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说唱音乐的历史现状探究

2021-04-06孙浩斌

艺术评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起源开发传承

孙浩斌

摘要:传统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马街书会。起源何时无人而知,传承发展不曾间断,现代模式有待开发。传统与现代,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马街书会  起源  传承  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14-04

马街,地处河南省宝丰县的杨庄镇,书会就在马街村应河的岸边田野上举行,每年的正月十三开会,因而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说唱艺人就会齐聚于此进行亮书卖艺,所以马街书会也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书会曲艺品种众多,主要有河南坠子、三弦书、大鼓书、四川清音、陕西快板、山东琴书、河洛大鼓、凤阳花鼓、湖北渔鼓、道情、评书、单弦、相声、京韵大鼓、天津快板等等数十种。其中河南坠子凭借本土曲种优势成为了书会的第一大曲种,赴会的流派名人大家也非常多,如北路王巧珍、东路杜萍、西路王树德、中路刘宗琴、赵派赵铮等。前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的民间曲艺,宝丰“马街书会”不可不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马街書会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其所处的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后马街书会被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为“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一、马街书会的历史起源

关于马街书会的成会时间,专业研究人员在正史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其起始年代十分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之所以能够得出如此结论,是因为在马街村中有一座广严寺,寺前竖立着两块大石碑,石碑上面保存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其中一块石碑上刻着“重建广严禅寺记”,在这里面就提到了马街书会的成会时间:“吉刹大会起于宋延祐二年(即公元1314年),盛于明清”。由此便可以进行推测探究,根据史料可知在宋朝时期是不存在“延祐年”这个年号的,此年号只在元朝时期才有,所以相关研究人员推测,这两块石碑应该是明朝时期的人立的,而明朝人因为比较忌讳“元”这个字,所以他们就把“元”改成了“宋”。这个推测的参考价值目前最大,然后就因此产生了马街书会是在元朝时期形成的记载,人们现在也都默默认可了这个关于马街书会形成年代的说法,所以推算可得,其距今大约已有700年左右的历史了。《宝丰县志》中写到的,“据马街村火神庙及广严寺碑刻记载:书会最早起源于元延祐年间,迄今已七百年”便是来源于此。虽然关于它的具体年限人们早已无法确认,可是与之起源相关的说法却十分多样,人们众说纷纭,皆有理有据。研究人员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比对分析,并对书会举办地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搜集到了大概十种左右的起源说法,综合起来有皇恩说、悼师说、杨树说、除恶说、穰灾说、还愿说、祈雨说、会艺说、歌德说、度荒说、祭祖说等等。而在这些大相径庭的说法中,马街村村民传承度相对较高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说,祈雨说。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马街村—带冬末春初之际,经常少雨干燥。马街乡民为了来年作物的生长,就会一起到马街火神庙进行祈雨。但因为乡民普遍拮据,请不起大戏班子来唱,于是他们就请远近的说唱班子来演出。由此就出现了“年年祈雨、年年唱”的现象,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历年习俗,马街书会应运而生。

二说,会艺说。马街村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属于各方要道,往来商队必经于此。此外,马街也是说书艺人、文人雅士往来的必经之地,他们经常会在马街歇脚,时间久了这里就变成了艺人们以曲会友的场所。

三说,歌德说。据传在春秋时期,应国大夫张舒爱好弹唱,并且自身技艺不凡。在他晚年时期来到了马街隐居生活,因为其经常帮助平民百姓,又带领人民应对过自然灾害,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慢慢的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拜访他,他也因此结交到许多趣味相投的弹唱人士,艺友遍地。直到某一年的正月十三,张公离世。他在临终前嘱托到,以后人们每年到他忌日来祭拜他的时候不要烧纸钱,只要在他坟前表演弹唱即可。于是,友人们为了纪念他,相互约定每年的张公忌日便集聚马街,在其墓前以曲怀友、献艺致哀。而且当地火神庙中的火神生日在正月初七,刚好与张公的忌日相近,所以每年自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三这段时间,火神庙前便会人山人海,慢慢的“悼张公”与“祭火神”两个活动就渐渐联系在一起。随着历史发展,这种祭拜活动便演变成了曲艺集会,为后来马街书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说,皇恩说。东汉建立前,昆阳之战,刘秀被王莽追击至马街村旁的应河畔,刘秀当时正深陷危机,而这日碰巧是正月十三——张公的忌日,人们都聚集在火神庙前追念张公,刘秀趁机求助乡民,于是在乡民和艺人们的帮助下逃脱了王莽军队的追击。后来,刘秀开创了东汉王朝做了皇帝,他为了感谢这些乡民和艺人便派人降旨,免除了马街村一带三年的赋税,还钦赐了一面御牌——“三皇社”御牌,并把村旁的应河赐名为“马渡河”,留宿过的店赐名“马渡店”。从此之后,马街的乡民和艺人就把救驾之日(正月十三)设为会期,每年都来赴会,以此感谢皇上的恩德。当地至今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五说,除恶说。传说很久以前,在马街村住着一个名叫张百泉的人,他乐于助人,非常讲义气,深受乡民们的喜欢。同时他爱好弹唱,擅弹三弦,所以交到了许多的艺人朋友。一天,他趁着傍晚的景色在应河边散步,碰见了一个老者,两人因为都喜欢弹唱而相谈甚欢,随后老者就邀请张百泉到自己家中做客,这时张百泉才知道刚结识的老者竟然是应河的河神。在河神府邸中,二人继续切磋交谈,越发投机,慢慢就变成了朋友。河神了解到张百泉擅长三弦,就送了一把给他。某一天,河神遇到了一条恶蛟,搏斗后发现自己不敌此蛟,迫不得已之下他向张百泉发出了求助。张百泉带领乡民协助河神降妖,并弹奏三弦给其助威,在众人的努力下最终制服了恶蛟,这日正是正月十三。一年后,张百泉也在正月十三得病逝世。人们为了庆祝除蛟,也为了纪念张百泉,每年的正月十三乡民们便会来到应河旁,进行弹唱表演。长此以往,马街书会就成形了。马街村直到现在都还流传着一首朗朗上口的民间口水歌:“马街有个张百泉,行善好舍人称赞。他的艺兄黄龙晏,大战恶魔胡蛟缠。除恶扬善治应水,造福后代美名传。正月十三他辞世,黎庶童叟心不安。为记恩泽起书会,万古千秋代代传”。

六说,悼师说。相传在元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隐居在马街村,据说他是河南坠子的创始人之一,非常德高望重,一生弟子无数,遍布全国。他是在正月十三这日仙逝,每年的这一天他的弟子们都会从全国各地前来悼念,并在当天通过说书演唱的方式来表达对马德平老者的尊敬,年复一年就这样逐渐演变成了马街书会。

尽管马街书会的起源说法各有不同,但是其中“歌德说”和“皇恩说”有一定的依据,人们认可度较高。

二、马街书会的传承发展

关于马街书会的形成时间一直都没有确切定论,充满着神秘气息,但是从有记载的元朝至今这数百年间,马街书会几乎从未间断过。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马街书会的存在,然后从全国各地赶来演出或观看,因此马街书会在清朝同治年间达到了鼎盛。随着马街书会的名声越来越大,当时的同治皇帝也知道了这个民间组织,他想要了解那年到底有多少人去赶会,于是他就下旨命令当时的马街书会会首进行人数统计。由于当时赴会的艺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人数不易计算,所以会首命令人在火神庙中进香的香案上放了一个大斗,要求来参会的所有人都要到火神庙投钱敬神,且每人仅能投一枚铜钱,众人应之。待到马街书会结束闭会以后,其对铜钱进行了清点,算出当年一共来了2700人,由此反映出了清朝同治时期马街书会的影响力之大。之后到了文革时期,因为当时“破四旧、立四新”,对马街书会的冲击非常大。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改变,马街书会才得以恢复元气,继续发展。根据宝丰县文化局的记载,20世纪1980-1990的这10年期间是马街书会元气恢复后的又一次发展兴盛期,大概每年的摊位数都是600个以上,赴会的艺人们也有上千人,1996年达到1800人,1999年人数竟高达2000人。但好景不长,随着这些传统说唱艺人们的年龄越来越大,说书弹唱的收入已无法作为支撑他们生活的经济来源,只能遗憾的放弃传统说唱行业改作他行。到了2004年,前去赴会的艺人已经不到500人,来自河南以外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马街书会开始进入低迷期。2006年,马街书会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对其的保护力度开始加大,启动了“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对马街书会进行了一系列发展保护措施。2009年,赴会的艺人倍增,达到千余人次,来参会的民众高达20万人次,再次重现了昔日盛况。2013年,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正式成立。2018年,马街书会的表演艺人有1300余人次,参会人数破新高,达26万人次。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马街书会变得越来越好,但马街书会发展的困境其实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彻底解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娱乐多样化,单一传统说唱音乐生存艰难

马街书会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周围乡镇的居民,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乡民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数不胜数,而且基本家家都有,所以人们休闲娱乐的途径也就变得很多样,如上网、看电影、听歌、看电视等。交通方式也非常发达,外出旅游非常方便。传统的娱乐方式正在被一步步的消解,民众基础也在不断下降,人们更喜欢现代的娱乐方式,不会再像以前的人们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只能听传统说唱音乐。因此,马街书会想要在新兴文化产业的打击下继续传承发展,需要更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二)艺人数量减少,马街书会主体削弱

马街书会的坚实主体就是传统说唱艺人,但随着时间推移,艺人老龄化的问题会一直存在。这些艺人都是民间出身,经济收入水平一般,但是每年去参加马街书会都需要自掏腰包,且很难在书会上挣到钱,迫于生活的压力与无奈他们只能选择另谋生路。这也对传统说唱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影响,技艺传承人寥寥无几,即将要面临后继乏人的窘迫局面。并且现在年轻人们的音乐审美与传统音乐审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很少有对传统音乐具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所以几乎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人来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充满传统气息的曲艺说唱类音乐。“人亡艺绝”的发展走向,对马街书会的发展十分不利,急需改变。

(三)市场需求降低,市场价值不高

马街书会发展市场的主体依旧是当地的乡镇农村,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当下传统民间音乐主要的市场需求来源就是当地的婚丧嫁娶。而且这也只适用于经济水平低下的地区,现在这样的地区越来越少,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需求就变得更加多样化,形式内容较为单调的传统说唱音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基本处于无路可销的状态。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寻找马街书会新的市场价值,尽力帮助书会走出困境。

总而言之,马街书会的传承发展之路需要相关政府与艺人们继续探索,这个过程定会异常艰辛,但一定要坚持,为传统说唱音乐谋求出路。

三、马街书会的开发应用

“如何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发展关系”是社会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的话题,马街书会作为我国传统说唱音乐的典型民间代表组织,只停留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传承发展是遠远不够的。在这个发展变化迅速的时代,马街书会的现代发展模式仍然有待开发,以下是对其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马街书会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高校教学创新需要说唱音乐注入,说唱音乐发展需要扩大群众基础,两者建立合作关系,对于双方的发展都具有良好影响。高校的音乐教学分为专业音乐教学和普通音乐教学两种,前者指代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后者指代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将传统说唱音乐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能够优化学校音乐专业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提升院校专业实力,同时通过开设曲艺教学课程,可以对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演唱、音乐演奏等专业能力素养进行增强。普通音乐教学经过传统说唱音乐的加入,会提升学生的音乐品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整体上,通过传统说唱音乐的熏陶会使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都得到大幅度的加强,而传统说唱音乐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群众基础,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活力。

(二)马街书会与网络传播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新媒体”孕育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娱乐方式的局限性,由线下单一模式转变为了“线上+线下”双模式,这对马街书会这种专门进行实地演出的民间组织打击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马街书会发展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自身“民间艺术之乡”的特色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新媒体打造属于自己的本土宣传名片。具体而言,在网络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演出,增加娱乐互动感;在电视上创办传统说唱音乐类节目,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武林风便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选择在网络交流平台上进行传统说唱音乐的知识文化宣传,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订阅号;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传统说唱音乐的专业网站,将相关音乐传承人、音乐知识、音乐表演视频系统整合,为感兴趣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了解方式等等。马街书会这类民间组织与新媒体的合作是当下非常有必要的,可借此打开线上市场,提高知名度。

(三)马街书会与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建立合作关系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他们对于旅游的喜好不再只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与视觉的双重享受,也就是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新旅游项目。在游览过程中,传统说唱音乐由于自身的文化独特性,能够使参观者耳目一新,快速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关注。并且可以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带有传统元素的文化周边进行销售,在传播传统说唱音乐文化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来源,为艺人们以后能继续进行演出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避免艺人们入不敷出,放弃传统技艺。

综上,马街书会这种传统说唱音乐民间组织的开发与应用就是要不断的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创新,创新是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除了发展模式要进行创新外,传统说唱音乐的演唱内容和演唱形式也要进行创新,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曲艺作品,这样才能保证不与时代脱节,缩短艺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受众数量,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马街书会,一块历史遗留的“活化石”,一座中原文化的纪念碑,一个传统音乐的聚集地。它的存在是一代又一代曲艺传承人们的坚持与热爱,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贡献卓著。马街书会能传承至今日,说明其一直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变,具有明显的变异属性,但局限在于社会发展速度不能过快,需与之变异速度相近。因此,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前进中,马街书会的发展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无奈的处境需要人来打破,因循守旧的发展方式需要人来调整,任重而道远。希望政府逐渐加强革新力度,人民日益提高保護意识,在马街书会传承的道路上增添助力,帮助这个坐落在平凡小村的曲艺圣地拥抱更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宗丽洁.初探“马街书会”[J].音乐探索,2009(01):30-33.

[2]中国宝丰政府信息网.马街书会起源说法十种[DB/OL].2006.

[3]孙珂佳.从宝丰地方志寻觅马街书会的前世今生[J].山西青年,2017(16):265.

猜你喜欢

起源开发传承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