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允贤《女医杂言》辨治特色探微

2021-03-28王晓绚何新芳

江苏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药李东垣升阳

王晓绚 何新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谈允贤(1461—1556)为明代著名女医家,江苏无锡人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谈复及祖母谈茹氏均为当地名医。谈氏虽为女子,却不拘于封建礼教之束缚,自幼跟随祖父母习医,其天资聪慧,勤勉好学,医术精湛,乐善好施。《女医杂言》为谈允贤之子杨濂代为书写。该书记录了谈氏临证医案三十一则,书中医案患者均为女性,内容涵盖内、外、妇、儿各科。每则医案篇幅虽简短,然理法兼备,遣方用药,一气呵成。谈氏辨证精细,汲取古训,药灸兼施,临证屡获奇效。笔者结合《女医杂言》医案,将谈氏临证辨治特色总结如下。

1 细究病缘,知犯何逆

古代有“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之说。不仅因为妇人之病复杂难治,更有碍于古代的封建礼教禁锢,医患之间难以进行有效沟通[1]。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然而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苛刻,认为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且古代医生以男性居多。明代宫廷《内令》亦规定:“凡宫中遇有疾病,不许唤医人入内,止是说证取药。”[2]在此社会环境下,凡是女子生病,多不能得到全面的诊疗,患者本身亦对自己的病情难以启齿,更不愿意请男性医生诊疗,往往延误治疗,遗祸无穷。谈允贤在这方面则有着天然的优势,女医身份使之得以与女性患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信任与对话,详细了解患者的情感、生活等诸多方面情况,追溯患者发病之缘由,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病情,准确辨证施治。

“两腿火丹”案中,一妇人两腿大发火丹,因妇平素忧忿,前医均以忧愁郁结治之,皆不效。谈氏通过询问妇人得知,其自室女便有此疾,每遇劳碌忧忿则发,不久则退,而此次发病持续三月仍不愈,故知此次发病与既往有所不同,治疗也应有不同。谈氏认为此次发病与“湿”相关,湿性黏滞缠绵,因湿致病者病情多缠绵不愈,故从湿论治。予服一剂防己饮,火丹随即消退。后以四物汤、二陈汤加减调理,服药半月则病愈。

又一妇人患“满身疮癞”,痛痒难忍,一年不愈。谈氏询问其居处,该妇诉其居处不能避风日,产后渐得此疾。故知此病是因产后气血失和,体虚加之受风,风邪客于肌肤而发。病因病机既定,治则治法亦明了,故予人参败毒散益气解表,加连翘、金银花解毒消疮,药后疮癞渐愈。

2 多方联合,辨证施治

多方联合、辨证施治是谈氏临证特色之一。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多方联合的形式,统筹兼顾,辨证施治。此法既弥补了单方单用的不足,又避免了多方杂糅合用的混乱,使治疗主次分明,先后有序,疗效更佳。

如“气虚痰火”案中,一老妇因丈夫突然病故,悲痛过度,患上不寐之证,全夜不睡,日中则神思倦怠,病情迁延不愈。谈氏诊其脉右寸关二脉洪大,左手心部脉象大而虚。谈氏辨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两虚为本,痰火扰心为标。治疗则顺应正邪进退的特点,采用多方组合治疗。即早晨用人参膏,日中服八物汤,晚上服琥珀镇心丸,三更则用清气化痰丸,四方联用,标本兼顾。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3]云:“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素问·宝命全形论》[4]52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当人体感受邪气时,正邪盛衰亦会随着昼夜变化而呈现出节律性变化,故可针对不同时段的正邪之间的矛盾辨证施治。早上阳气升发,可予人参膏扶正气;中午为一天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正气正旺,可乘胜追击,服八物汤益气补血,以抗痰火邪气;日落之后正气渐衰,邪气愈强,予琥珀镇心丹镇心安神;半夜正气虚而邪气正盛,可服清心化痰丸清热化痰以折邪热上窜之势,宁心安神以助眠[5]。多方联用,有的放矢,故不出三月,其病则愈。

近代山西名中医门纯德临证也擅长多方联合使用,门老将其称为“联合方组”,认为此法既突出地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能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在谈及寒凝血滞型脉管炎治疗经验时,门老认为此病寒凝是病因,血滞是结果,故治疗应以温里通脉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补益养血为助。可采用联合方组治疗,如第一方可先以“乌头桂枝汤”加减温经通阳以止痛;第二方以“当归四逆汤”振奋四肢末梢阳气;第三方用“活络效灵丹”活血通络;第四方取“人参养荣汤”补气 血、调营卫[6]。在温阳、活血的基础上补益气血,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如此轮回服用,主次分明,兼顾各方,从而提高疗效。

3 师法东垣,注重脾胃

《素问·玉机真脏论》[4]40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李东垣为补土派代表人物,其推崇脾胃为重思想。受李东垣思想影响,谈氏临证亦重视脾胃的调理。如一妇人患气痿之症,昼夜难眠,已半年不能下床,服遍诸药均无效,谈氏诊脉知其因劳碌虚损太过,遂得此病。气痿属于痿证范畴,“元气薄弱而不能下行,故足膝无力而不能任地,是为气痿”[7]。该妇人劳碌过度,损伤元气,宗筋失养而致足膝痿弱无力。李东垣主张“脾胃为元气之本”,并在《脾胃论》[8]62中提到:“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故谈氏治之由脾胃入手,予人参六君子汤补益脾胃以养元气,服药后气痿渐愈。

李东垣临证遣方用药独树一帜,其对风药的妙用更被后世医家所称道。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张元素提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9]。风药为气味轻薄之药,其性主升发开散。李东垣将张元素对风药的理解发扬光大,妙用风药升阳之性,治疗内伤杂病,将风药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补中益气汤便为李东垣所创立的升阳代表方之一。谈氏临证也善利用风药升阳之性治疗各类病证。如一妇人因劳碌太过而患崩漏,发病三月仍不愈,后转成血淋,服药三年亦不效,谈氏予补中益气汤治之。李东垣在《脾胃论》[8]8中提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荣养气血者也。”该妇人因劳碌太过,内伤脾胃,中气受损,气不摄血而见崩漏之证,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中之柴胡、升麻为风药,气轻味薄主升发,取其升阳举经之意,配以参、术、归、草等补益药,既甘温补中健脾,又升举下陷之阳气,共治经血下漏之证。

4 妙用灸法,效如桴鼓

灸法,古称灸焫。《说文解字》[10]曰:“灸,灼也。从火,久声。”灸法即利用火温热之性及药物特性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外治法。《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谈氏临证亦善用灸法,《女医杂言》中记载的三十一则医案中便有十三案运用灸法治疗。谈氏运用灸法颇具特色:内科法中土,灸以补虚益气血;外科重散邪,灸以温引温治疬疮。

谈氏临证妙用灸法异病同治,取艾灸温热之性以调脾胃、补中虚、益气血,治疗呕吐、泄泻、膈气、腹中结块等内科疾患。如一妇人因丈夫娶妾,忧忿成疾,患膈气半年,诸药皆不效,前医过用理气之剂,耗伤元气,而致深思倦怠、饮食不进。谈氏通过灸上脘、中脘、下脘及食关等四穴治之。又一妇人因忧愁家事,日久成疾,腹中结块,迁延三年不愈,谈氏取上脘、中脘、下脘等穴灸以治之。两案患者所患之疾虽异,病机却有相似之处,皆因气血耗伤而发病。前者平素忧思伤脾,误用耗气之药使元气更伤,元气虚则脾失健运,故见倦怠、饮食不进。后者久病正气亏虚,气虚则无力行血,结于腹中,而致腹中结块。两者治疗均应以补中虚、益气血为原则。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亦为元气之本。《本草从新》[11]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灸法可借艾火温热之性温补脾胃,补火助元,益气养血。故谈氏取上脘、中脘、下脘等穴灸以治之。此三穴均为任脉上穴位,亦为谈氏治疗内科疾患常用穴,《女医杂言》书中十三则灸法医案中便有五案用之。上脘穴有理气和胃之功,中脘穴有健脾和胃之效,下脘穴则可消食化滞,三穴相须为用,灸之可调脾胃、畅气机、和气血。气血调和,则病自除。此外,谈氏临证亦常取之,治因脾胃不和、饮食不节导致的泄泻和呕吐等病。

谈氏擅长用灸法以温引温治疗外科疬疮。疬疮为一类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淋巴结结核为主要表现。此病乃因邪袭机体,影响气血运行,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营卫不和而发病。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到:“诸疮原因气血凝滞而成,切不可纯用凉剂,冰凝肌肉,多致难腐难敛,必当温暖散滞”[12]9,并指出“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向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12]22。谈氏选用灸法治疗疬疮主要有两大特色。一为“通”,利用艾灸温热之性,温通气血,气血流通则邪无藏匿之所。如一女子患缠腰疬,两颈连腰皆生肿块,谈氏予灸法温通气血、消肿散结,肿块渐消。二为“托”,妙用灸法升阳托邪外出,使脓溃而愈。如谈氏治一女子患两颈疬疮,予灸翳风、肩井、天井、肘尖等穴,遂发脓溃,肿块渐消。妙用灸法以温引温,一者通气血,调经络,合营卫,气血调和则邪自退;二者灸以升阳透邪达表,使邪有出路,邪退则正自和,故临证效如桴鼓。

5 丸散膏丹,剂型多样

谈氏临证用药不拘一格,除汤剂外,亦用丸、散、膏、丹等剂型,内外兼治。如治一妇人患满身疮癞,予合掌散外搽,合掌散出自《摘玄方》,由硫磺、铁锈、红砒组成,因用时于两手掌内搓摩发热后搽患处而命名,有消疮止痒之功效;治疗食积常用保和丸、和胃白术丸消食和胃;治妇人血虚则用何首乌丸;治妇人阴虚咳嗽、痰中带血用琼玉膏。根据病情,综合施治。

6 结语

综上所述,《女医杂言》作为古代鲜有的女医著作,以女医视角记录病案,为研究古代妇女生活状况和多发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谈氏饱读医书,医术精湛,临证辨治颇具特色,其注重追溯患者病史,辨证精准,注重脾胃,遣方用药不拘一格,内外兼治,临证屡获奇效。总结谈氏临证特点,对研究女性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风药李东垣升阳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疏风升阳治失眠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