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思考1

2021-04-12温兴琦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机制

◎ 温兴琦 焦 丽

科技成果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晶,是所有科技创新投入通过科技创新过程加工运转后得到的产出。科技成果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二是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三是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一、科技成果评价的内涵及功能

科技成果评价是指相关评价机构在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过程。

作为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果,必须将其进行及时和充分的转化,才能成为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而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评价,只有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其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研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对科研发展方向、科研人员积极性以及技术交易中买卖双方的沟通和谈判成本、交易效率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获得投资方和合作方的认可,可以作为获取投资、许可、转让、合作中对科技成果价值进行界定的重要依据。此外,科技成果评价也是科技成果所有者获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把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提供强有力支撑。在科技成果评价实践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中介机构等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导向、原则、方法、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等进行了长期探索与持续改进,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学合理性和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对科技创新活动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效能的提升。

二、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以聚焦“四个面向”为特色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逐步确立,激励创新的环境氛围日益浓郁,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显著提升,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环境、形态、路径及模式的演化和变革,原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逐步开始不适应现实的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导向和指标体系亟需变革。当前,我国分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操作简单化、结果功利化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继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后,国务院办公厅于8月2日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实施方向和路径。

三、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建议

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与竞争态势出发,结合我国科技创新情境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要选好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首先,校准科技成果评价导向。紧密契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实现科技成果评价由重数量、过程向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转变。进一步突出科技成果长周期评价导向,增强科技成果评价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聚焦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化,建立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公开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探索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和对接谈判、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的机制和模式。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中的探索和示范功能。

其次,改进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审视科技创新内在规律与基本特点,坚持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分类和多维度评价,针对科技成果多元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实施多层次差别化评价,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的差异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强化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促进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化、规范化,对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价值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积极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更好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认证机构、专业化评估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强化自律管理和回避制度,促进市场评价活动规范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细化具体领域评价规范,建立和推广科技成果创新性、成熟度评价指标和方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评价透明度,构建科技成果评价诚信体系和机制,规范利益关联管理,优化科技成果评价生态。

再次,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应用。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坚持以评促研、以评促转、以评促管,遵循科研活动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特点,强化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积极改革国家科技项目成果评价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创新组织和人才潜心研究、探索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贡献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平衡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的创新积极性。积极探索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创新能力评价改革路径,细化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政策和实施方案,营造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评价对象和内容、评价主体和原则、评价方法与指标、评价目标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和创新成果应用要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着力推进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科技成果质量、绩效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构建适应国际主流趋势兼具鲜明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总之,只有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才能更好激发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营造良好活跃的创新生态和氛围,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机制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