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必武之孙:爷爷教诲我们“世为农人好”

2021-04-01王向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董必武扎根农村

王向明

2021年是董必武诞辰135周年。为此,中国封面采访了董必武的孙子董绍新,说起爷爷为父亲谋划的未来。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难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宁愿在大城市就业的独木桥上跌落,也极少有人愿意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干事创业。去年12月1日国家教育部下发通知,将推荐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创业作为高校考核的硬性标准。看到这个通知后,许多网友马上想起了一个口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现如今,家家都在为孩子谋划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以来谁都想自己的孩子大有作为、光宗耀祖!然而,中共重要创建者、原政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孩子谋划的未来,却是扎根农村自食其力,世为农人好。

让孩子在农村自食其力

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对党和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十三个党员代表,其中自行脱党、被党开除的就有七人,另有四人牺牲在革命途中,只有董必武和毛泽东坚持走到新中国成立,董必武被世人尊称为董老。

建国以后董老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职。以他这样高的政治地位和威望,要给子孙谋划一个美好的前程,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但董老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小儿子响应毛主席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这就是董老为儿子董良翮谋划的未来:“扎根农村、自食其力”。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许多开国元勋的孩子都曾扎根在农村,并作出了不凡的成就。在大批的知青中,就有在陕西延川梁家河插队的习仲勋之子习近平,也有在河北晋县贺家寨插队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之子董良翮。

董老答應了他的请求

1969年5月,董良翮和许多知青们一样,离开了北京到农村安家落户,来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董老希望儿子能自食其力、扎根农村,踏踏实实的做个劳动人民。

临行时,董良翮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请求,把董老常用的旧毛巾和旧牙刷带走做纪念,董老同意了。由于当时国家物资匮乏,董老所用毛巾的两端都已经磨得透明,但董老依然舍不得扔掉,把毛巾卷成了桶状缝在一起压平,说还能继续用。

董老的这把牙刷两边的毛都翻卷着,手柄断了用线缠上再接着用。为了让董老能用上一块新毛巾,换一把新牙刷,董良翮才提出了这个请求。知子莫若父,睿智的董老又岂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心意。

贺家寨把他当作自己人

初到农村时董良翮有些不习惯,向老农学习干农活闹了不少笑话,光天化日下“锄强扶弱”,一锄下去把壮苗铲除,把弱苗留下。村里人说:“我们这村子小,装不下你们这些大材料。”

也有人在背后议论说:“城里来的孩子,哪能吃得了咱农民的苦,充充样子过几天就走了。”出乎人们的预料,董良翮还真就住下来不走了。慢慢的董良翮熟悉了庄稼活,春耕夏播、犁地耙地、锄地施肥样样得心应手。

在农村劳动时,最脏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圈”,把猪圈里的粪便铲起来堆积在一起沤肥,等猪粪发酵之后才能当作有机肥运到田里使用。也有的地方把这种劳动叫作“清栏”。这种活又脏又累,就连常年生活在农村的壮劳力,也不愿意干这种活儿。董良翮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乡亲们大为称赞,把他看成自己人。

妻子顿云润跟董良翮一起到贺家寨插队,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了河北医科大学进修,归来后在村子里做起了赤脚医生。田间地头一个药箱、一把草药、一根针常带在身边,乡亲们头疼脑热都来找她看病。顿云润还自学了针灸,看好了隔壁王大娘多年的牙疼病。人们没有想到,在这么贫穷的农村里,这么吃苦耐劳的清瘦小伙子和清秀的姑娘,竟然是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的儿子和儿媳。

他登上了人民日报

初到贺家寨时,董良翮就像一棵还没有扎稳根的树苗,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成长,此时,已经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的大树。他与贺家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1970年12月,董良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被选为贺家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指导员;1972年又被推选为贺家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他带领贺家寨群众开荒造地八十亩,平整土地六百亩,实现了百亩一眼井。贺家寨大队还购置了拖拉机、脱粒机、粉碎机、电动机等,农村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董绍新说:“在一次打深井的时候触到了硫磺矿,发现时周围的毒气浓度已经很高了,当时有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我父亲作为民兵连指导员,组织敢死队用毛巾沾上水,捂住鼻子嘴巴,费了很大劲才把井口堵住,爷爷听说后非常担心他。”

董良翮在贺家寨落户时,这里是一穷二白、缺粮少钱,老百姓生活清苦。他离开贺家寨时,这里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据贺家寨大队的会计回忆,董良翮走的时候,贺家寨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顿顿都能吃饱,还能保证村民每天有一顿白面。

1973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发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详细报道了他的事迹。董良翮被树为全国知青学习的先进典型,成为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人物。农村的生活改变了董良翮,董良翮也改变了农村,看着董良翮取得的成绩,董老的心里十分欣慰。

贺家寨乡亲以最高规格欢迎他回家

董良翮之子董绍新说:“我的父亲做过河北晋县的县委副书记,他的许多决断能够在老百姓当中产生共鸣,和他在农村长期生活过,了解广大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明白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期待有密切关系。”

董良翮扎根河北晋县十年,扑下身子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旧面貌,让农民吃上了饱饭,发展了农村机械化。他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成为全国知青学习的楷模。由田耳改编、河北工农兵画刊绘画、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广阔的天地》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说的就是董良翮的事迹。

从普通农民到晋县县委副书记,董良翮始终不忘父亲和贫下中农的教诲,为晋县农民做了许多实事儿。贺家寨至今还保留着他带领群众修建的水泥路。年近古稀时,乡亲们邀请他回贺家寨看看,并以农村“最高规格”接待了他,这让董良翮十分感动。

希望爱孙做父母的左右手

董老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特批他每年的冬季在家属陪伴下到广州疗养。1970年3月31日董绍新在广州出生后不久,母亲顿云润就回到了河北晋县的贺家寨村,董绍新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董老对自己的儿女教育非常严格,对小孙子却宠爱有加,他给董绍新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胖墩儿。

1972年董老身体每况愈下。爱孙两岁生日时,董老写下了“绍新孙两岁生日,时在广州”一诗:

今春两周岁,记得父母不?

孙学咿呀语,答问清音吐。

问良翮为谁?答曰墩的父。

问芸芸是谁?答曰墩的母。

屡试不一爽,喜见天性厚。

父母在晋县,农事忙田亩。

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

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

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

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对小孙子疼爱有加、充满期望。董老在诗中提到自己的儿子儿媳都扎根在农村,希望自己的孙子快一点长大,能够成为父母的好帮手。如今,爱孙的身体成长茁壮,希望长大以后不要贪图安乐,还是要在农村为祖国建功立业。

董绍新回忆说:“我对农村的生活并不陌生,从我记事开始,每年的暑假都会被奶奶送到农村去,和父母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一是为了增进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二是为了让我接触了解农村。”

董绍新六七岁的时候,父母搬到了晋县县城,那时的县城和农村没有太大的区別,只有县政府有一座两层小楼,其它都是砖土砌成的平房,而农村大都是土坯房。董绍新卧室的后窗户外面是一个猪市,猪的叫声让人感觉有些聒噪。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如今,董绍新也已经过了天命之年,他是中国国史学会农垦史研究分会的副会长,一直在为宣传中国农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默默的忙碌着。董绍新说:“我心里会永远记着爷爷的教诲,以父亲为榜样,世为农人好!”

猜你喜欢

董必武扎根农村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董必武与6角钱“较劲”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扎根
董必武舍车骑马去视察
董必武清廉为政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