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研究

2021-03-31覃海青

西部皮革 2021年14期
关键词:壮锦织锦壮族

覃海青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地化是指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经济、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等资源去发展一个特定主体的一种方式方法和趋向。从当代艺术上看,“在地性”诉求和相关的艺术实践的流行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同质化的结果。那些追求“在地性”的当代艺术创作其实遵守着统一的全球化艺术标准:在对全球通用的当代艺术语言的理解下,追求有限的本地性特征和符号。广西壮族织锦技艺是壮族人民传统的手工织锦技艺,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之一。广西作为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壮族织锦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 “一带一路”倡议对壮锦在地化发展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富裕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地化发展,有利于利用其相关政策的有利条件,发展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播,有利于更好地宣传壮族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国际,使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播范围和方式得到改善和扩大。壮锦的在地化发展,一方面在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上得到了一定的机会和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对壮锦织锦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壮族织锦产品得以销往国际更大市场,既宣传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使当地人民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因此,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是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壮锦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壮锦织锦技艺的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吸引不少投资者或是商业人员对壮锦进行开发,提取壮锦元素,充分利用壮锦文化资源,发挥民族特色,对其进行再设计开发,使得壮锦有效融合当下的发展中,得到活态传承,提供更多发展的新出路,对壮族织锦本身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2 广西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现状和困境

广西壮锦织锦技艺在广西的在地化发展,一方面依托广西的地理位置,以及东盟举办地的资源优势,响应国家的政策,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依托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突出壮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的智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壮锦由原先的生活用品,到现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从“物”的层面发展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产品由单一的壮锦制品发展到提取壮锦元素、综合设计衍生出来的各色文创产品,都是受到当下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冲击的结果。

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是基于历代民族文化工作者有目的、有效率地去发展。从一开始原材料的改进,再到在图案设计上不断地与时俱进,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融入民族特色的东西进行织造,以推进壮锦织锦技艺的发展。因此说,壮锦织造技艺的在地化发展,不只是针对当地发展、依托当地的资源环境去做出改变,也是壮锦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手工艺者壮锦本身上做出改变,使得壮锦织造技艺能够以有效、有意义的传承方式传承下去。

3 “一带一路”倡议下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

3.1 壮族织锦技艺依托“一带一路”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一带一路”使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是壮族织锦技艺走出民间家庭式的手工作坊,走向公众视野,再由国内舞台走向国际舞台的重大机遇。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得到政策的扶持,受到场地、资源、资金等的政策倾斜,壮族织锦技艺与商业结合的形式在当下得到传承。以商业结合的形式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保证它能永久传承下去,却是短期内将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方式之一,虽未知其效益的高低是否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模式,但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再者,壮锦的发展现状是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环境优势,发挥传统的手工织锦技艺,需要注入一批新的活力元素。激励学生学习壮族织锦技艺的知识和织造工艺,把壮锦织造技艺作为一门活动课的形式,让壮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的扶持,给壮族织锦技艺带来的不只是政策上的扶持,更是对其在传播发展机会上的提供。国家充分肯定了壮族织锦技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对其保护和传承在政策方面实质性的扶持,促使壮族织锦技艺得到在地化发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向国际化舞台去传播,坚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效结合。

3.2 相关政策与壮族织锦技艺需求的结合

发展“一带一路”,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国家出台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投资贸易合作支持政策、海关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与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惠互利的。

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有两方面的需求,一是需要传播发展的通道、机会;二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壮族织锦技艺依托这些政策要求,大力发展壮族织锦有关产品,将产品传输进入市场,甚至销往国外,大力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积极与各国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得壮族织锦技艺的有关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并展现了文化效益。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展演展销的机会,使得民间的手工技艺走向国际的舞台,传播的范围变得更大。经济上的普惠政策,使壮锦的发展传承效益增加,成本降低,有利于壮锦织锦产品的发展,更好地贴合了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需求,使得壮族织锦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壮族织锦技艺发展的出路

4.1 政策上的出路

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壮族织锦技艺依托国家政策的扶持,利用好政府国家给予的平台和机会,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化商品设计中。当下的壮锦织品发展与设计,都在围绕着当代的元素去加入民族的元素去发展,从而给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的活力。以进口和出口相结合,展销结合,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传播民族文化和发展传统文化相结合。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需要谋求政策的扶持,让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走向国际,增强我国的文化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展现本土化的民族特色,使得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4.2 “人”的出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的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是织锦技艺的传承方式,另一方面是对传承人的扶持。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需要传承人和学习者的加入,一方面传承方式需要“人”的参与,即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上的人员加入壮锦织锦技艺的学习,学者对壮锦的研究,相关人员对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工作等,都需要“人”元素的加入。另一方面是对壮锦传承人的扶持,而扶持重点在于资金的扶持。除了政策上的倾斜,壮锦发展的困境,最大的原因在于资金和“人”的困境,于是在对人的扶持上,重点应该是资金的扶持,以及对相关人员的投资[1]。确保壮锦织锦技艺有人的传承,有资金的扶持,力争做到人和物等资源的充分结合与保障。在传承方式上,传承人通过招收徒弟或雇佣的方式,确保有人去传承发展。在传承人上,给予机会和平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资金上的帮衬。利用其相关政策,对传承人给予发展壮锦的绿色通道,吸引外来学者对壮锦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了解壮锦,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方式。利用国家宣传平台,需要有人去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对传承人的宣传和保护,确保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包括人力和物力的保障,充分发挥出相关政策的作用。

4.3 资源环境上的出路

壮族织锦技艺可以依托政策扶持下的优势,利用文化宣传的方式,主打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特色,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特色,结合壮族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专属于壮族的节日或艺术文化节加以宣传,举办壮锦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环境[2]。“通过东盟博览会展销结合的方式,利用东盟会的平台,宣传壮锦技艺,传播壮族传统文化,吸引外来投资,拍摄少数民族题材宣传片,打造出广西壮族少数民族的品牌与名片,形成广西的文化名片。”在资源上,一方面是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是文化资源上的充分吸收。在环境上,除了人文环境的优越条件,还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条件。壮族织锦技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大环境中发展,广西是壮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的熏陶,壮锦也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传承。广西位于“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方位,为其与沿线城市和国家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和便利,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发挥其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特色,促进壮族织锦的在地化发展。

结语

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使壮族织锦技艺这一传统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本土及广西地区的地方需求,在地化的发展一方面不只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去发展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适应当地需求和发展需要去发展。在迎合“一带一路”发展政策的同时,坚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应注重壮族织锦技艺本体文化符号的传承,使其文化符号符合广西壮族本民族的发展需要,在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与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其文化符号中的民族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因此,壮族织锦技艺的在地化发展,应充分依托政策优势,发展广西壮族织锦技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文化实力,把传统的文化推向国际,与国际接轨,建立起属于壮族织锦的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和打造文化品牌,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本身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壮族
瑶族织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