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中格物思想对中国设计实践影响刍议

2021-03-31彭佩

西部皮革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格物儒家事物

彭佩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

引言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1],虽然儒家将其作为修身治国的方法论,但其既是实现教育的教学过程,又清楚地表现出儒家思想中的世界观。因此“格物致知”其核心意义为探究事物本质原理,从而从中感悟出事物的真理与本质[2]。设计也是如此,设计不是一种自我式或个人性质的艺术创作活动,而属于社会建设实践。因此,设计师首先只有探究社会本质与发展规律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设计思维,才能够设计出适合社会、造福社会的设计作品。

鉴于此,本文拟从《大学》中“格物致知”思想出发,研究其作为一种哲学理念是如何间接地影响设计思维的发展与升华的。

1 “格物致知”概念解析

“格物致知”最原始的含义无从考证,成为儒家思想史上备受争议的论题。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一些儒学学者,如今已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法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3]。每个时代对于“格物致知”概念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是以时代背景为基础的。我们深处提倡“科学”与“理性”的当今,对于“格物致知”的认知与古人的认知不能同日而语。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认为“格物”意义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并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思想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思考和认识,使得实验精神能真正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4]。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当今应该表现出科学与理性的试验精神。

2 “格物”与“中庸”——设计的修身之道

什么是“修身”呢? 毫无疑问,“修身”的“身”不仅包括肉体,还包括人的情感、意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古人看来,身体与精神是紧密相关联的,所谓“身心疲惫”也就来源于这里。

《大学》中也提出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力,你才能镇静自若,这与明清家具“中庸之道”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设计师发现明清家具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出“修身”思想,我们以明式椅子为例来说明。

首先明式黄花梨官帽椅的造型简洁挺拔,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设计,其比例协调,流畅的曲线给人以非常舒适的视觉感受,从这点足以感受其造型收放有度、刚柔并济的特征,又如官帽椅前枨的飘肩、圆角柜腿足的收分等等无不传达出儒家中庸、含蓄的“文化特性”及“中和”的设计思维。其次,明清家具的设计对人的坐姿有要求,要保持平和的内心状态,端正坐姿,如若有任何奇怪的动作,都会受到来自身体的警告。于是设计师设计了一款辰风红木家具,这款椅子的桌案下方增加了脚踏设计,其功能让坐在上面的人可以更放松。设计精巧的脚踏还可以按摩足底,其实不止于此,正因为有了脚踏的存在,让人处于放松状态,放缓动作,既能规范行为举止,又能怡情养性,有益人格培养,使儒家的“中庸之道”尽显无遗。

2.1 儒家经世与设计的本质

“格物致知”是儒家治世求知的方法论[5],然而设计同样也是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作为一名设计师,在做每一个设计之前,设计师要拥有道德判断能力,这样的设计才不会损害社会利益,而不会有损于社会。不仅仅在于设计作品满足人对功能的需求,以及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本身,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提倡“为人的设计”。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资源被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商家的责任,同时也有设计师的责任,那种唯利是图又过分夸张的设计,应受到批评,过于强调利益或狭隘的商业模式应该受到设计师排斥。

其次,设计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大学》中“格物致知”本质在于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设计创造根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设计师要想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要养成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掌握高超的设计手法,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课题,都能够突破自我,用心思考,反复斟酌,最后在不断创新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从而实现新的创造。

儒学思想要求设计师无论是心理还是精神都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要关怀那些被忽略的大多数。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但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今,世界各地旧手机、旧电脑、旧电器频繁地出现在市场上,即使这些用品功能齐全,使用者却因为款式和功能低级,不够先进而弃置于市场上。有关生产部门曾将这些废弃手机改装成“老人机”,只有紧急呼救功能,捐献给空巢老人们,以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这样的处理还是不能避免大量的资源浪费,设计师要完善那些不全面的设计,立足于现实,去关注那些被称作“被遗忘的大多数”人群。

3 设计师怎样提高修身思想

(1)现在设计师要具有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要学会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吸收他人设计中的精华来实现新的创造。要培养儒家治学中设计师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使设计师怀着浓厚兴趣去探寻设计创作。同时对外界事物怀着“感性”的艺术思维,提高敏感度,对于陌生的事物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以及无意识的动力和破解的方法。

(2)设计师也应在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提高对作品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而科学理性地去探索世界。设计师要多看、多问、多思考,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挑战不同角色,探索事物内在奥妙,从而获得宽广的文化视角,智慧知识,这样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同时不断突破自我,打开创新的思维,在完成为客户提供的设计方案时,大胆发挥独创精神以及丰富想象力,以热情的状态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设计师的无限的生命力,才能最终实现设计之创造。

(3)作为一名设计师要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多观察美的事物,可通过旅行的方式来增加对外界的认识。设计师要具备丰富知识、博学多才,以国际化的眼光看待事物,成为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艺术性人才。修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要靠平日专业知识和其他方面技艺的积累,尤其是要对身边大大小小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丰富设计师基本理论知识及美学修养。

(4)作为一名设计师以人性角度为出发点,从明清家具对椅子比例尺寸的把握,以及椅子细节微妙处理,要求设计师做设计时要有别具匠心的巧妙心思,从实物中展现出对现实和人性的关怀。而且要提高责任感,也就是设计师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这种设计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对于社会,要求设计师要从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对于家庭,要求设计师要关注市场上的需求和变化,及时掌握不同家庭消费水平、居住环境等因素。对于个人,设计师要提高奉献精神、协作意识和服务态度,同时将责任渗透到社会、国家、个人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利润丰厚的部分,要惠及每个地区,提高设计修养,使人们享受更健康、更和谐的美好生活。

4 结语

儒家格物思想虽然在历史上各种观点不一而足,“格物致知”最原始的含义无从考证,但是却都是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据,对于“格物致知”进行解释,这恰好是“格物致知”所表现的根本含义。对于设计专业来讲,“格物致知”是设计的核心,设计植根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因此设计师需要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的特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吸收他人设计中的精华来实现新的创造,真正地做到“格物以致知”。

猜你喜欢

格物儒家事物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美好的事物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奇妙事物用心看
人格物继承法律问题研究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