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品牌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智”文化品牌为例

2021-04-08张江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院专业建设

罗 玲 张江城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443000)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素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的子文化——专业文化,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认同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围绕专业特点特色,打造有一定知名度和号召力的专业文化品牌,既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也能更好的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李霞(2018)认为:学科独立的特色品牌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又能彰显学院专业特色。

本文旨在从电子信息学院的专业特点出发,围绕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特点,提炼出其中的文化因素,构建“智”文化品牌这个既有专业特色,又体现当前和当地发展方向的文化品牌。

二、“智”文化品牌的内涵

“智”文化品牌是电子信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将文化建设和专业建设、学生发展、服务地方有机结合,以“五智”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特色文化品牌。

具体包括:“智惠”,旨在发挥社会服务能力,以校企合作惠及宜昌智慧产业建设及学生职业发展;

“智能”,结合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智力与能力导向;

“智学”,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整合多元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协同发展,为学生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

“智育”, 将人文因素融入到专业特色活动中,在人文活动中插入专业元素,形成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

“智创”, 加大就业与创新创业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与实践平台。

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实际,专业建设目标和主线,契合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整合,把专业建设、学生发展、地方服务统合在一个框架下,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智”文化品牌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智惠”——校企合作惠及宜昌智慧产业建设

1.充分发挥服务社会能力,惠及宜昌智慧产业发展

学院紧跟行业发展动向,制定详细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专业群建设改革,完善形成“一头两翼”专业发展架构。学院所挂牌的湖北省软件网络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将逐步深化和企业的对接,扩大基地在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力;通过引进横向科研合作项目,培训企业员工等方式,为实现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服务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惠及学生职业发展

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开展企业岗位能力调研活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订单班、智慧科技班;扩大合作单位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学时数;试点到企业与企业导师共同开展实境教学的模式。

(二)“智能”——智能专业对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1.提炼专业中“智能”的内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紧跟信息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智能”这个核心,充分利用软件研发中心、测试中心的整体知识技能训练功能,逐步形成“智能”专业教学文化氛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智能产品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智慧社区网络搭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建设验收,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智·能”导向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多元化、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在理论联系实际、企业与岗位对接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端。根据学生差异化学习特点和专业、岗位特性,学院进行了以分层分向和实境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智力”与“能力”导向。分层分向教学模式将专业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组成智慧科技班,以企业真实项目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合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专业学习目标和内容,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实境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中锻造技能,培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岗位适配度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智学”——资源升级打造全新多元智学环境

1.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铸造智学课堂环境

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方面:一是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摆脱传统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软件技术专业依托“睿亚训”虚拟桌面云平台,实现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实训等资源的统筹整合。室内艺术设计专业采用VR 辅助教学功能,利用可视化的形式让学生的作品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在虚拟环境中呈现;

二是结合智能家居实训基地、智能电子产品实训基地、智慧社区实训基地等建设验收,打造出以“智”为主线的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智学环境,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2.汇聚校园资源,营造智学课外环境

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开展自学;发挥微课、慕课等多渠道信息化教学手段,给学生留出拓展空间,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以及深化拓展。利用图书馆、学校融媒体的线上教育功能,营造轻松、互动、和谐的课外学习环境。

(四)“智育”——才智培养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举办专业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学院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新媒体、室内艺术设计等专业特色优势,广泛开展java 程序设计、PCB 设计、网页设计、服务器配置与管理、logo 设计等专业技能大赛,以及传统文化讲座大赛、美术设计作品展、电子竞技大赛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将互联网与专业活动、传统人文艺术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知识技能、人文情怀、情操修养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升华。依托专业特色,学生自发成立了动漫樱花社、电脑医生等专业性质较强的社团,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应用在社团活动中,同时,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竞赛活动、交流活动等,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

2.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思想教育新阵地

学院以“爱上向阳花”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通过视频、图片、推文等轻松娱乐的形式,不定期地向学生推送各类党团理论知识、学院活动新闻等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利用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线上“微党课”教育,通过智慧党建云平台、qq 群、微信群等渠道,线上缴纳党费,及时发布党务工作信息,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探索虚实结合、双向互补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把党的工作、学习和活动延展到网上,有效提升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便利性。

(五)智创——就业引导发挥创新创业实践成效

学院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互联网+创业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每年定期在毕业年级的学生中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班,选派企业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及时发掘和扶持培训中涌现出的创业团队。学生先后组建“光谊萌文化传媒工作室”和“智慧共享电动车”等自媒体创业团队。

此外,建立了学院为主导、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为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储备人才和项目。

此外,学生创业项目也运营得有声有色。学院负责为创业项目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指导及业务合作扶持,引导学生团队实现在校期间创新创业,并带动更多在读学生加入创业队伍,在整个学院范围内形成良性的“传、帮、带”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我院毕业生刘钟杰,在校期间成立广告工作室,不断汲取创新创业经验,探索新的创业模式,后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妙想猿(湖北)品牌设计有限公司,其创业事迹被三峡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四、实践意义与未来展望

(一)通过“智”文化品牌建设,加快专业发展提质

专业建设是“智”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为文化品牌的创造提供养分。“智”文化的打造将始终围绕信息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自身内涵,通过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引领专业设置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举措。

(二)通过“智”文化品牌建设,拔高学生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学生既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造者。通过“五智”文化建设,能让学生在“智学”环境和“智育”活动中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人文情怀、加强综合修养,同时也能在实践项目、创新创业中创造价值,反哺社会。

(三)通过“智”文化品牌建设,提升综合办学水平

文化品牌建设是学院的“名片”。加快“智”文化品牌建设,将电信学院的办学理念、服务宗旨、培养模式等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充分体现学院专业特色与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助推学校高质量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院专业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