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天来了,你注意到蠢蠢欲动的精神疾病了吗

2021-04-14

人人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预防

■本刊记者 乔 禹

【摘要】 春季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季节,到处充满生机的季节,大家很难将春季和精神病联系在一起。其实春季是许多精神疾病的高发季节,按时服药、作息规律、适当锻炼、转移心情,调适心理等可有效预防之。

【关键词】 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复发;预防

“春天来了,花开了,我的心也开了。”一位60 多岁的老大爷说,这位大爷近来性格外向,爱说爱笑,脾气火爆,爱帮助他人,更夸张的是,干什么事都情绪高涨,动作夸张,给陌生人钱,一个月就花钱1 万多元。家人接受不了他的“超常发挥”,最后,这位老大爷被家人送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治疗,经医生的了解和观察,诊断为躁狂发作。

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可它却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事。为什么“春天的魅力”这么大呢?

为什么春季精神疾病高发

春季是人体气、血升发的季节,万物复苏,犹如种子发芽。春季也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高峰期,据统计,每年3~5 月份精神疾病复发率占全年的70%以上。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时暖时寒,气温、气压、气流和温度变化很大,这种多变的气候,容易诱发精神疾病的发生。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对气温、气压、气湿、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所致。

一年四季之中,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正如民谚所云“春天猴子面,一日变三变”。或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故民间素有“春冷透骨寒”和“春寒冻死牛”的说法。研究表明,当气温高至26 至30℃,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的精神容易疲备,思维迟钝,烦躁不安,极易激怒;当气温下降至5℃以下,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常陷入不知所措、沮丧或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坐卧不安等。

春天气压较低,人感觉比较压抑,周围物体在春季会发出一种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同时人体内神经细胞在春天相对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导致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发生异常。而精神病患者对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易使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

早期主要临床症状

1.睡眠和记忆障碍 精神疾病患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失眠,无痛苦体验,不主动就医。有的即使是彻夜不眠,次日仍毫无倦意。有的患者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内容散漫,言语杂乱,动作增多等。

2.性格改变 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合得来的人亦不理或疏远。

3.情绪反常 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改变亦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狂躁症患者常表现为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还有一些患者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或者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没有情绪反应。

4.过分多疑 这类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也疑为针对自己的。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虽经事实证实而否定,但患者仍坚信不移,无法说服。

5.动作和行为异常 如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往往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躁狂症患者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相助”或管闲事等表现。而情绪低落的抑郁症患者则常呆坐呆立或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患者常侧耳倾听,或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春季高发的精神疾病类型

【抑郁症】 表现为平日里沉默寡言,喜欢沉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如果性格开朗的人出现情绪低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其出现自杀企图等行为。

【考试焦虑症】 硕士考试、博士考试、高考,这些决定命运的考试往往都在春夏,可导致考生心理压力明显加大,精神紧张和过度用脑可能造成学生神经衰弱,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不足,烦躁易怒,甚至产生放弃学习和考试的情绪。

【精神分裂症】 表现为突然的头痛、头晕、心烦、多梦或失眠;无缘无故发脾气,情绪易激动,见人见物常不顺眼,遇小事纠缠不休;敏感多疑;孤僻,不与人交往,对亲友冷淡;话多,好诡辩,爱管闲事;生活懒散,不讲卫生;思想混乱,胡思乱想,记忆力下降;出现幻听、幻视;工作能力下降,办事丢三落四,记忆力明显减退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 表现为困乏、周身不适、情绪低落、压抑郁闷、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想上班等。

春季精神疾病的预防

●按时服药 以往有过精神疾病的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切记不可自行停药或不规律服药。

●作息规律 按时休息,不熬夜,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休息时间。

●调整期望值 生活压力大的人要细分目标,凡事追求完美的人可适当降低期望值。制定总体目标之后,可将其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再一一实现。

●适当锻炼 多出去走走,多亲近大自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步行上班或上学;在休息日约朋友到郊外进行一些野外活动;或在室内、办公桌上养一些绿色植物。

●转移心情,调适心理 一旦出现负面情绪不必恐慌,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转移不良情绪,或通过户外运动来放松心情。不要让浮躁、乏力、心绪不宁这些症状长时间持续。

对于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朋友、家属在春季或季节交替时要对他们多加关心、理解与呵护;对于正在服药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家属应细心观察呵护患者的情绪、睡眠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咨询医生是否加大服药用量等;对于因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性复发的患者来说,家属应提前与医生沟通,然后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预防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全球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分析报告(2014)(Ⅱ)
写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