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类型学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与设计研究
——以济南商埠区为例

2021-03-31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4期
关键词:类型学济南层面

穆 迪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在增长主义语境下,我国城市经历了飞跃式的建设进程,也带来历史面貌的模糊与破坏。为唤回对于城市品质的认同感,需怎样的城市设计?怎样的城市设计理论具有生命力与延续性?面对这些问题,类型学将社群感知与历史蔓生带入城市设计中,赋予城市空间经久性的“场所精神”。

1 类型学与城市设计

1.1 类型学的理解

类型学作为分组归类的思维方式,旨在用假定的特别属性来建构全部对象,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在《建筑百科词典》中,德·昆西提出“类型”并不是事物形象的完本摹刻,而是某种形成“模式”与观念规则,是经由情感所认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罗西认同德·昆西的论述,认为类型是一些超越具体的永恒事物,就像星系的恒星或原子的内核,“类型”与现象的运行原理可以视为一种绕中心运动的物质形态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类型也不是静止的,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和对于美的追求而变动,并以不同的形式与生活相联系。

1.2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设计方法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设计方法,其主要阶段可划分为“辨别提取—类型还原—形态重组”过程。类型学的方法论之一是通过对场所的错位与类比实现集体记忆的再现。场所原型的提取与重构,旨在寻找场所中的原型与异质元素,并通过对原型的延续、整合、变异与置入实现空间整合,使空间中有意义的片段建立有机联系,形成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

此外,原型的溶解与转译不仅是复刻与粘贴的过程,还包含尺度的解构与组合。以形态学视角,集体记忆中存在跨越尺度的能力,共情中的基本形式作为抽象概念,给予了城市设计跨比例、跨尺度的可能性。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尺度与比例的转置,可以获得从空间形式到场所脉络的有机连续。

2 基于类型学的济南商埠区研究

2.1 济南商埠区及其历史风貌

济南商埠区位于济南城区西部,其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济南通过自开商埠成为清末内陆城市谋求发展的典范。济南商埠区的历史风貌反映济南清末民初的繁华喧闹与市井旧貌,有着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商埠区具有结构严谨的城市空间结构。商埠区采用南北与东西向街道相垂直、经纬交错的小尺度街道骨架,以棋盘形式布置街区,并注重景观轴线的营造和对景的处理。

2)商埠区内传统建筑与开放空间散布,沿街安排商业店铺,街区里设里弄或别墅,并以中山公园为中心作为居民休闲的主要公共空间。

3)济南商埠区内具有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各式建筑雨后春笋般星罗棋布于经纬路网之中。

4)济南商埠区具有独特的生活与文化底蕴。一方面,以北洋大剧院为依托,济南商埠区所传承的曲艺文化使得济南成为“四大梨园码头”之一,书法文化、绘画文化亦享有盛名;另一方面,商埠区一直是济南市井生活的标识,在快节奏的城市中心形成安静、缓慢的生活区域。

2.2 济南商埠区的类型学分析

从类型学视角出发,核心是对济南商埠区的集体记忆进行提取与解构,从历史与当下的形式结构中寻求指引城市设计的“原始表象”。

2.2.1 城市层面的类型学分析

类型学需要建立在对于场所长期以来所沉淀的共同心理基础上。在城市层面,商埠区处于济南东西向发展轴的中部,经纬街巷的交错与延伸塑造着济南市的城市形态与街道网络。以“经”“纬”命名的街道,带来快速识别城市方位的归属感。市民访谈发现,商埠区对于济南市来说,更多的是作为稳固、惬意的意象存在——小而密的路网、多元而微型的商业乃至如荫的法桐,都是关于商埠区集体记忆的典型寄托。

2.2.2 街区层面的类型学分析

在街区层面,商埠区的共时性认知表现在空间结构及街区感知方面,前者是后者的空间支撑,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隐含在街区的直观感知之中;后者是集体记忆的直接来源,提供着群体对于商埠区的情感认知。在空间结构层面,由于商埠区历史产权复杂,低级别路网往往无法十字交叉,由于未能贯通而形成不规则路网与断头路。而在街区感知层面,商埠区因其“小街区、密路网”结构,一直以来以慢行交通为主,由此可见,慢行空间的质量是影响商埠区群体情感的重要因素。

2.2.3 建筑层面的类型学分析

在建筑层面,商埠区的集体记忆认知表现在以下3个层面:混合而生活化、组合形式多样及不同年代的符号与共时性。

1)将商埠区与现代街区显著区分的是建筑功能的混合与生活化。济南商埠区的功能布局是在市井生活中缓慢演变而成,因而具有规划所难以形成的亲切感与时间性,其活力空间的分布形式也可分析、可预测。

2)商埠区建筑的组合类型并不似现代住区或写字楼一般整齐划一,而是在其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这也为规划中进行类型学的提取与组合提供丰富的素材。

3)商埠区建筑具有多元的历史符号,提供着如年轮般的共时性体验。商埠区的文化符号是多样而可阅读的,既杂乱且又融合于街巷之中,具有典型的类型学意义。

3 基于类型学的济南商埠区城市更新与设计策略

在城市更新与设计策略中,情感认知的顺应与空间形式的延续不能顾此失彼,应共同围绕对于济南商埠区的集体记忆,以共鸣为目标,演绎集体记忆层面的整体性。

3.1 低压力、高品质的活力街区

商埠区与竞相涌起的城市新区的差异性,便是商埠区可以营造低压力、高品质的形象与氛围。现代城市需要低压力、高品质的空间氛围,济南商埠区则正是这种稳固、内生、具有认同感与共时性的意象象征。因此,应从各个层次传承这一形象。

1)在整体风貌方面,应贯彻“整体控制、重点突出、积极保护、全面改善”的思路,对现状风貌进行整体量化与感知评估,拆除评估结果较为消极、可操作性较强的建筑,并通过延续、整合、变异等方式使新的建筑与场所风貌和谐一致。

2)在业态引进方面,应以是否符合整体风貌为度量,在地块出让条件、商业运作要求中以正、负面清单形式进行文本与图则标定。

3)可对商埠区进行城市乃至区域层面的形象打造与营销。对于低压力、高品质的追求是具有跨越性的,商埠区形象打造的可行性关键便在于通过差异形象唤起这种共鸣。

3.2 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

商埠区文化层面具有多样性,既包含合院、里分、地名、老字号、民俗等济南历史的物质与非物质承载,也包含着独立自主、开放、市井文化等城市性格。这种类型的多元性本身也是一种“类型”,塑造商埠区独有的情感意象。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充分提取文化素材,通过类型学的设计措施将其再现于集体意识中。

1)可对于多元文化标识及其物质承载进行典型性符号提取与演绎。

2)商埠区的生活场所中潜藏着独特的文化类型,体现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理性”。城市设计可通过交往空间的塑造,促进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

3)通过自下而上的共同体塑造,使济南商埠区成为“社会区”,营造其社会文化层面“和而不同”的归属感。

3.3 小尺度、慢生活的美好人居

美好人居是人对于聚落环境的永恒追求。济南商埠区街道尺度较小,道路感受舒适,空间混合而生活化,且注重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界面的和谐,具有较好的人居本底条件。因此,通过城市设计延续商埠区的优越本底,提升其人居品质,是营造集体情感认同的重要方面。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存续原有的街巷尺度与空间结构 上文对街巷形态与建筑组合类型进行提取,在城市设计中应将这些空间类型通过功能置换、合院补充、形式顺应、肌理传承等手段予以还原、延续与演绎,在疏活当下不完善路网的基础上,保护其整体的秩序感与细部的非秩序形式。

2)在空间塑造、街道设计与设施配置中实现生活化的倾斜 慢行系统的优化以及养老、社区服务、医疗、运动康养等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应作为商埠区城市设计的重点。

3)赋予商埠区自主演化的空间 包括社区营造的激励、培育容纳多元功能的能力等,使商埠区不仅具有面向过去记忆的历史性与面向当下的宜居性,还具有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4 结语

在历史遗产遭到破坏、城市记忆普遍瓦解的当下,类型学的研究与运用不失为一种传承的策略。在济南商埠区的城市设计与复兴进程中,应贯彻集体认同、共时性与认同感等类型学原则,为济南商埠区及城市老街区的保护进行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类型学济南层面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