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立身之本

2021-04-01刘占锋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神话黄河中华民族

刘占锋

什么是黄河精神?它与黄河文化是什么关系?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要弘扬黄河精神就必须做出回答。

(一)黄河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有什么样的河流,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黄河精神正是黄河桀骜不驯的特性所孕育。黄河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同黄河水患作斗争中形成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与性格特征。

黄河精神既属于黄河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可以简单地在二者之间划等号。黄河精神在黄河文化中是统帅,是魂魄,决定着黄河文化的基本特质。而黄河文化则以其为指导,为其建立起更为广阔、更为深厚、更为严密的政治视野、文化底蕴和理论体系。黄河精神主要体现在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变所作出的本能反应上,黄河文化则主要体现为日常的潜移默化上。黄河文化可以有庞大的理论体系,黄河精神则不需要繁琐的论证,而是基于黄河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判断而表现的行为自觉。

黄河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源。如果深入考察这一地区的上古文化遗存可以发现,与其他地方上古传说或人文遗存多呈单一性不同,这里考古发现和历史遗存集中,历史遗迹、文献、传说是全方位的,主要人物与相关人物,自出生、居住到建都、理政以及重大事件、人文遗迹等,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且相互关联,与理论、文献、民间传说浑然一体、相互印证。比如,燧人氏、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仓颉、嫘祖、大禹等上古人物的陵墓、遗迹及文献记载、历史传说;再如涉及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天地之中、河图洛书、中轴线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等也都有较为丰厚的文献记载。

上古时期,这里燧人氏钻木求火为人类取来火种;伏羲作河图洛书为中华文明奠定万年之基;女娲抟人、补天为华夏民族创造生存、繁衍条件;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为人类开辟医疗保健先河;黄帝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成为人文始祖;黄帝史官仓颉“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以成中华文字之祖;黄帝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首倡婚嫁,母仪天下,以为中华民族之母;大禹摸索治水规律,为人民除水害三过家门而不入,更是体现了人类认识论方面的飞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这些源头文化其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即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自强不息”——黄河精神的首要特征

黄河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也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华夏先民面临的头等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对自然的认识、发明与创造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抗争也就成了黄河精神的主体。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神话传说也自然而然成了黄河精神的源头。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等等,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善于发现、敢于发明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灾害的抗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舞干戚等等,則体现了华夏先民的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斗争精神。

前两年,网上有一个美国教授通过中西方神话比较分析双方文化差异的演讲视频。这里列举了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7个神话故事。这些事在西方看来,完全不可思议,但在中国神话里主人公都是人们传颂的英雄!面对生存环境,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燧人氏钻木取火)!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大禹治水);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开了(愚公移山)!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对于太阳神,这位教授说,“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在部落时代,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夸父追日),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我听到很多人在笑,这太遗憾了,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但是中国的神话里,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后羿射日)。”教授感慨系之:“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可惜,这样的精神内核,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

这个演讲的真伪,我们不用管它。用这些来自黄河流域的神话故事来作中西文化比较,从侧面证明了黄河精神的首要特征。

历史事实也许更具典型意义。开封“城摞城”就足以说明问题。

黄河冲积扇的轴心地位,既给开封造成了无以言说的灾难,同时也给这里赋予了最集中、最生动、最深刻、最震撼的黄河精神禀赋。

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可用的条件下,在白茫茫一片黄土之上实现重建何等艰难!但开封人民做到了,而且始终使城市中轴线千年不变。开封“城摞城”奇观既是这个地区遭受黄水肆虐的历史记忆,也是这个地区的人民与黄水搏斗的缩影。既展现了这个地区的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自强不息精神,也反映了这里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笃信与坚守。

(三)推崇人格——黄河精神的新高度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黄河精神最初的发展是从性格到人格的转变。这个转变的本质是开始强化“德”的主导地位,要“厚德载物”。

首先表现为人格尊严的可贵。中华民族虽然强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但都不能侮辱人格尊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讲的是人格尊严不可侵犯。北朝东魏丞相高洋逼孝静帝退位而称帝。建立北齐后,又将东魏的宗室及其远房宗族宗亲全部杀掉。为避祸,元景安提出改姓高,其堂兄元景皓断然拒绝。虽然元景皓后因元景安告密而被处死(见《北齐书·元景安传》),但他死前之言“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成了维护人格尊严的不朽典故。

在维护个人人格尊严的同时,对侠义的推崇又使人格问题由他人施辱而奋起抗争发展为乐于助人行侠仗义。《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又说:“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谓任侠,也就是损己利人,行侠仗义,扶危救困,为人解难。其后,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项羽兵败乌江,一位亭长要渡他过江,他不肯。反而把战马送之。“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被十余创。”当在重重包围中发现有熟悉的面孔时,项羽坦言面对:“我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遂自刎而死。项羽的失败,当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他的死,却是历史上最壮烈、最壮观的。在国人心中,他永远都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即使在那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身为汉室史官且身陷囹圄的司马迁,仍然把他的传记列在帝王本纪。

(四)崇尚道义——黄河精神的重要发展

道义至上是黄河精神的重要发展。“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南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当是最为典型的表述。“风骨”也成了对人品格的最高赞誉。武周时期的徐有功可称典范。武则天称帝后,惧怕大臣不服和谋反,信用酷吏佞臣,重赏鼓励告密,一时冤狱四起,人人震恐,莫敢正言。然而,徐有功则无所畏惧,与盛怒的武则天“数犯颜争枉直”。“左右及卫仗在廷陛者数百人,皆缩项不敢息。而有功气定言详,截然不桡。”毛泽东读了《新唐书》这段文字,逐字加旁圈,每句末都加了套圈,天头上画了三个套圈。他感慨系之:“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歷经数千年传承,道义至上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以至于“盗亦有道”。最早是根据事前能否对盗窃对象有无财宝做出准确判断、事中能否奋勇争先、事末能否勇于殿后、对盗窃行为是否可行能否做出准确预测、事后分赃能否公平分配等五个方面,划分了“圣”“勇”“义”“智”“仁”五个境界(见《庄子·胠箧》)。后来又发展为在偷盗对象上也有应该遵循的“道义”。若系不义之财,则“取之无害”,“罪恶重者,虽至杀人亦无害”。因为这是符合天理的。若“财由义取”,贸然取之,则违背天理,终究必然败露(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由此可见黄河精神影响之深。

(五)家国情怀——黄河精神的质的飞跃

黄河精神千年发展,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还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虽然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早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且被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人生的终极梦想,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时代,其统治阶级境界与眼光都不可能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境界相提并论;即使社会贤达,也不可能与已经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同日而语。这个时代变化,必然推动黄河精神之厚德载物的内涵发生相应变化,实现质的飞跃。如果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精神所展现的主要是个人品格的话,现在则正在转变为人民品格、阶级品格、政党品格;如果说,过去出发点多是个人尊严、朋友义气、为君主尽忠的话,现在则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政权、国家前途、人类命运。正是这个质的飞跃,才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凝聚为全民族的共同意志,才能有无数先烈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无怨无悔,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能有数十万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携手朝鲜军民打垮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一举改变中国“东亚病夫”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才能有全国人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拥有了“两弹一星”,使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黄河精神内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实现了由无畏抗争到推崇人格、崇尚道义、家国情怀的逐步完善,最终达到人类理想的最高境界。这几个阶段,除了人类初始阶段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而主要强调性格因素外,其他阶段着重点全在“厚德载物”内涵的发展上。正是对“德”的强调,黄河精神才能够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5000年不间断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神话黄河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黄河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