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肖邦的美好年代

2021-03-29翟实

人民音乐 2021年1期
关键词:演奏家肖邦音乐会

世界音乐长河里,肖邦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对他作品的演绎,绝对是钢琴艺术中最受欢迎、版本最为众多、风格最为多元的。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钢琴赛事,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也是中国音乐界最熟悉、最为关注音乐盛事。从1955年傅聪获该赛事第三名暨玛祖卡最佳演奏奖,到2000年李云迪获该赛事第一名暨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都让中国人与肖邦结下了特殊的缘分。在笔者现场聆听过的大量肖邦作品演绎中,希普林·卡萨利斯因其自成一格而令人印象深刻。

法籍塞浦路斯裔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希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1951—)是一位在西方乐坛享有盛誉的艺术“探险者”。20世纪70年代起,这位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就相继摘得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利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法国齐夫劳国际钢琴比赛以及阿尔伯特·鲁索钢琴比赛的桂冠。法国“现代音乐之父”奥利弗·梅西安曾言:“我深信,希普林代表了他这代人最伟大的艺术价值。”在浩如烟海的钢琴文献中,希普林对肖邦情有独钟,曾拍摄过13集专题节目介绍肖邦的作品,并于1990年出任第十二届肖邦音乐比赛的评委。1999年,为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他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了“献给肖邦”音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希普林曾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过两场音乐会。

2019年11月12日,希普林重返北京舞台,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为观众献上了一套精心设计的曲目。音乐会最大的亮点在于,他不仅出色演绎了众多大家熟悉和喜爱的肖邦名曲,还带来了部分肖邦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我国舞台上难得一闻,有些更属于“首演”,令人为之耳目一新。肖邦学生们的声名虽不及老师,但大多也都是非常杰出的作曲家,如朱利安·丰塔纳(Julian Fontana,波兰),他曾整理出版了肖邦遗作(作品66号至74号);卡洛·米库利(Karol Mikuli ,波兰/亚美尼亚),他于1879年编辑了肖邦作品集;还有德国作曲家阿道夫·古特曼(Adolf Gutmann),挪威作曲家托马斯·戴克·阿克兰·泰勒夫森(Thomas Dyke Acland Tellefsen,1823—1874)和罗马尼亚裔的卡尔·菲尔茨(Carl Filtsch,1830—1845)等。借由大师的演奏,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认知肖邦,借鉴学习肖邦,演奏诠释肖邦。从中发现肖邦除了创作演奏之外在教学、传承等很多方面的独到之处。

音乐会开场,大师并未依照当前音乐会的常规程序直接开始演奏,而是依据“肖邦美好年代”的传统,为大家呈现了一段“过去式”的即兴表演。大师指间流淌的旋律伴随着他丰富而鲜活的内心情绪,不断地进行着奇妙的自我再造与基因变异。琴音时而雄浑昂扬,时而宁静温存,时而伤感忧郁,一段广东音乐《彩云追月》旋律的加入更是让现场的观众会心一笑。精彩的即兴演奏,既传统又新鲜,不单展示了音乐家即兴作曲的超凡功力,也将大家的情绪成功调动起来。

正式演出开始,肖邦《c小调前奏曲》(Op.28 No.20)和《降E大调夜曲》(Op.9 No.2)在大师手底铺陈舒展。肖邦的每首《前奏曲》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不仅可以在音乐会中独立演奏,更为之后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同体裁创作提供了灵感。此首为最缓板、4/4拍、深沉凝重,最初的一小节音乐动机经反复处理构成悲凉的氛围,强烈的仪式感音乐用以音乐会开头感怀纪念肖邦非常貼切。《降E大调夜曲》在清澈、明净的基调上又被演奏家赋予了更加浪漫的气质,琴音中力度对比鲜明,旋律流畅如歌。肖邦的夜曲最能体现他对音乐敏锐的洞察力。这首夜曲融合了连音、连跳音、波音、倚音、符点音、颤音和回音等技法,因此产生的复节奏考验着演奏家。卡萨利斯没有辜负听众的期望,他的装饰音还原了肖邦即兴创作的特性,超水准地将即兴添加的华彩装饰点缀得炉火纯青。在音乐感情升华出的火花定格在全曲的第23小节处,右手快速弹奏上升小连音最后一个降D—C后的运用,如化身的火凤凰瞬间闪现肖邦的光华,听众毫无抵抗力地被带入美好而崇高的境界。

紧接着,演奏家安排了肖邦门生朱利安·丰塔纳创作的两首作品:《a小调玛祖卡》(Op.21 No.2)和《洛丽塔》(Op.11,又名《F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玛祖卡舞曲是最富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演奏家将其多变的重音与力度较强、速度较快并有节制韵律的特点完美地展现给听众。笔者是头一次听到《洛丽塔》这样绝妙的带有很多小倚音且色彩浓烈的圆舞曲,好像在同舞台上的演奏者一起天真烂漫地舞动旋转。在卡萨利斯指间,泰勒夫森《E大调夜曲》(Op.11No.2)和《降G大调夜曲》(Op.39No.4)变幻着斑斓的色调。同样是泰勒夫森的《降B大调玛祖卡》和《升f小调玛祖卡》则有着极强的戏剧性风格,左右手的旋律对话富于故事性和角色感,将听众从追逐音乐意味拉回到理性思辨的状态。演奏家精深细腻的诠释引领听众与之一起寻觅着古老的玛祖卡舞步中的往事。随后的肖邦《a小调玛祖卡》中,装饰音再次被演奏家赋予了新的理解与诠释。他全身协调,以独到的乐感和精确的控制,在敏感细腻的指尖起落之间仿佛让听众又一次触摸到肖邦特有的忧郁、感伤。

上半场的重头曲目《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也是职业演奏家愿意一生探求挑战的高难度曲目。相比波利尼演奏风格的磅礴气势、晶莹剔透的声音以及齐默尔曼的高贵抒情,卡萨利斯的演奏则以充满法式独有的浪漫灵动、恰到好处的气息、休止符的空间驻足及其高深的艺术修养、精湛的舞台经验而独树一帜。他毫无负担挥洒自如,仅用时8分15秒就完成了全曲,且主题变化非常到位,构思巧妙,层次鲜明,结构逻辑性严密。

最令人称道的是,卡萨利斯虽然有独特的个性,但他非常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不像某些演奏家将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突出自我主义的所谓个性与“高雅”。例如,很多演奏家为了突出叙事曲第一乐句的起伏,而将肖邦的第一个C音从谱面标记的一个f刻意加重到ff或者更强,这并不符合肖邦的初衷。卡萨利斯非常自信地以自然的臂力触键,f音并没有压迫感。而对后面带有深度的叙事性连奏,他的处理非常优美朴素,第三小节的渐弱使音量瞬间融化散开的优雅,最是一种难得的气质体现。后面的主题呈示部极大限度地还原了肖邦对拇指所赋予的重音记号所要表达的叹息式的诉说,音乐演奏突破了小节线的束缚,句尾的小渐慢优雅轻盈,诗意盎然,丝毫没有影响演奏者内心对于节奏稳固的整体考量。左手低音配合右手的和弦,将小调音稍微延长,使高音旋律如歌般的演奏深入人心。

卡萨利斯琴音中的小花纹总能带给听众全新的感受,例如33小节右手最后的A-G-F-E到34小节升C,收尾是那么清新优雅。全曲唯一“火热的急板(Presto con fuoco)”的难点部分,他也演奏得无比轻松,在快速激进的旋律中仍保持着清醒的艺术表现力。稍感遗憾的是,结尾双八度半音阶处理得略显急促轻浮,使得原本史诗般的磅礴气势被削弱。但整体演奏的优势体现在演奏家对音色精致的追求、和声转换的戏剧化控制中。现场观众的专注程度也使演奏者能够在零干扰的状态中顺势做出随机应变的大胆尝试,从而引领全场听众的精神超脱音乐氛围,将音乐会推向审美欣赏的至高境界。

上半场最后是肖邦最喜爱的学生菲尔茨的《降e小调玛祖卡》《降G大调威尼斯船歌》,两首小品皆折射出了肖邦的影子。

下半场继续分享肖邦师生作品。经典传世的《降b小调谐谑曲》(Op.31No.2)在演奏家出神入化的演绎下,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了爱情般的奇异幻觉。优美旋律的每一次重复都进行了精巧的设计,在和声变化的处理上尤为精妙。他的节奏感及结构感的表达非常有序,这点在曲目开头中双手和声大跨越中休止符音值的准确性中得到体现。他非常重视左手低音的烘托及保持音的泛音效果,例如80—81小节中,演奏者为了更好地带动右手单音旋律的渐弱效果提前在左手低声部的G—降G的保持音效中做了凸显的旋律性渐弱。更令听众意犹未尽的是,演奏者大胆尝试将很多和声搭配出有趣的谐谑感,例如在第444小节的右手升G音突出和左手的拇指E音突出组合成了升G—E的幽默诙谐的旋律。肖邦的学生米库利创作的《G大调玛祖卡组曲》(Op.10)选取罗马尼亚民间音乐。其中《多依娜》运用了轮指技巧,《柯拉比亚斯卡》充满悬念意味,《霍拉舞曲》欢快活泼,《阿拉卡努》节奏感鲜明。

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是一首浓郁典型的民族性抒情诗。同为作曲家,卡萨利斯将其天资才情在这部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笔者头一次听到如此变化多端又不失去结构感的优雅演奏。演奏者能够发现大多数演奏家无法察觉的特殊语气,弹出了肖邦的心境与气质,将整部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还大胆地将右手旋律拇指指法上白键的G音、C音等处理为加重停留音,真是扣人心弦,令人大开眼界,为之陶醉。卡萨利斯无愧于“钢琴探险家”的美誉,他和伟大的霍洛维茨都是不循规蹈矩的演奏家,他们都能够在演奏艺术中不断发现“新大陆”,即便当时引发争议,但超脱自我留待后人评说的勇气,终将使高妙而独特的演奏处理方式承前启后载入史册。

肖邦的德裔学生阿道夫·古特曼(Adolf Gutmann)创作的《旋风Op.37》(又名《降E大调辉煌的快步舞曲》),演奏家以充满弹性的和声断奏,将其简洁的旋律演绎得十分活泼灵动,舞曲的风格不失优美的乐姿,听闻欲随之翩翩起舞。以至于音乐会结束后,笔者脑海里整晚都不由自主地重复着这一经典的旋律。其实,笔者认为音乐会完全可以以这首曲子结束,而演奏者似乎与观众一样兴犹未尽,欲罢不能。加演的古特曼《降E大调波兰舞曲Op.21》左手和声辉煌多变,由此引出的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更是将整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或许是前面的演奏消耗了卡萨利斯太多的体力,这首作品的演绎节奏有些过于急促,但并未影响这首极富战斗性与史诗性的作品所表现出来鲜明的音乐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正式曲目结束后,演奏家“安可”以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钢琴曲《圆舞曲》献给观众。莫纽什科是波兰民族乐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华沙歌剧院指挥、华沙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以代表作民族歌剧《哈尔卡》一举成名。卡萨利斯现场介绍,由于目前世界尚无莫纽什科钢琴作品的CD,他向肖邦协会主席承诺,将尽快录制一张莫纽什科作品专辑。这首《圆舞曲》在演奏家的手下真是美得妙不可言,右手下行半音阶过度音简直无懈可击,在第三拍上音符的控制仿佛舞者在琴键上踮起的脚尖,舞裙飘逸旋转。演奏者通過肩膀和臂力的配合,用手腕的垂吊拨动式弹奏,在空气中勾勒出完美的声音弧线,使钢琴音色泛音瞬间传遍每一个角落。

希普林·卡萨利斯是位独一无二且极具创造力的天才,大师不仅具备超一流的演奏技巧,更以其非凡的音乐能量,精心设计的音乐会曲目与独特表达的构思诠释,演奏极富个人魅力,可谓现场神圣氛围的缔造者。他让听众全面了解肖邦的美好年代,他所诠释的不仅是肖邦的音乐,更是肖邦的精神——一颗炽热纯洁的爱国心,通过音乐来鼓舞人民坚强斗争抵抗侵略,歌颂美好生活的高贵品质。

笔者认为,这场音乐会最大的意义和价值,还不仅止于让听众欣赏到肖邦及其学生的钢琴作品,更在于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肖邦和贝多芬、舒曼、李斯特都是最典型、最杰出的钢琴作曲家。卡萨利斯在音乐会上说,“肖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教授过很多学生。他们都很自然地受到了肖邦音乐思想与演奏风格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由肖邦发扬光大的夜曲、圆舞曲、玛祖卡舞曲和波罗乃兹舞曲这样的体裁。”与老师肖邦的一脉传承,共性上的“共”体现在作品中的创作元素都受到了肖邦的启发,源于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真挚动人的旋律,具有戏剧性悲情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高贵气质,比如丰塔纳的《e小调玛祖卡》多情的旋律折射出肖邦的影子,带着一丝忧伤,虽然简单,但弹出敏感的音色变化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肖邦的作品最难弹好的原因,学生们也同样做到了创作简单但表现力有令人发觉无穷的艺术“难度魅力”;音乐语言个性化的“异”体现在学生们开创了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古特曼的作品加入很多大跨度的和弦和低音渲染,辉煌的类似交响乐的效果,使音乐创作达到了类似李斯特音乐一样的音乐厅大舞台的效果。通过这场“肖邦师生作品”音乐会,再次印证了肖邦的精神是人类音乐的宝贵财富。肖邦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更让我们看到他艺术传承的独特追求与高远目标。

肖邦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乔治·马泰伊Georges  Mathias,1826—1910)、埃米尔·德孔布(Emile Decombes,1829—1912)。前者曾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培养出了特蕾莎·卡里诺(Teresa Carreno,1853—1917),保罗·杜卡(Paul Dukas,1865—1935);后者也在该院培养出大家熟知的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等见证过肖邦演奏、作曲与教学以及社会活动(经常举办音乐沙龙)集一身的伟大音乐家。通过作曲影响与教学传承,不仅有效扩展了音乐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整理比较作曲家思想在学生中影响与发挥的作用,音乐学者与普通听众在大饱耳福的同时,还可以研究比较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演奏家对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更好诠释。通过论文的形式来探讨对比师徒传承对推动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理论支撑,或许在肖邦之后、或许在21世纪最后一个俄罗斯钢琴学派或者更广泛的说是最后终结的音乐学派之后,又会出现哪个学派能够继续书写辉煌?

我们这个时代,音乐家专业分工细化固化。演奏家的门徒,有几个是作曲家?作曲家的学生有几个是演奏家?如肖邦及其学生同等级别的钢琴作曲家,已然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因此,今天重新解读“肖邦的美好时代”,一定有其现实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翟实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演奏家肖邦音乐会
演奏家
“钢琴诗人”肖邦
搞砸的音乐会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