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藏族舞蹈教学中“膝关节”的运用

2021-04-08奚子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动律膝盖藏族

奚子璇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

一、前言

藏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孕育了藏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艺术。藏族舞蹈也是当地藏族人民生活、劳作的产物,在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藏族舞蹈中,膝关节的律动是整个藏族舞蹈中的生命根基,下半身膝关节的屈动带来了一系列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舞蹈动作。“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是学习藏族舞蹈的灵魂法则。其中膝部关节的“屈伸颤动”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动律特征,自始至终贯穿在各种不同的藏族舞蹈动作中,是藏族舞蹈的“魂”。“屈伸”贯穿整个藏族舞蹈的整体动律,它围绕着膝关节为发力点,做腿部的上下弯曲与直立的反复运动,其过程平稳且连绵不断,富有弹力与韧性,对腿部的控制力、柔韧性和协调性有极高的要求。它并不是简单腿部上下来回的机械运动,而是在把握严格的动作技术基础上,还要富有审美情趣与艺术美感。

二、藏族舞蹈中典型舞动动律“屈伸”的成因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

因所处的地势和人民生活的习惯,藏族人主要以地势高耸,冰峰环峙的环境为居。他们长期生活在高耸入云的山脉之中,给藏民带来了独有的生活环境与生产习俗。正因错落山峰映入眼眸,和山水交融、相伴而生的他们,敬畏山川大地,把山与水看作他们的神山神水,歌颂赞扬它们以求人天合一,祈盼人民生活平安幸福。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藏民长期在山间活动,上山下山成了他们日复一日的活动,山路崎岖,地势陡峭的路况无形中促使藏族人民锻炼出强健的腿部肌肉与灵活的关节韧带,他们在错落的山路上自我调节脚步行进的快慢、脚位迈步的高低,以及变换上身的辅助姿态,长期生活训练使他们的膝关节受到开发,继而保持着一种独有的膝部的控制力、弹性与柔韧性的自然动作,屈伸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流入藏民的骨子与血液里,这也是舞蹈学习者经常产生的疑惑,为什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学生跳藏族舞看似比不过一个当地的藏族人民在山间、牧场自娱自乐的自然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舞蹈动作时,尤其是典型的民族动律必须要了解动律的具体要求以及形态由来,长期生长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景入情,才能更好的把握其中的动作意蕴,而不满足于单一的训练要求。

(二)民族服饰

藏族地区因地势海拔较高,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藏族人民的服饰以外套大襟袍服为主,目的是为了挡住灰沙和抵御寒气。藏袍、羊皮袍、氆氇袍等是他们主要的服饰样式,厚重耐寒的袍子,加上因藏族人民喜爱各类金、银、玛瑙等首饰,也因半农半牧的游牧民族存在长年迁徙的生存方式,贵重物品必需随身携带,这就形成了藏民族富丽盛重的独特装扮。藏族发饰中有珊瑚、玛瑙、蜡贝、绿松石等饰品作为点缀,除了发饰,腰、耳、颈、腕、脚饰甚至劳动用具都装点于一身,可想而知,藏族人民长期受到服饰重量的压迫,身体会出现自我减压的姿势体态,在行走的过程中,胯与腿都更需要力量去支撑服饰所带来的重力,因此膝关节的支撑力大大加强。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受到上下运动幅度的不同,膝部自我控制意识觉醒与加深,就形成了藏族人民自如屈伸的形态。

此外,藏族地区气候寒冷,人们常处于一个蜷缩的状态以便保暖与自我保护,长期服饰的压迫加上严酷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膝盖在直立的状态下也呈弯曲状。因此,一个民族的独特的身体形态也与他们的生活服饰相关,藏族服饰是形成舞蹈元素与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服饰的审美意蕴对舞蹈艺术的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

三、藏族舞蹈在教学中膝关节的具体运用

(一)柔膝的运用

柔膝,是指膝关节在做上下的屈伸动律时,由弯曲到直立再到弯曲反复交替的运动过程,屈膝时要求气息柔和的压迫膝盖向下,伸膝时经过脚掌小腿再到膝盖均匀的向上,整个过程要保持膝盖的柔美舒展,更需要腿部膝盖强大的控制力与柔韧性。切勿膝盖停顿与僵硬,整个膝关节在一屈一伸的运动过程中保持连绵不断,节奏均匀,舒缓松弛,其速度是柔和与缓慢,但又不失膝盖在上下慢速的控制中保持高度的连贯性。柔膝是藏族舞蹈动作中最基础的开范动作,只有掌握基本的膝盖动律,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多的发展动作。认知清晰基本动态韵律之后,柔膝的动律可以运用到很多发展性步伐当中,例如不同节奏的双屈伸,它的要求是在不同节拍中做高度连贯的柔膝屈伸动作,不会因为节奏的转换从而影响双膝的绵延不断的美感。一步一屈,在屈伸的基础上加了移动的步伐,由一单腿膝盖的支撑与控制进行腿部弯曲,另一条腿自然弯曲抬起随着重心的移动向前后或左右迈步直至膝部双伸,继而转换为另一条腿的单腿控制弯曲,直至并脚做双屈伸状。点跟步,在一步一屈的基础上,改变了脚落地的方式与方向,主要典型动作为在屈伸落脚时,用脚跟点地在脚趾前方,脚尖外开。屈伸走步,也是在一步一屈的基础上由单一的移动屈伸发展为连续的走步屈伸,左右腿与膝盖的屈伸交替行进,随动着胯部轻微的摇曳,双膝行走时保持柔和、舒展、富有韧性的美感。

综上,三个步伐的难点在于它对单腿膝盖的控制力与柔韧性及其考验,当单腿膝盖支撑整个身体做上下屈伸时,需要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与身体平衡力,而点跟步少了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屈伸走步则在不断的行进中不能丢失均匀、富有弹性的运动。在这些膝关节不同运用的动作要求中,完成移动与单双膝转换步伐时,更能考验学生们基本屈伸动律是否解决完善,是否掌握藏族舞蹈的灵魂。

(二)碎颤的运用

碎颤,是在双膝屈伸的基础上,加快膝盖上下屈伸的速度,因频率与速度的提升,腿部伸展的距离也随之缩短,整体幅度偏小,不同于柔和舒展的柔膝,其特征为短促颤动,带有碎颤特征的舞蹈动作风格也随之欢快起来。碎颤主要运用在藏族踢踏舞的步伐当中较多,例如抬踏步,在学习抬踏步之前,首先应该练习小而快速的小颤练习,熟悉与掌握小颤动律的协调后,再逐渐加入抬与踏的动作元素,掌握了基本动律后,随着膝关节小而有力的颤动带动主力腿脚掌的轻踏,同时另一只腿大腿主动向旁抬起,随着脚掌的踏步节奏,抬起腿的小腿自然上撩回至原地。学生掌握好颤动屈伸的控制后,可将抬踢步双腿交替进行,该动作过程不像单一的练习比较容易掌握,交替的抬踏很容易让学生缺乏膝关节连续且快速均匀的颤动意识,容易卡顿与僵硬。除了基本的抬踏步外、踢踏中剁步、踢跟步、切分步等也体现了碎颤的基本要求,待学生经过不同步伐的练习能够不再忽视膝盖的颤动意识后,再循序渐进加入上身松弛的躯干运动,就能够更好的表现难度较高例如锅庄舞的点颤步伐等。点颤步对学生的双驱双颤的膝部松弛柔韧、松与紧的要求极高,做到不机械化的运动还要保持藏族风格的美感。点颤步,顾名思义,是在颤的基础上加入脚尖点的动作要求,与抬踏步不同的是,点颤步的难点在于它的碎颤小而紧促,但又错落有致,有时在激昂欢脱的音乐下,藏族人民飞驰迎面带来的磅礴欢脱之势,步步点颤在观赏者跳动的脉搏之中。

四、藏族舞蹈教学中膝关节的运用启示

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输入远远不够,知行合一才是学生与训练者不变的课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双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不同民族地域性特点直接影响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

首先,学生要对藏族舞蹈有较清晰的认知,从审美风格到动作技术都要有正确的规范。其次,在藏族舞的学习当中,教授者的角色极为重要,他们的认知与教学方式深深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那么如何让藏族舞蹈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呢?在现有的教学形式中,笔者发现,教者集中于脚下的动作,上肢随之辅动,过于强调舞蹈的规范性,把藏族舞蹈的韵味局限于狭窄密闭的空间当中,笔者则认为,首先应向学生灌输正确认知,不断强调膝关节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与重要性,口传身教引领学生把握膝关节的发力方式,解决膝盖基础的屈伸动律;待膝部具备了良好的控制力后,下肢由单一动作演变成发展步伐,运用动作集合法,可以大胆地发展上肢,还原本身民族群众生活,提取生活动作元素,合理地附上风格统一,属性相同的肢体动作,加强风格性,强调动作自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例如劳作中的挤奶取毛、耕种狩猎等。有时藏族舞蹈也可加入道具来进行教学,不局限与单一的步伐训练,如代表圣洁的哈达可加入基础柔膝训练,柔美典雅,欢脱的鞭子可加入点颤步的训练,大气恢宏。有条件者加入民族服饰的穿戴,感受藏族人民厚重宽大的服装,切身体会民族特性带来的自然身体意识,丰富的原汁语汇、灵动的生活道具、随俗的民族服饰都能从多方面辅助提升膝关节以及整个藏族舞蹈的内外在韵律。加强学生的趣味性达到膝盖的解决,是现在学习藏族舞应鼓励的发展趋势,回归原汁原味,让藏族动律融入丰富真实的情感风格,才能更好的教授与学习藏族舞蹈。

五、结语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学习与研究,解决膝关节的动律以及自如地掌握并充分运用于不同形态下的藏族民间舞,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跳好藏族舞蹈的重要依据。学习到藏族舞蹈的形却缺乏藏族舞蹈的“魂”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只是徒劳无功、华而不实。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舞蹈学习者与传播者都应该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不断地推敲与推陈出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藏族民间舞蹈文化。

猜你喜欢

动律膝盖藏族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上了年纪总是膝盖痛 怎么办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养护膝盖也有方
善待膝盖
评《Smoke》
一条毛巾护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