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理性转型

2021-04-15林达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2期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林达

【摘要】在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仅是推动其高水平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元素,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高水平发展;还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适当时机,促使高职院校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当然,目前在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高职院校应面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和多种应对策略,实现理性转型,推进高职院校更加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高计划”视域下  高职院校  专业群建设  理性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007-02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愈发重视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当今时代,我国已经拥有较大数量的高职院校,相关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也促使我国高职院校重视起专业群建设,高等教育相关结构趋向完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当今,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人才形式,是以行业型和技术型人才为标准。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则需要高职院校完善专业群建设。所以,在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实现改革创新,则应注重专业群建设,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让高等院校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得以改善,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为实现新时代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现行功能价值分析

一般来说,所谓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依据基础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所发展而形成的一类专业。这些专业具备相同的学科基础。在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所建设的专业群,理应对应国家或区域的主导产业,与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在新时代,国家急需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使得高职院校有更好的发展机遇。专业群建设,恰恰就是其最佳契机。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专业群建设的价值所在。

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在不断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因此产生变化。当前阶段,社会最需要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也逐渐转变为内涵式发展,通过建设专业群,来改革专业结构,以呼应社会对人才诉求的变革。在高职院校努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其发展特色专业的契机,从而不断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在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指的是从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改革,推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建设变得十分关键。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理应引起重视,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通过特色专业带动相同类型的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做好专业群建设工作。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质量发展,并且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外延式发展难以实现,内涵式发展极为迫切。专业群建设可以为内涵式发展提供助力。其以建设发展特色专业为核心,依据类似学科背景下的专业科目形成高职专业集群,并整合所有教学资源,按照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逐步优化专业结构,促进高职院校的有效发展。

(二)高职院校发展特色专业的契机

在高职院校中,特色专业是其提升办学实力、竞争优秀生源的筹码,也能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的声誉。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立足时代发展,面对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素。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是把其特色专业当作重点,为其发展提供契机。在建设专业群时,可以以特色专业来带动相同类型的专业共同发展,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应对产业转化的举措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谓专业群建设,从本质来讲,是优化专业结构与教育资源。在专业群建设的阶段,可以逐漸推进内涵式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同时,专业群建设也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积极举措,是依据市场发展而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同市场在校企合作和人才供求等方面,就可以避免以往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诉求不相对应的情况发生,逐渐实现有机对接。当前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尤为重要,高精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企业发展逐渐转型。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大学生就业和企业的产业与岗位同行共振,才可以应对产业集群化变化,缓解就业压力。所以,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一定要符合社会与时代的变化,按照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据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诉求,开展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有效的专业群建设能够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完善专业结构,实现产教融合,从而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具有较多的办学目标,其中之一是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在当前时期,常常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其重要原因就是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应是致力于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在双高视域下,应以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标准。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转型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解决校内资源配置问题和专业设置泛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专业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实现产教有机融合,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高度和深度。双高计划背景下,应始终以区域市场的核心诉求为前提,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让人才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综合实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转型的多维路径建构

(一)围绕特色专业,明确专业群建设方向

在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阶段,特色专业不仅是其核心,更是其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所在。其专业群建设应围绕特色专业,推动专业群的发展。第一,在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与市场发展息息相关的特色专业中。要知道,高职院校始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基准。所以建设专业群应始终能够贴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按照市场变化趋势随时完善,从而发挥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与价值,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诉求。第二,在确保特色专业作为建设专业群核心的基础上,也应保障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稳定发展。因为建设专业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建设特色专业,常常会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有所侧重,让其他专业资源变少。与特色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方向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将极为薄弱。资源分配不均引起专业发展不均。所以,协调教育资源,保障各个专业共同发展非常重要。第三,高职院校应结合新兴产业,围绕特色专业,扩展专业群建设。发展完善专业群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专业群建设也是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的,是按照市场和教育资源的变化而变化的,应不断调整,优化其整体结构,加入新专业,剪掉弱势专业。

(二)优化师资结构,保障专业群建设质量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前提是具备优秀的教学团队。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并优化师资结构,保障专业群建设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优秀人才,增加活力,调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此同时,也应并不断培养新教师与原有教师,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提升其职称结构。其次,高职院校应邀请一些学科带头人,促进专业群发展。学科带头人往往学术声誉较高,学术专业能力极强,是极具代表性的行业领头人,可以让高职院校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强化。再次,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企业家共同建设专业群。企业家常常处于应用技术的前沿,可以准确判断人才培养的方向。最后,高职院校应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有通俗的学科知识,也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可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高职院校也应多多培养原有教师,给专业群内的教师提供参加企业在岗实习的机会,提升实践能力。

(三)共建资源库,丰富专业群建设经验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共建專业群资源库来丰富建设经验。第一,高职院校应培养师生的共享观念。教师借助设计课程的机会增强专业之间的联系,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内容。高校也可以让教师具备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其既可以有本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深入了解其他专业。高职院校应帮助新建专业群的教师树立团结的观念,让他们具备共享的观念和意识。第二,高职院校可以创建分享数据库,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相关平台,及时分享专业前沿信息与不同经验,促进师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专业群交流座谈会,邀请优秀的高校代表分享经验,并讨论现阶段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三、思考与建议

在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作用明显,也已初见成效。但时至今日,仍然面临诸多不足。很多高校对专业群建设没有全面的认识,教师整体水平不够,缺乏建设管理经验,校企合作也较少。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一定要引起重视,采用多种策略,不断进行转型,确保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应依照多维路径进行建构,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学辉,苏小丽,吴儒练.高水平高职院校及其专业群布局特征分析——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例[J].教育学术,2021(6)

[2]李伟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

猜你喜欢

专业群建设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从“专业”走向“专业群”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转变的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