。通过教与学的协同,促使学习更富有效率。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主体地位向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及综合能力提升,实现学风与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改善。

(二)“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范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改革着重围绕如下几方面:(1)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采取教师讲授(重点内容)、小组合作与自主性学习三种方式进行,同时,充分发展课后主题任务、课外实践教学、图书馆自主查阅阅读学习等课外学习的作用,把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课程内容改革:实行“大内容”教学,以课程基本知识、核心知识体系为主体,以基础教材为主体而不局限基础教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目相关知识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性、广泛性学习,不机械设定教学与考试内容。(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一两次考试决定成绩的考评方式,将考试(期末)与考查(小组表现、自主学习记录、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划分末考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客观有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成绩评定分三个部分:期末考试、课堂能力考核(小组表现、方案设计报告、口语表达综合)和课后考核(实践报告与课外自主阅读(读书笔记))。

(三)小组的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小组的建立与成员的组成很关键。组员的建立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同宿舍学生组合(同宿舍彼此熟悉易于交流),二是教师考虑学生的性别与个体差异综合协调。笔者所担任的《社区工作》课程班级人数为48人,每组成员人数在4~6人,这样将整个班级分为8~10个组,以便开展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每个组选出组长1人,负责小组的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成员分组后,平时课堂学习坐在一起。这种小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

小组合作的形式包括课堂研讨合作、主题任务合作和实践学习合作。学生小组合作既在课堂中进行,也在课后进行。根据课程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包括阅读与知识归纳中的小组合作,围绕教师所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知识点或是一篇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小组集中阅读后,归纳关键词、核心思想(观点);主题交流讨论中的小组合作,围绕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一个主题(专题)内容而开展的小组讨论与汇报讲解,小组成员有任务分解,有轮流讲解;文献资料查阅中的小组合作,围绕一个文献问题,小组讨论如何开展资料查阅;情景角色表演中的小组合作,围绕教师组织观看的社工专业电影中的情景角色,小组课堂与課后开展交流讨论;个案问题分析研究中的小组合作,围绕一个个案实务,小组集中讨论提出相应的服务方案;作业与成果分享,小组对教师批阅的作业互阅互评,分析彼此的成果;课外调查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和项目研究与设计中的小组合作,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开展实地调查与现场观摩,围绕实践调查小组开展交流讨论,撰写调查报告。教学中始终坚持任务与目标导向,老师每节课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主题与任务内容,明确通过小组合作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促进小组成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四)小组成员的评价与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采取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措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督查。教师要扮演“合作者”角色,深入到各小组中观察了解与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与激励,指出各个小组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对于各个小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公开指出,让小组及时调整改进。对于各个组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可以课下让小组成员进行探讨或者与教师一起合作探讨,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高效运行。此外,小组内部也要有考核与评价,一方面对小组合作的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也要对本组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促进组员间相互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特色与实施效果

课程教学范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将小组合作方式引进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授(重点内容)、小组合作与自主性学习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将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协作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创新运用能力得以轻松愉快地实现,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更能从中受益。(2)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规定教材,尽量提供相关教材供学生广泛阅读、提升逻辑总结与归纳能力。把做读书笔记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鼓励小组结合所学内容查找资料,通过彼此分享学生读书笔记,大部分同学做到了会查找资料、会做读书笔记,主动学习意识有所强化;课程尤其注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运用能力。既重视课堂小组合作式的案例分析讨论与方案设计实践环节,又充分发展社区现场观摩实践教学、图书馆自主查阅阅读学习等课外学习的作用,把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3)形成了“(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融会贯通、(学生)拓展创造”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相长的梯度渐进目标模式。在教学中,重点、难点知识环节采取由教师讲授方式进行,重点知识采取小组交流讨论及课外补充阅读(读书笔记)来消化贯通,知识的运用、拓展与创造采取实践课时(案例讨论、案例小组工作及课堂汇报、电影赏析、社区现场学习)等环节来实现。这种梯度目标模式使学生能力得到了较好开发。尤其在带领学生去实地社区现场考察,能将所学课程理论知识较为熟练地运用于社区工作的实务中,沟通能力、问题表达能力、自主学习与资料查阅能力、实践报告的分析与撰写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从笔者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历来看,2015年开始笔者承担了学校教学范式改革课程,在所执教的《社区工作》本科专业课程中首先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并将此模式逐步引入到所担任的《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等其他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获得了师生的肯定与好评,教改范式参与学校教改成果评比获得一等奖。“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在如下方面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任务,学生不敢怠慢,必须自己主动参与并完成。此外,小组内既存在合作但实际上无形中也存在彼此相互竞争,从而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资助学习能力。(2)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笔者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2人获得院级优秀,1人获得校级优秀;所任教课程班级考上研究生6人,考研率较往年有所提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计划获得立项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学生在公开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的调研报告质量好,被政府部门采纳,得到了认可。(3)学生综合能力也有所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学生沟通交流、语言表达、分析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反思与完善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但反思来看也还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分组不够科学。小组成员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同宿舍的原则来建立的,这对于组员间的交流有一定的好处,也方便学生课后交流,但没有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难以照顾到组内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性特征,因组员间过于熟悉往往容易导致合作学习中的随意性,合作的深入度或许不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优势互补的实际效果。(2)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有难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掌握对教师来说是个难题,时间太长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讨论的随意性以及与讨论无关的“题外话”而影响效果。(3)小组及成员的实际表现评价有难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随时都参与其中,特别是课外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教师对小组及成员的实际表现难以客观公正评价。组内评价由于组内成员的“亲密关系”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而造成组内评价“同质化”,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范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1)科学创建“合作小组”。要充分考虑到小组及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既要考虑到性别因素,也要考虑组员间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与知识基础差异放在首位,确保小组成员间的有效交流合作,做到“优势互补”。(2)合理分配合作学习时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并非是合作学习次数与时间越多越好,须尊重学生生理与心理规律。要根据不同的任务与目标内容,合理分配好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既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时间太长容易分散精力,时间太短难以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3)完善小组合作评价措施。对于小组及成员的合作学习,应有相对完善的评价措施,有效的做法是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是要强化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最关键的,教师应发挥“参与者”“观察者”“督促者”的角色,对各小组及成员的实际表现有清楚的了解掌握,特别是要鼓励那些性格较为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其次,要有效引导好小组内部评价。教师要讲清楚小组内部评价的意义,既要发挥小组组长的作用,也可以把各小组组长对组员的评价和组员互评结合进行,力求小组内部评价公正客观,避免“同质化”。

参考文献:

[1]大卫﹒W﹒约翰逊等著,刘春红等编译.合作性学 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育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王鉴、谢雨宸.论我国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5(4)

[3]李章琼.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6(10)

作者简介:

李国和(1965年-),男,汉族,湖南常宁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公共政策、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乐而“不为”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