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理论探索

2021-04-02张钿琴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张钿琴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主要供给侧,加强劳动教育责无旁贷,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在价值导向层面,厘清劳动教育内涵与劳动教育课程特征;在理论探索层面,构建“五育”协同育人的课程目标,兼顾“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推进多管齐下的课程实施、实现多元主体的动态化档案袋评价。

[关键词] 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3-0052-04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基于新时代背景,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进行的具体设计,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早在党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已经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增加了“劳动教育”,详细的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称,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在培养新时代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意见》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与此同时,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供给侧,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全面贯穿劳动教育,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对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非常关键。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劳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劳动可以创造一切,且勤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现代人们对于劳动的考虑,往往比较偏向于劳动知识的获取,忽视了体力劳动,实则通过动手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知识,形成知识与实践循环的链条;在人工智能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结合不是时代发展的倒退,而是返璞归真的真理,因此,我们要注重劳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精神,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亟待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培养机制,[2]“立德”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人”就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3]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下功夫。一个人的能力是伴随着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主动思考逐渐培养起来的,而劳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伦理品德。[5]旨在使新时代接班人做到知行合一,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但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重视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在大学生教育方面,过多的重视知识的获得,劳动育人一定程度被忽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极有可能是拥有扎实学识、高超技能的利己主义者,与我们所需要的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新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青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力军,而高校又是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所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急需在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劳动教育的理念,补齐劳动教育短板,灵活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搭桥铺路。

(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构成

高校是培养教师的供给侧,优秀的教师需要优质的教师教育课程来支撑,只有高校培养的教师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发展,反馈到基础教育中,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有保障,所以高校应在培养教师“如何教”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渗透“五育”的理念,设置相应的课程,使教育与劳动有机结合,在课程模块中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教师下足功夫。

而且在新时代环境下,中小学生时常会存在不尊重劳动成果、乱扔垃圾、不会劳动的现象,还会存在知识至上,劳动无用的观念,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缺位,中小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那么追溯至高校,在于高校培养的教师对劳动教育理念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以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同时,基础教育对供给侧提出了新要求,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要反映这种诉求,及时对劳动教育进行补位,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的教师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未来教师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修订在即,培养教师仅仅靠几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新型的课程观来提高供给侧质量,在原有的课程中添加活动课程、劳动课程、服务性学习等新课程,将教师培养和培育相结合,促进师范生五育全面发展,反过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故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下对教师教育課程的重要补充。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6]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意见》中指的劳动不再是以往的单纯强调生产劳动,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色,既包括了生产劳动,又包括了非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又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这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服务性劳动教育注重为他人、社会服务的意识,强化社会责任,这三类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并要求将劳动教育以课程为载体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有侧重,不宜偏废。

劳动教育实施的重点在于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外,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美好品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以劳育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意见》中指出: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把准以劳育人的取向;增强劳动育人实效性;结合时代特点,改善劳动教育方式;坚持因地制宜,优化利用资源。基于以上几个基本原则,反映出劳动教育课程有以下特征。

一是综合性。《意见》提出将整体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布局,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从纵向来看,包括了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贯通了各学段;横向来看,劳动教育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具体要求包括:(1)依据各学段的特点,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设置劳动必修课程,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必修学时;(2)劳动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的课程需结合学科和专业的特点,灵活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并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相结合;(3)在大中小学各学年都设立劳动周,主要以集体劳动为主,高校亦可安排劳动月。意在通过劳动实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该课程涉及各学段,各学科,各种形式,具有综合性。

二是实践性。劳动教育课程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注重手脑结合,以体力劳动为主,并系统地安排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形成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是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活动、社会实践等,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并且配套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总体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三是开放性。劳动教育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属性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学校狭窄的空间环境、定时定点的课堂时间、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各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具有时空、资源、方式上的开放性和广纳性,是一个既有独立形态又开放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强调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利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体现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放性。

四是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开展的,大中小学各有不同的劳動教育内容,《意见》特别强调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

例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启蒙知识的传授,能够日常生活自理,整理个人物品;小学高年级要学做个人卫生,适当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初中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庭、社区、学校的劳动,着重增加他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开展能够增强职业意识的劳动课程;普通高中开展增强职业体验的一些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使之具备劳动意识和服务情怀;中职学校开设提升职业技能的实训类劳动课程;高校围绕创新创业,开设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性实践等课程,更加重视劳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贯穿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探索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智能化为核心、科学技术为导向的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些新兴科技应运而生,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教育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那么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在高校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环境,将传统的劳动教育观念与新时代数字化劳动相结合,使其他四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渗透,以课程为载体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补充,进一步促进师范生劳动教育意识的提高与劳动知识的增长,以期改善供给侧质量,对基础教育实现良性循环。

(一)课程目标:聚焦劳动素养,挖掘育人功能,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如何教”的课程,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要补充劳动教育课程,应该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二是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三是劳动教育课程如何与其他教师教育课程齐头并进共同促进未来教师的素养提升。

首先,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劳动教育课程,旨在使师范生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实际行动等方面凝练劳动素养,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科学地认识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可以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情感态度上,尊重任何劳动,体会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和快乐,热爱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培养艰苦奋斗、勤劳肯干的劳动精神;在实际行动中,从自身做起,提高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通过劳动教育特别是公益性、服务性劳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未来从教过程中,能够将这种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

其次,要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讲,劳动教育课程是一种指向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养成的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7]以劳动实践的过程代替道德教育,通过亲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自觉树立尊重热爱劳动的观念;以劳动生产的直接经验形成对知识的新认知;以劳动强健体魄,增强体质;在劳动环境中形成对美感的新定义;这一过程需要德智体美的关照,来达到劳动育人的功能。

最后,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以教师教育课程总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例如与教育理论课结合掌握劳动理论知识,与政治课融合形成劳动价值观,与实践课结合培养劳动能力和习惯,同时,要将现有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书育人路径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将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其他育人路径有机地衔接起来[8]以此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内容:兼顾三方面劳动,融合其他课程内容,呈现“三位一体”态势

《意见》指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并合理规划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时。针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本科阶段劳动必修课程不少于32学时,其他课程能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适当融合劳动教育相关内容。那么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先理清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考虑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达到劳动育人目标。

首先,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选择新型、前沿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如:日常班级劳动与数字化人工智能相结合,劳动知识获取与网络化劳动知识图谱分析相融合,手工艺制作与在线营销相结合,服务性劳动与网络虚拟空间运作结合,建设多元复合型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同年级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有所不同,本科一年级开设培养生活能力和基本劳动技能,理解劳动意义的劳动课程;二年级开设与专业相结合,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生存劳动课程;三年级开设与职业相结合,树立良好择业观的生活劳动课程;四年级开设与就业创业结合,形成服务意识的生长劳动课程。

其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并不是孤立设置的,而是与其他教师教育课程相互整合,可以从教育理论、技能、实践课程中筛选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如:教育理论课程既包含教育学理论知识也有关于勤劳节俭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技能课程既包含三笔字训练、授课技巧以及计算机使用技能,也有手工艺术制作、体育锻炼等技能的培养;教育实践课程既包含实习实训,又有社会实践、校园美化活动等;将这些内容增加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可以实现课程整合。反过来,劳动教育课程也可以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如:理论知识体系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技能课程中的创新思维,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手段,形成智能机器人设计、虚拟劳动场所体验等新型劳动教育活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中人类文化遗迹,使学生亲身感悟劳动造就文明奇迹的道理;利用大数据的功能,有效监控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情绪起伏等。[9]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作为道德思想课实施的有效途径;也要通过与其他课程的适当整合,理清劳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实现五育融合,最终指向师范生劳动精神的塑造和劳动技能的获得。

(三)课程实施:多管齐下,整合实施,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课程资源、师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是决定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在课程实施方面,更应该管底线,抓落实,通过开发交叉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增加劳动活动,拓展劳动实践基地,推动课程实施高效运作,为师范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首先,在开发劳动课程资源方面,率先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底线要求,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其他课程不得挤占劳动实践的时间;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大力开发交叉融合的课程资源,一要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教育资源,与课堂教授相结合,并提供一些中小学生劳动实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师范生的劳动素养;二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渗透与关联,探索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筛选出其他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元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三要分期开展劳动主题活动,每期一个劳动专题,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劳动教育课程平台,可以让大家在平台畅所欲言,互相阐述自己关于劳动教育的感受和想法,营造劳动育人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勞动教育师资方面,劳动教育师资缺乏是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具备专业基础的劳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劳动教研队伍薄弱,缺少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意见》中指出,一方面要建立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另一方面高校加强劳动教师的培养,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教师内容中,强化高校教师和未来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开展劳动教育的自觉性,除此之外,增加劳动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准。

再次,劳动教育课程应摒弃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课堂教授劳动知识与户外劳动技能训练相结合,开展劳动知识竞赛、组织劳动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活动;在功能上,显性劳动技能培养与劳动教育隐性功能相结合;在具体落实上,劳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劳动教育课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宿舍、教室、食堂等场所,开展体验式教学;同时充分与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相融合,培养师范生尊重劳动的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协同一体的劳动实践基地,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社会可以确认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劳动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基地,建设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场所等,家庭多提供一些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劳动,这四方面要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形成合力,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劳动精神为主旨构建劳动实践基地。

当然,具备课程师资、资源、方法、基地各个要素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性保障,但最终的效果还是由学生决定,要自始至终把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参与者,从学生的需求、利益为着眼点,以学生作用发挥为落脚点,以学生满意为评判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需求。[10]

(四)课程评价: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动态化档案袋评价

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评价,这一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化评价,可以建立档案袋式评价模式,这就需要制定评价标准、客观分析劳动过程与结果、学生自主反思再综合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形成的劳动素养进行评价,课程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学校等,那么档案袋评价应该强调客观、公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劳动教育活动主题,分类确定学生在劳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表现,结合旁观者的点评,制定劳动评价表,将学生的劳动表现分项填写,这项工作由教师和相关负责学生共同完成。

档案袋评价在限定时间内,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实时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对劳动的态度变化,还包括劳动成果制作,例如:手工艺品、科技展品、劳作感想类作文、劳动竞赛奖项等;不论是劳动技能的获得还是劳动作品展现,都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填写,并根据学生的变化随时更新,实现动态化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要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只能反映规定时间内学生劳动的外部成果,自我评价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態度,这也是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劳动反思报告记录自身在劳动过程中的不足,并设定时间段进行自我调整,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与调整,这样才会使劳动活动有实际意义,促使个体不断进步,通过劳动教育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纳入教师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不仅能促进师范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塑造,而且能够保障“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那么,学校有必要从“劳-育”结合的理念出发,在学校专门性劳动课程和非专门性劳动课程注入劳动教育的内核,将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化,让无意识教育成为有意识的教育,以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11]真正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焕发劳动教育课程的人本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9]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

[3][5]李习文,于小雷,付文博.论以劳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40-42.

[4]王立平. 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基石[N].吉林日报,2019-12-02(0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7]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8]周 彬.论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学论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82-87.

[10]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 (3):134-138.

[11]武秀霞.“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OL].当代教育论坛:1-10[2020-05-26].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00407.004.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