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俄罗斯加深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合作

2021-03-28王晔周媛

世界知识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俄空间站月球

王晔 周媛

中国和俄罗斯是除美国之外最具实力的两个航天大国。过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莫斯科的首选合作伙伴。而现在,许多俄罗斯航天业界人士将中国视为未来的主要伙伴。2020年12月2日,中俄总理举行第25次定期会晤后发表《联合公报》提出,两国将拓展卫星导航领域的长期合作,将就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推动开展互利合作。

中俄(苏)航天合作历史回顾

中国与俄罗斯(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蜜月期、冷淡期、复苏期、谨慎合作期和深入合作期。

蜜月期(1957~1960年)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署《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航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1955~1960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师从米申院士学习火箭导弹设计。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导航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1951~1958年在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因成绩优异获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1957年底,苏联派了一个导弹营赴华并将三枚导弹(R-1、R-2陆基弹道导弹以及R-11F海基弹道导弹)的训练与战斗模块以及技术文件带到中国。我国为此成立了一个炮兵教导大队,跟他们进行对口交流学习。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就在此学习过。这个时期,不仅有专家在国内向苏联专家学习,我国还选派了一些专家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导弹知识。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该领域的相关资料也被带走,中国航天进入自力更生阶段。1960年11月5日,中国根据苏联R-2导弹仿制的东风-1号弹道导弹试射成功。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钱学森等众多科研人士的智慧与心血,但也离不开当时苏联的技术援助。钱学森就曾说:“如果没有苏联或其他国家的资料,靠中国现有的条件从头研究,可能还要将近10年的时间。”

冷淡期(1960~1991年)

在这个时期,苏联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载人航天形成体系。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航行。其后苏联先后完成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T”号和“联盟TM”号等载人飞船及“宇宙”号系列中的无人飞船试验计划,“进步”号无人货船及“礼炮”号与“和平”号空间站计划,成为世界唯一建成完整载人航天体系的空间大国。二是深空探测不断发展。苏联自1959年1月2日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以来,相继向月球、金星和火星发射了数十个自动探测器,包括硬着陆和软着陆以及可返回的自动取样行星探测器。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在东风三号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

复苏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

冷战结束后,尽管太空技术和实力与前苏联时代相比大为下降,但俄罗斯太空技术基础还是坚实的。1992年,中俄两国签署政府间太空合作协定。同年,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展了从俄罗斯的技术引进并发挥留苏老专家的专长,推动中俄航天的技术交流。

谨慎合作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017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约20年里,俄罗斯政府对与中国的太空计划合作越来越谨慎,主要是担心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太空竞争者,也害怕会惹恼美国这个当时最重要的太空伙伴。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93年,俄罗斯、美国与欧洲、日本等其他伙伴开始合作建设国际空间站。此后的数年里,虽然美俄政治和经济关系不时紧张,但在民用太空領域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时期,基于综合国力日益雄厚,中国加大了对航天领域的投入,克服种种难题,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的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嫦娥奔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此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尽管这个时间中俄合作的项目进展缓慢,俄罗斯还是帮助中国训练了首批航天员。1996年开始,中国首批航天员教练员吴杰和李庆龙在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训练。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也是在俄罗斯航天城完成了“超重、失重、超高温、模拟逃生”等一系列太空训练。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图为12月2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

深入合作期(2017年至今)

近年来,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与美国关系恶化,并波及到航天和太空领域。此后,莫斯科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并大幅增加了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取消了很多限制。中俄两国的太空国际合作涉及月球和深空探测、特殊材料开发、卫星系统、空间碎片监测等诸多领域。

在卫星系统领域,2015年1月,中俄在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建立起政府间推动“北斗”与“格洛纳斯”两系统深度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同年5月,两国签署了《中国北斗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这标志着双方导航系统的合作进入了实质化的发展阶段。2016年俄总统普京访问北京期间,两国签署了空间技术的全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以及其他协议。此后,俄罗斯和中国将“格洛纳斯”和 “北斗”系统相连。2018年11月,中俄总理第23次定期会晤期间,两国航天机构签署《关于和平使用北斗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协定》,为中俄两国卫星导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提供法律和组织保障。根据媒体梳理,2015年至2019年,中俄双方开通运行了两系统监测评估服务平台,联合开展了两系统“一带一路”服务第一阶段测试,探索推进了跨境运输应用和芯片联合研发等合作。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背景:美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被广泛用于军事和国民经济领域,为了避免受制于人,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先后研制和建立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格洛纳斯国际项目副总裁别良科曾对媒体表示,格洛纳斯与北斗系统相互兼容,是基于互惠互利的考虑。例如,格洛纳斯的定位服务范围侧重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北斗的服务范围则覆盖稍稍偏南纬度的地区,如果实现联合导航,那将是世界范围内最理想的导航体系。

2017年,中俄总理第22次定期会晤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2018~2022年航天合作大纲》。该合作大纲为中俄航天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后中俄的航天合作进入了快车道。合作大纲强调巩固与加强在运载火箭及发动机、月球与深空探测、对地观测、航天电子元器件、卫星导航、通信卫星系统、金砖国家航天合作等领域的长期互利合作。中俄两国科研机构和企业还同意在深空探测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联合数据中心,并购买彼此的航天科技产品。

2020年12月31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表示,俄罗斯将在2028年实现首次载人环月飞行。此前,罗戈津曾多次谈及中俄关于航天领域的合作。2019年1月,他曾对嫦娥四号成功落月表示祝贺。

2018年3月,中俄两国航天机构签署了《关于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利用各自已确定的月球任务开展合作,共同设立中俄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中心,为双方启动在月球及深空探测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2018年6月,中俄签署核领域一揽子合作四个项目七份文件,其中包括在探月工程用同位素热源等重大项目上开展合作。同位素热源是月球着陆探测的必备设备,提供月夜期间的探测器能量需求。俄罗斯在该领域的技术有优势。相关中国专家认为,探月国际合作可降低投入门槛,技术上也可互为补充。

两国还签署了《关于在空间碎片监测和数据应用领域合作的协定》,这为双方启动空间碎片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两国技术能力各擅胜场,将实现优势互补

在航天领域,中国属于后起之秀。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不俗的航天成就,特别是載人航天和空间站技术已经由当初的追赶变成了现在的超越。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将十几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太空行走、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航天员长时间太空驻留等任务。此前的长征七号火箭已经成功把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送入太空,顺利与天宫二号对接,这意味着未来空间站的货物运输补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长征七号和天舟飞船将成为地面人员、物资前往空间站的主要工具。而长征七号的成功发射更是为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带来了更大的运载能力。按照计划,我国将着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拥有了这些储备,表明我国在空间站建设上已经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的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此次探火任务将实现多个工程目标,包括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运送至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五号执行此次任务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在航天技术上各具优势,俄罗斯也是瞅准了这一时机,以其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航天经验,准备同中国展开合作。我国也可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大推力火箭技术以及空间站建设与运营经验。中俄双方在月球和深空探测、对地观测等诸多领域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领域,两国技术能力各擅胜场,将实现优势互补。和平利用太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中国和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未来两国太空合作还拥有很大的潜力,而且将合力带动其他国家一起步入太空新时代。

猜你喜欢

中俄空间站月球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月球上“飙车”
自制空间站模型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空间站日记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