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审美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2021-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舞曲作曲家小节

曹 睿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730070)

现代钢琴是西洋音乐的一种键盘乐器,它几乎囊括了音乐体系中的全部音乐,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有着“乐器之王”的美称。也被称为是高雅的艺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熟知很多的钢琴家,例如巴赫、肖邦、莫扎特、贝多芬等的作曲家,还有近现代的钢琴家郎朗、王羽佳、李云迪等。越来越多的琴童和家长们选择学习钢琴艺术,去探索钢琴本身独特的魅力。

一、音乐审美的内涵

音乐审美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美学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学好音乐审美是至关重要的。艺术的发展和创作都与其有着密切关联,而艺术的价值最终都会落在审美上,以提高欣赏着的审美认知能力、陶冶情操、启发思维和创造力为出发点。站在钢琴作品的角度来说,音乐审美是从某一种形式上它反映了某一时刻作曲家的审美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影响内在活动,用音符以及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来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画面。

二、从钢琴教学中体现音乐审美

音乐是能够将人类生命运行的轨迹以及情感产生、消亡的全部过程表达出来,让人们在情感上感受到欢愉和幸福,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悲伤和痛苦。当声音刺激到人的感官。就会让听觉、感觉等被唤醒、蔓延至大脑神经,改变心跳以及呼吸,进而引起情感共鸣。而在钢琴音乐中,优美的旋律、丰富的音色等,都会调节人的兴奋以及悲伤,让人感同身受,使人身临其境。仿佛通过旋律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诉说。而一首近乎完美演出的作品,背后同样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

记得原来自己刚刚拿到一首新作品时,第一反应是赶快去练习,下一节的专业课是要全部弹完的。而弹完和弹好却是两个表现的不同,其中,弹完,只是按着谱面的要求,节奏没有错误,音符没有错误,机械地重复着弹琴的动作。而弹好,却是在背后做了很多的功课。例如,这首作品是什么时期的,作曲家创作的环境、情感,作品的和声、乐句、强弱、表情记号等。所以,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是在蕴含作曲家对音乐艺术追求的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是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相互融合之后的产物,同时也为听众们带来了审美体验。

对于笔者作为一位刚初出茅庐的钢琴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审美自我认为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的。因为对于钢琴作品来说,情感上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谱面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音符,而只有演奏它的人才能赋予了其新的生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培养音乐审美的期间,有大多数的家长们一味地只追求孩子们在考级上的任务,认为弹完就完成了。所以,对于一些没有一定的乐理基础和基本常识的孩子们来说,音乐审美的要求过高。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琴童,在其自身的基础上,通过音乐审美的加持,让这部作品变得更有深度和画面感。就拿皮埃松卡的《塔兰泰拉舞曲》这部作品来说,这部作品是在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里,是分布在第六到八级这个阶段里。这个阶段已经属于中级阶段,孩子们的基本功和技巧,以及基本的音乐知识都基于成熟。而这首曲子因其热烈欢快的气氛成为历史上极受欢迎的舞曲体裁,韦伯、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都曾以塔兰泰拉舞曲为体裁进行过创作。而皮埃松卡的这首《塔兰泰拉舞曲》有着其出众的音乐性和一般演奏者的技巧难度而广为流传,所以笔者认为这部作品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作品。

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首新作品,从最开始的学习,到最后的成品,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会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拿到一首新作品,要先让学生去查找一些关于作曲家的信息。例如这首作品,作者是皮埃松卡,这位作曲家是19 世纪40 年代的作家,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而浪漫主义在夏尔·波德莱尔给的定义是:“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第二步,要求学生在练习之前去听不同版本的音频或是视频,这样他们会对这组作品的旋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解这首曲子是什么样子的音乐风格,然后带着学生们去感受这部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个地方是热情的、还是悲伤的;哪个地方是缓慢的还是快速的,渐渐的他们就会学会倾听音乐。同时在这部作品里,题目是一个难点。塔兰泰拉是意大利文,最初可能起源于意大利南部那坡里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曲。相传当地有一种毒蜘蛛,被它咬伤的人必须发狂似的跳舞,直到筋疲力尽方能解毒。所以这部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热情的、疯狂的。

第三步,在对作品有基本的了解之后,开始进入学习阶段,首先笔者会带着学生拿着乐谱,去粗略的画出作品的乐句,带他们感受旋律的美妙。然后带着学生去分析曲子的结构。具体结构如下:引字(1-8 小节),A 部分(9-68 小节),B 部分是(69-121 小节),A1 部分(122-179 小节),尾声(179-214 小节)。最后,会带着孩子们分析音符、指法、节奏,而这些知识都是需要学生们在课下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

第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将自己的情绪演奏出来,或者引导他们去联想一些画面带到演奏中,将这部作品弹出自己的风格。在对这部作品的教学中,笔者会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去体会旋律带给人的感情内涵,通过音乐技巧和踏板的运用,将音乐性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音乐审美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以这首作品举例来说:一开头,是8 个小节的引子,在书上作曲家标注上了”pp”(很弱)和”misterioso”(神秘的、玄妙的)两个表情记号,同时,全曲的速度定义为”presto”(急板),所以这个地方的处理,最重要的对于手指触键的技巧。引子的部分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给人一种很遥远、未知的感觉。带入这种情绪弹奏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右手手腕的转动,一定是要有一口气演奏的感觉。对于左手,连续8 个小节的附点二分音符,要注意旋律的线条感。随着两个小节的全休止过后,揭开了这部作品神秘的面纱,作曲家在这里标记上了”risoluto”(果断的、果敢的),右手的旋律进来,其情绪是明亮的。对于演奏者,这里节奏的处理要慎重,6/8 拍的节奏感是“长-短-长-短”,所以,右手的音符,可以按照二连音的处理方法,落下去的第二个音比第一个要短且要轻,是一种“落-提”的感觉。所以要演奏的明显,不可以含糊不清。左手的重音也应该强调,否则就会失去了舞曲的韵味。随后便是踏板的处理,这里的踏板,只能轻轻地踩下去,不能全踩,要不会显得整个乐句会有混,没有清晰地感觉。虽然笔者在这里简单的一笔带过,但学会对踏板的运用,对整个曲子会增色不少。到了下一段的连续右手的八度,书上标有“brillante”(辉煌的),是全曲的一个技术难点,其一是手指的距离感;其二是右手2 指跨越1 指的动作。整体动作是一缩一张,对整个手臂的要求要非常的放松,这样手腕带动手掌灵活的跑动。这里的连续八度,给人一种辉煌华丽的感觉,更好地烘托出来一种豪放、热烈的气氛。突然,旋律开始变得很轻,随后开始渐强。到了中段,与A 段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具有戏剧性,作曲家在这里标记上了”dolcee cantaabile”(柔和的、如歌的),这里的旋律具有歌唱性,其旋律出现在了右手小指上。其情感从明媚的到悲伤的、悲痛的在到清淡的,优美的。随后的A1 部分完美的再现了A 部分。到了尾声,179 小节开始的连接部,速度要极其稳定,同时也要注意左手低音旋律的线条感。最后连续下行跑动,达到了全曲的高潮,最后的两个大和弦需要坚定的演奏,不可以拖沓节奏。通过对一首钢琴作品如此细致的讲解,会让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加深学生自己的对于曲子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个范奏,经过对比,比如说弹上一版,不加任何强弱,指尖声音不控制等。在之后弹奏一个加上手指间的控制,加上这个强弱的处理,再加上身体的一个推动的一个版本,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听,去感受。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己,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好听的音乐,什么是不好听的音乐。通过在日常上课中的不断积累,让学生们自己也有了意识,知道什么地方会有紧张的气氛,什么地方需要慢半拍的演奏,慢慢地,自己的演奏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也会有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美育是诱发的,并非强制的。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无穷的,天马行空的,教师们应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形象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引导即可。而钢琴教育也仅仅只是其中一项发现美的途径,教师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从而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舞曲作曲家小节
小小作曲家
冬的舞曲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瑶族舞曲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