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枯山水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审美意趣比较研究

2021-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山水园林

李 姗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一、引言

从文化上说,园林最先始于先民对自然的崇拜,而后思想文化的浸入开始对于园林设计产生情感构建和塑造,强调美真合一的清逸、美善合一的文雅,讲究寓情于景。“山水”不仅源于自然本质的属性,更是人类内心活动的映射。日本古典园林继承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园林文化。要对比研究中日园林就应当在中日园林艺术当中寻求其文化的共性,对比文化的差异,理解本质的精神内涵。

二、日本枯山水庭园艺术中的东方侘寂美学

(一)东方侘寂美学

枯山水庭园又称唐山水、干山水。其内核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来构筑心法。用浅色的砂石隐喻水体,韵律感摆放的石块布局暗指山脉,砂面上耙过的曲线犹如惊涛骇浪。不植高大的乔木,只种些许灌木。不种花只种植蕨类、青苔以示森林。其精简而克制的布局给人脱离尘世、清净无尘的物哀之美。

公元538 年,日本开始接受佛教文化,派遣部分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艺术文化。13 世纪,起源于中国的另一个佛教派别禅宗在日本流行。日本园林为了体现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禁欲主义和自律精神,开始抛弃模拟真实自然园林的想法,开始营造枯山水庭院。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在后期的枯山水中,人们不能走入庭院,只可以从旁欣赏,宛如大型盆景。

枯山水庭院重形式而非质料,展示出日本文化的特性中与禅学的共鸣,亦可被称为侘寂美学的典范。侘寂源于中国的禅宗,虽未在中国成为主流,但在发展过程中成为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侘”是指空无一物的美;“寂”则指的安静时的孤寂感。侘寂强调朴素安静之美,是敬畏自然、思考自然,以至于渴望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结果。

(二)日本枯山水庭园

枯山水庭园强调一种“不借助于外表”的美。日本自古崇尚自然,山川草木、风雨雷电,乃至鸟虫走兽,都是人们敬畏和信仰的对象。就日本古代的自然观而言,自然就是可信赖的“神”。枯山水是日本为适应其地理条件而建造的微缩式园林景观。最早脱胎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北宗画派美学。《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最初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枯山水如一幅留白的山水画卷。呼应“侘寂”之美的美学特征,无意凸显装饰和外在,反而关注于物本身的质朴,可以任由时间打磨的本源美。

这种不再反应真实世界的艺术处理手法,更像是在试图抽取自然山水中的精神内核。看似不经意间,确是极度严谨精良的布局:石块的错落摆放、砂石面具有律动感的线条,直与曲,点与面,主客之势也暗含宗教寓意。方寸之间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禅宗关注大自然中的天然元素,期冀从山、石、水、砂等之中参透人生的体悟。这或许与日本人骨子里天生的忧郁气质相关。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和大仙院方丈北庭、东庭可谓是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庭院。它们面积并不大,观赏者进入后全凭想象力感悟枯山水中蕴含的哲学、文学和艺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在2013 年米兰装置展览中,沿用日本园林特色的枯山水艺术,通过石、竹、水、砾的设计来呼应传统的日本禅宗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自然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当设计师真正去思考如何将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道路上时,建筑设计便产生了。

三、中国江南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法则

(一)处处景语皆情语

相比日本的枯山水,我国无论是气势磅礴的皇家园林,还是别具风味的江南园林,均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气质。要欣赏中国江南园林之美,便要走进去,融入到自然之中,感受其设计师“移步易景”的巧思,体味景观的虚实变化,动静相宜、张弛有致、抑扬顿挫的视觉规律。体味置于其境与美好不期而遇的惊喜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乐观入世的审美意趣,与日本“物哀”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

江南园林本是文人的私家园林,它既是文人出仕之前的习业治学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后的归隐静思之地;既是文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乐土,又是文人雅聚唱吟、谈古论今的园地。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 多处,其园林特色代表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苏州园林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往往具有极高的审美观和文化修养,能诗善画,以诗入境,一草一木之间,营造诗情画意的生活之所,被称作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徜徉其中,在以自然为摹本的山水居所间,寻求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归结起来是四大要素: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叠山第一,故苏州园林假山多。苏州园林狮子林中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扬名天下。假山内外,上下盘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喻佛理于其中,象征着佛法无边。

叶圣陶先生曾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凸显古朴自然的特点。其素雅淡泊的主调,青砖灰瓦粉墙,整体色调舒适,有助于拉开视距。这些淡雅的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极度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花娇明艳。

四、中日文化意趣在审美活动中的异同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对自然的再现,其手法的主要特点是描摹。通过造园者的设计将自然元素的状态和意向通过艺术的加工呈现出来,中国人造园遵循的艺术原则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追求现世享乐的审美情趣,讲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台楼阁、石凳、小桥人家、曲径通幽,隐含中庸之道,处处蕴含设计巧思但又不着痕迹。

而日本造园审美情趣更看重心性,其手法的主要特点是写意。特别是将真山水转为枯山水这一所谓神游的园林形式的审美观转变,引导观赏者在思考中参悟人生哲理,主张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感受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不必要的修饰,用最质朴无华和简单的材质,去领悟自然的玄机。相对于中国的“乐感”文化而言,“物哀”文化则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两者从布局形式来看,都属自然山水园。日式偏重水性,园必有岛;苏州园林偏重山性,园必有山。从意境看,日式尚武,自然之中见人工;苏州园林尚文,人工之中见自然。贝聿铭作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在馆体的色彩基调上使用了契合当地民居的灰色和白色;他精炼了苏州古典园林装饰语言,将其简化为几何形状,传递出极致纯净的感觉;精心配置庭园的假山、砂石,缔造剪影轮廓之美,同时给予参观者群山起伏的观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日本枯山水元素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元素有机融合,选取不大的空间传达枯山水效应,然而又灵动于传统的枯山水,扩展了东方园林的艺术魅力。

五、结语

“枯山水”的美是拙美,是精神上的充实;苏州园林的美是朴素而充满意趣的美。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缺少了那么一点平和、那么一点超脱、那么一点情趣。太多的繁华与纷争,让人们难以从无尽的欲望之中剥离,闲暇的时光不如回到自然造景中体悟美的本质,园林的艺术就是用安静而朴素的力量触及人心。死与生的主题,寂静的艺术,合奏出震人发聩的声响。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山水园林
爱在一湖山水间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