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结肠外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02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天津30045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低度中度低剂量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451)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结肠外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2例腹部CT扫描患者影像,记录所有腹部结肠外病变并进行分级评估;按照临床意义将结肠外病变分为高度、中度、低度三类。结果:152例患者中发现结肠外病变132例,其中具有高度临床意义的13例,中度临床意义的35例,低度临床意义的84例。结论:低剂量CT扫描对于结肠外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螺旋CT扫描已成为结肠疾病影像检查与诊断的重要手段,是对结肠镜检查不完全、检查失败或患者拒绝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之一,而采用低剂量扫描可以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提高患者的接受程度,减轻其心理负担,在临床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CT扫描不仅可以诊断结肠疾病,而且可以发现腹部结肠外及肺底的其他病变,根据其临床意义,Hara等[1,2]将这些病变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三类,为临床是否进一步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52例接受结肠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按发现病变的临床意义进行分度并统计分析,旨在探讨低剂量螺旋CT检查对结肠外病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低剂量CT检查的152例患者的图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男性72例,女性80例,年龄27~73岁,中位年龄53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12h禁饮食,缓泻剂清洁灌肠,直至患者排出清水样大便为合格。检查当日使用20mL碘佛醇溶解于1000mL纯净水稀释,口服3h后扫描。采用Philips MX16-Slice 16排螺旋CT机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mAs,螺距1.5,准直0.625mm,层厚5mm,扫描范围上自膈顶,下至耻骨联合,后重建层厚2mm。重建间隔2mm。

1.2.2 腹部结肠外病变临床分类

由两名主治以上医师对患者图像资料阅片分析,对所有发现的腹部结肠外病变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分类方法参考Rajapaksa等[3]制定的标准。高度临床意义结肠外病变需要立即进行内科或外科治疗,或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实质性脏器实性肿块、腹主动脉瘤、腹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的肺部孤立结节等;中度临床意义结肠外病变包括性质可能为良性而不需要立即诊治但需要进一步检查、定期复查检测再决定诊疗方案的病变,如胆结石或肾结石、临床意义不明确的囊肿、脾脏增大等;低度临床意义结肠外病变是指无需进一步诊治、观察监测的良性病变,如单纯性肝囊肿、肾囊肿、脂肪肝、脂肪瘤、血管钙化和椎体血管瘤等。

1.2.3 辐射剂量分析

对每位患者的扫描剂量进行记录并分析,计算方法为: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长度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E=k·DLP(k为转换系数,采用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4]中的成人腹部标准k=0.015mSv ·mGy-1·cm-1)。

2.结果

2.1 结肠外病变分类

152例患者中高度临床意义病变13例(8.6%):肝实性肿块7例,肾实性肿块4例,胰腺实性肿块2例;中度临床意义35例(23.0%):胆结石18例,肾结石14例,原因不明囊肿3例;低度临床意义104例(68.4%):普通肝、肾囊肿43例,肝血管瘤18例,血管钙化30例,椎体血管瘤13例。

2.2 患者有效剂量统计

每位患者CTDIvol值为(120kV,30mAs)2.42mGy,DLP为132~151mGy,根据公式计算患者有效剂量为2.14~3.56mSv。

3.讨论

3.1 腹部CT结肠扫描对结肠外病变诊断的临床意义

螺旋CT结肠扫描范围为全腹盆,并且使用对比剂对胃肠道进行充盈标记,因此检查可全面显示结肠外的病变。现有研究显示,CT结肠成像检查对结肠外病变的检出率约为63.0%[5]。Pickhardt等[6]研究证实,在一份含10286例的大样本筛查性CT结肠成像检查中,每300例被筛查患者可检出1例处于局灶性或病变早期的无临床症状和/或体征的结肠外恶性肿瘤。本研究发现结肠外病变检出率约为86.8%,其中恶性肿瘤检出率约为0.7%,检出率大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所选样本量较小有关。检查中发现,具有高度临床意义的病例检出率约为8.6%,且这些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因此影像检查为这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依据,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度临床意义的病变检查也为患者进一步检查和观察监测提供了有益帮助。

3.2 低剂量CT扫描结肠外病变检出的价值及限度分析

低剂量CT扫描可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提高了患者的接受程度,但采用低剂量扫描图像噪声有所升高,分辨率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图像质量,因此,采用低剂量扫描是否具备对结肠外病变检出的价值和其限度如何就成为了人们对该检查方案探讨的关键。根据文献报道,采用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mAs的扫描条件其图像质量并未出现显著下降,病变检出率与常规扫描剂量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因此,使用低剂量扫描可在显著减少患者辐射损伤的前提下准备诊断疾病,可推广至临床作为常规筛查检查方法。

3.3 本研究对结肠外病变诊断的限度及改进方案

应受研究时间限制,本研究选择的样本偏小,随访时间过短,不可避免的产生分组偏倚和统计学偏差;而患者接受程度和潜在的医疗风险,本研究并未采用CT结肠成像检查方案,对于早期恶性病变存在漏诊的风险。但据目前的随访结果显示,低度及中度临床意义病例未显现恶化、恶变病例,高度临床意义病变均进行了及时诊治。下一步,本研究将扩大患者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并招募志愿者进行结肠CT成像检查,以改进现存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表明,低剂量CT结肠扫描可补充发现结肠镜不能发现的结肠外病变吗,在结肠外病变的检出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猜你喜欢

低度中度低剂量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小米手表
五粮液低度白酒生产工艺概述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LEEP治疗中老年妇女宫颈上皮内低度瘤样病变疗效初评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