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

2021-03-25姜安丽

军事护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科护理

姜安丽

(海军军医大学 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我国护理科学研究的真正开展和兴起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此之前,护理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多是经验总结、工作体会,少有护理人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自护理研究生教育开展以来,护理学科研究者队伍逐步形成,具有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博士学位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护理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2011年,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政府部门、卫生机构、院校以及企业对于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认可度不断提高,且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护理科研工作者,广大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科研选题日趋专业化,注重解决专业核心问题,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加强,研究项目的科学性越来越高,研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助推了护理学科的良好发展态势。本文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来源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授权,第七届护理学科评议组为撰写《一级学科发展报告》所开展的全国学位点学科发展调研资料[1]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www.nsfc.gov.cn/.)资料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nopss.gov.cn/GB/219469/index.html.)资料。

1 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现状

1.1 国家级课题情况分析

1.1.1 数量与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9年护理学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5项,获资助经费7448万;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53项,获资助经费1000万左右。分布在62个单位,其中拥有5项(含)以上的单位有18个。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以来,增长迅速的单位有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从项目类别看,面上基金项目占38.6%,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占46.5%,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占12.1%。检索到所属学部的166个项目中,57.2%为管理科学部,38.6%为医学科学部、4.2%为生命科学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属学科类别大多在社会学领域,其次是人口学。

1.1.2 主要研究特点 根据2014-2019年护理学科所获国家级项目分析,可大致概括为5大特征:(1)选题紧贴社会需求,着眼健康中国建设;(2)研究理念先进,体现精准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新概念,比如机器学习、用户画像等;(3)视野开阔,呈现覆盖从襁褓到临终全人生;着眼预防、诊疗、照护、康复全过程;涉及医院、社区、家庭、城市、农村全社会的大健康特色;(4)研究路径和方法新颖,表现为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整合新技术,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

1.1.3 主要研究领域与问题 据2014-2019年护理学科所获国家级项目分析,大致概括为7个领域与问题:(1)应对老龄化发展,聚焦老年慢性病护理、老年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一体化照护模式,关注特殊老人群体,如空巢和独居老人、失智失能老人、农村老人、少数民族地区老人的照护问题。(2)特殊人群健康保健问题,如孕产妇,留守儿童、城市流动人口、失独者、军人等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3)延续性照护、慢性病管理、症状管理,包括癌症、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障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社区或家庭管理模式与技术。(4)心理和行为方面健康问题的机制和干预研究,包括自杀的风险防范、癌症患者负性情绪发生机制和干预、创伤后应激早期防范、抑郁症的社区医院综合防治模式等。(5)特殊地区健康促进问题,例如农村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等。(6)护理管理,包括医院、社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力配置、护理成本核算、护理质量评价,社区、养老机构和医院的护理风险预警和评估。(7)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作用机制和效应研究,如刮痧、艾灸、敷贴等。

1.2 科学研究成果

1.2.1 科研成果奖项 全国68个学位点在2014-2017年共获科研成果355项,其中省部级77项,厅局级82项,行业组织奖196项。

1.2.2 高水平学术论文 68个学位点中61个单位在2014-2017年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1023篇。

1.2.3 研究生科研情况 在我国护理科研工作中,在学研究生承担了大量重要的研究实施和总结工作,因此其所取得成果在护理科研成果中占有较大比例。

1.2.3.1 研究生发表论文 2014-2017年68个学位点在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共发表论文3131篇。其中,SCI/SSCI期刊论文394篇,占所有学位点发表SCI论文总数的21.46%;CSCD期刊论文共计142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859篇。

1.2.3.2 研究生获得科研奖项 2014-2017年全国有101人次学术学位研究生获科研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4项,厅局级15项,行业组织10项;论文专项奖中省部级4项,行业组织40项。获得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5项,外观专利2项。

2 我国护理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发展需求和获得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 护理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执业人数还是功能作用均无愧“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誉,且随着社会文明发展,护理已越来越显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这也是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依据所在,然而,当前护理学科所得到的发展资源却依然匮乏,与其一级学科地位不够对等,表现为:

2.1.1 护理科研课题缺少申报渠道 目前,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指南中均未列护理学类,如最受我国科技工作者重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下几乎囊括了所有医学下属一级学科,却没有护理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护理学科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和高等级成果获得,也间接影响了护理学专业高层次人才产出质量,同时还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如护理学科自身研究对象的偏移。

2.1.2 护理科研成果申报缺少均等机会 在我国各级别、各类别研究课题或成果评审委员会中较少有护理学科专家参与,在申报项目额度上也存在一定偏倚,学科间资源分配相对不均衡。相比于其他学科,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护理学学科发展需求大,相对资源匮乏的矛盾就更突出,出口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护理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

2.1.3 人才培养规模和布局失衡 护理博士教育开展14年仅培养300余名博士,年均不足30名,按目前所有一级学科学位点总数计算,平均每学位点3年才能有1个护理学博士加入师资队伍,而又有约50%的毕业博士留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导致较多院校护理学科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无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2.2 科研综合实力与一级学科地位有差距 当前,护理学科研究方向已体现多元化特点,囊括了护理学几乎所有领域,但相比于其他医学学科,护理学科仍处于弱势地位,尚有三分之一的学位点没有拿到高规格课题,相当部分高级职称师资没有省部级以上课题或成果。除却渠道等外在环境因素,学科自身的问题也需反思。

2.2.1 研究项目缺乏竞争力 目前,护理学科高质量、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课题不多,一是囿于外在压力和学术圈的浮躁风气,护理科研人员存在浮躁心态,忙于申报,无心积累。故科研项目存在想法多积淀少,雷同多特色少、挂名多独立少,跟风多独创少,项目竞争力不强,因此申报课题较难成功。

2.2.2 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薄弱 由于第一个问题,则连环产生第二个问题,迄今国家级成果尚无突破,省部级成果二等奖以上为数寥寥,上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看起来数量不少,但认真核查就可得出结论,仍然是行业奖占据主体地位(占55.2%)。以博士科研成果转化为例,从以往中美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4]中可以看出,我国博士生课题发表论文总量不低,SCI论文大多数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贡献,但真正高质量、高被引论文比例不高。这里面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原因是自身学术质量问题:(1)选题缺乏创新性、重复性劳动;(2)研究学术水准不高,成果内容空泛,没有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如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3)研究过程不规范,达不到优秀杂志的发表要求;(4)偏离学科方向,选题偏基础,缺乏护理特色,研究生发表SCI论文中至少有10%是纯基础的,学科转化应用较困难。

2.2.3 跨学科合作存在认识偏差 当前,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些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任何单一学科、单一技术或单一行业都不可能单独地对它提供完整的说明,更不能对它提供完整的科学的解决方案。正因为如此,多学科合作和跨学科合作是时代的需要。但目前护理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存在一些认识偏差。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比如为了尽快改善护理师资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提高获得研究经费的比例、获得更多和更高分值SCI论文、更多高规格的科研课题和成果项目等,以达到学科评估排名提升、学位点申报成功等目的,结局就是很多所谓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没有服务于护理的应用领域。

3 思考与建议

3.1 强化专业精神,扎扎实实修好内功 何谓专业精神,不同专业基于其职业领域、专业规范和要求各有不同表述,但在超越特定专业后,我们可看到专业精神具有共同性的特质,即专注于专业规范、要求和品质提升,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自己所选择专业的高度认同和极其热爱与投入的品质[5]。当年在非典流行和今天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明知会传染仍然义无反顾投入救护工作表现的是一种专业精神,川航英雄机长以英勇无畏精神和高超业务能力成功完成迫降,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同样表现的是一种专业精神。可见,专业精神就是对专业的专注、专爱和专攻。任何一个成功的科研工作者,必定持有执著的专业精神。强化专业精神首先要摆脱短期功利的诱惑和束缚,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意味着摆脱好大喜功的做派,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有甘于寂寞、反复探索的坚守和坚韧,积跬步方能至千里。第三要摒弃形式主义和作表面文章,护理研究者须潜心聚气,专注努力、追求落到实处,利国利民。在今天竞争压力日趋加剧的形势下,专注才是护理科研团队或个体能够胜出的正经之道。

3.2 坚守初心,对待科研心存敬畏 我们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是因为兴趣和热爱;是为了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是为了造福患者、推动社会和学科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发展与进步。这是大部分护理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心。然而做科学研究工作也是自我修炼、学习做人的过程。保持对科研的敬畏之心是科研工作者的底线。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坦途大道、弯道超车,只有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心存敬畏,我们才会把持住在科研工作中,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才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尊重规律、实事求是,锲而不舍,追寻真理。具体说,敬畏之心就是当你在申请课题时,你有完成这个项目,造福患者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信念和充分的实力准备;在科研过程中,你能审慎、严谨地完成每个步骤,持久坚持,反复探究;在撰写论文和申报成果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每个数据,准确客观地报告研究结果。坚守初心,就是每个从事护理科研的人能经常用入门之时的纯净目光,审视自己的科研之路,永远把持住心中那杆科学道德和尊严之秤,不会违背自己良心去做虚假事情。只有如此,我们在艰巨的科研探索中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在科研成功后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3.3 树立学科意识,正确借力合作共赢 所谓学科意识,就是人们遵循某一学科内在发展的规律在该学科建设中形成的自觉态度和导向,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对该学科的主体性意识,即对该学科特殊性认知以及对该学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6]。首先,做科学研究要有护理学科整体观,有建设护理大学科的情怀。努力实现院校与临床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教学、科研、服务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融合性发展。如院校老师应为临床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课题的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则应高度重视学科育人任务,主动协助院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供院校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临床资源。在申报科研项目、开展项目研究时,应形成团队作战的能力。这里没有太多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胸怀、格局和使命感。其次是坚持特性意识,正确借力发展。跨学科合作,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是复杂问题研究有所突破的必然要求,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但什么是护理研究者要走的跨学科合作道路,怎样正确借力发展,在这点上我们需要形成共同的认识:借力是向其他学科借鉴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借鉴先进的思想理念、借鉴创新的方法技术,然后结合自己的学科特性和需求加以创造性运用,产出能反映护理学科特性、满足学科发展需求、解决护理实践问题的科研成果。

3.4 服务需求,走实科学创新之路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永远保持强烈的进取欲望,不断学习,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永不停歇,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过去、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护理科研中的创新应坚持正确的导向。首先,创新一定要坚持服务需求、服务发展。要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出发,把握创新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最终才能把科研成果落到地上,用到实处,让患者受益,促学科进步,为国家和政府排忧解难。第二、创新要科学地分析现有的、可依托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发挥主、客观能动性,使创新具有可行性。第三,创新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聚焦关键问题求新求变,将创新的热情与科学的缜密思维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人民健康和护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学科护理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纺织科学研究
“超学科”来啦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