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出口产品专业术语翻译特点及策略*

2021-04-09李芙蓉

中国食用菌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术语香菇

李芙蓉

(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产能的不断扩大,食用菌出口贸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各种食用菌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1]。但在食用菌出口贸易的商务来往中,一些贸易合同、报关文件和来往公文都需要有专业的翻译来清楚地表达双方的意愿。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化的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食用菌出口产品的专业英语翻译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食用菌产品专用术语的准确性、翻译的正规性还有待讨论[2]。通过对食用菌出口产品的专业术语翻译进行研究,以期更加准确地表达食用菌产品的属性,促进我国食用菌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

1 食用菌产品专业术语翻译的现状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已有国家标准GB/T 12728-2006食用菌术语[3],对食用菌的名称、生产、加工和商品贸易等方面,给出了一些中英文对照的专业术语,基本能够满足食用菌科研、教学、生产和商贸等领域的需求。但食用菌新产品近年来不断涌现一些精加工、深加工的菌类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上是首次出现,国内产品的起名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再要用英语加以准确描述,在非母语的国外环境下,准确翻译一个产品名称比较困难,学术界一直都存在争议。作者以食用菌的翻译“edible fungi”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见图1。

结果如图1所示,截止本文撰写时,检索共得到17 622条结果,其中学术论文5 662篇。

去除中文关键词“食用菌”,英文关键词食用菌的翻译结果前三位分别是“edible fungi”“mushrooms”和“fungi”,约占整个中英文文献的30%。中英文关键词出现频次分析见表1。

表1 关键词“edible fungi”出现频次分析Tab.1 Frequency analysis of keyword ‘edible fungi’

由表1可知,“edible fungi”是使用频次最多的食用菌翻译表述,占到了16.92%。而“mushrooms”作为蘑菇的专业术语、“fungi”作为真菌的专业术语也常出现在各类文献中。

对关键词“edible fungi”的检索结果按年份进行分析,得到图2。

图2 关键词“edible fungi”2010年到2019年文献数量分布Fig.2 Key words“edible fungi”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quantity from 2010 to 2019

如图2所示,从2010年到2019年的文献数量分布比较平均,每年大约在300篇左右。

关键词“edible fungi”检索文献的类型分析结果见图3,文献的学科分布见图4。

图3 关键词“edible fungi”2010年到2019年的文献类型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types with the keyword“edible fungi”from 2010 to 2019

图4 关键词“edible fungi”2010年到2019年文献的学科分布Fig.4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key words“edible fungi”from 2010 to 2019

由图3可知,食用菌文献的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个类型占到了97%;由图4可知,以“edible fungi”为关键词食用菌翻译文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上,两者占比达到了65%以上,可见在与食用菌密切相关的领域,“edible fungi”一词作为“食用菌”专业的翻译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可。在国外著名的科学与医学信息数据库Elsevier中以“edible fungi”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2020年6月得到13 759条记录;以“mushroom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65 172条记录。这些文献主要来自各类学术评论、研究、会议和专业书籍。

2 食用菌出口产品英语翻译的特点及策略

2.1 食用菌产品翻译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专业术语翻译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除了用词用语的准确外,还需要遵循对食用菌产品描述的准确性原则。出口产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其语言环境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从产品起名开始就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尽量避免英语翻译的母语特色。交易的双方所处的母语环境不同,使用同一种英语来翻译,除非一方的母语是英语,可以理解复杂的英语语言细微差别,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食用菌产品的专业术语应该由第三方母语语言的人来翻译。这样对于贸易的双方来说,英语都是“外国语言”,语际间的转换是平等的,双方对翻译的理解也更加接近。当然,更不能使用英语的一些俚语、缩写词汇,这样的产品名称给交易双方都带来了大量的解释性翻译工作量,很难达到对产品本身的准确描述和表达。如国际上通用的松露“truffle”,在中国许多地方称之为“块菌”,没有食用菌专业知识的翻译很容易译错[4]。而在中国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有许多的民间俗称,翻译时一定要掌握一些食用菌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翻译。

要保证食用菌产品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对专业术语的翻译要尽可能地贴近产品本身的属性。如对香菇饼干、香菇蜜饯、香菇糕点等食品的翻译,要抓住“香菇”和“食品”这两大属性,香菇饼干通常会直译成“mushroom biscuit”,但“mushroom”的说法在英语中过于宽泛,很难让人知道这个“饼干”是用香菇加工而成的,而不是用其它蘑菇,因此,这种翻译就不够准确;如果这种饼干是出口日本的,那就应该使用“shiitake”一词,因为“shiitake”就是日语“棰茸”的发音,在日本人看来这才是香菇名称的“最专业的翻译”。但如果出口到欧美等英语母语国家,使用“champignon”更具有国际化,而“Chinese mushroom”就更加表明了这款产品是源自中国的香菇。因此,不同的贸易对象,对食用菌出口产品的专业术语翻译也需要进行调整,在保持国际化的同时,更贴近母语国家的描述能够使产品的核心属性更便于理解。“饼干”一词也有多种的翻译,如“biscuit、cookie、cookies、cooky、cracker”等,这时,就需要根据具体的“香菇饼干”出口产品来确定,一般来说“cracker”是指比较脆的饼干,如苏打饼干或者威化饼干等;“biscuit”和“cookie”都是有饼干的意思,前者是英国常用的说法,后者则常见于美语。“cooky”是“cookie”的原形,在美语的环境中 “cookie”比较常见,而cookies是cooky的复数形式,在出口合同文本中与相应的产品数量匹配即可。从语意上来说,biscuit是饼干、cookies是曲奇饼干、cracker多表示有夹心的类似于士力架的饼干,而cooky多用于糕点、点心。根据具体“香菇饼干”真实的属性来为其起名,更能以专业的准确表达来描述食用菌产品。

2.2 正确把握食用菌产品术语翻译的语场

语场称之为“what’s going on”,它是一个以语言为主的社会活动。通常在食用菌产品的国际贸易中,语场就是交易的参与者所从事的各种交易和业务往来活动,以各种语言的相互交流沟通来完成交易[5]。在食用菌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一些约定成俗的用语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为了大家普遍认可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经过长期的贸易交流,其语法结构、用词和语义都在贸易的语场环境下被固定下来,成为了国际贸易语场的习惯性用语。我们也需要正确把握在这种特定语场下的表达方式,尊重历史也是一个专业翻译的基本素质。

例如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将蘑菇统一翻译成“mushrooms”、将松露翻译成“truffles”[6],在具体的品种上,国际贸易中一些具有鲜明特色品种已经被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所认可,这些食用菌的翻译基本比较统一,如羊肚菌都翻译成“yellow morel”、松茸翻译为“matsutake”等;但还有一些品种翻译众多,如白灵菇翻译成“white sanctity mush room”,也有翻译成“white king oyster mushroom”的。

而在国际贸易的价格表示上更体现了语场的影响,如“USD300 FOB Canada,STG4500 CIF Luxembourg”中就包含了一些常见的贸易术语,如FOB和CIF都是一种约定的运输条款,FOB表示卖方不负责运输和保险费,而CIF则包含了运费和保险费,并且是由卖方支付的。USD是指美金作价,而STG则表示英镑,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pound”表示英镑是不一样的。国际贸易语场的贸易术语还有很多,如CFR表示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DEQ表示码头交货等,好在这些国际贸易语场的贸易术语已经有了专业人员加以注释,如国际商会出版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7],就对全部的贸易术语加以分类解释,以方便特定的语场下进行查询。

2.3 理解文化差异对食用菌产品术语翻译的影响

虽然现在世界正逐步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但各国间仍存在着不小的文化差异,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食用菌产品来说,需要理解这种文化差异,灵活运用翻译的技巧,而不是只从食用菌产品的属性出发,机械地进行直译,也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手法,充分展现翻译的艺术美感。如在世界知名品牌“Benz”的翻译中,早年在香港、台湾等地区翻译为“平治”“宾士”,取的就是英语“Benz”的音译,其主要寓意就是突出车辆的豪华、高贵、安全的属性;而后来在中国内地使用的却是“奔驰”这个音译的结果,这两个字不仅在音译上更加准确,而且在寓意上飞奔驰骋的汽车,更加能够将汽车本质属性和灵魂完美诠释。而台湾、香港的音译就显得中规中矩,只是取了“Benz”的汉语谐音,没有考虑到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是一个以技术起家的,以生产高质量、高性能的汽车产品闻名于世的公司。除了高档豪华轿车外,奔驰公司还生产客车、载重汽车等,这显然与“豪华、高贵”的属性并不相符,公司的文化底蕴是严谨高超的造车技术。了解了这种公司的文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的“奔驰”翻译品牌在中国大行其道了。食用菌产品的翻译也要考虑要文化的差异,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文化,正所谓“When in Rome,do as a Roman does”。“北味舌尖”是某食用菌企业在中国地区使用的食用菌品牌,其寓意是产品是来自北方的食用菌珍品、美味对舌尖的诱惑。随着“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片的热播,这个品牌也得到了推广宣传,但该产品准备出口国外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个本来中国人很好理解的意思进行翻译。直译成“来自中国北方的美味蘑菇”显然并不合适。欧美等地区的文化中很少有“舌尖”的概念,他们对美味的描述多是“yummy”“delicious”“tasty”等,不足以体现“舌尖美味”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寓意。但如果你看过肯德基的广告,那你一定会记得有一个“KFC’s fried chicken is finger-licking”的广告,其主打的产品就是“chicken nuggets(吮指鸡块)”,这种美味的描述采用了“finger-licking(吮指)”,这就是在欧美文化中对美味的最高赞誉。因此,充分了解了他国的文化背景,就可以考虑采用“finger-licking mushroom”这样的意译方法,将产品品牌融入到出口国家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以此来开拓海外市场。欧美文化就是简单、直接的描述就好,对中国传统的意境文化并不欣赏。

3 结论

食用菌出口产品代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形象,准确、专业的术语翻译对食用菌产业打开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十分重要。食用菌专业术语中翻译原则上是能够准确表达原有的字面含义、产品形象含义和隐含的寓意,但要做到同时具备这三点十分困难。在实际翻译策略中,要根据食用菌产品的主要属性进行翻译,综合考虑直译、意译、音译等方式,以专业术语准确表达食用菌产品信息,必要时需要采用替换翻译的策略,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遵守国际贸易中的“专业术语”,以国际化、专业化的视角来消除出口贸易中的语言障碍,让翻译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术语香菇
香菇富集重金属镉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库的专业术语知识图谱自动识别设计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