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巴黎圣母院》的女性主义元素

2021-03-24毛宇晨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女性主义

毛宇晨

【摘要】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批评理论潮流中影响较为广泛、最具活力的思潮之一,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密切相关。”女权主义”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在信念和意识形态上,反对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男女平等的实现

【关键词】女性主义,《巴黎圣母院》,艾丝梅拉达

1:女性主义神学的解放与投射

女性主义人文主义者是德国的阿格丽帕·内特斯海姆说道:“女性的被征服状态的基础既不是她们天生次等,也不是基于上帝的意志,而仅仅是由于男人的“专治”和凌驾于女人之上的意志。”而女性主义神学所关注的是基督教神学传统,包括《圣经》及相关教义或天主教会,从歧视或边缘化女性的观点或现象展开批判和重构。她们用不同方法对基督教神学的内容和主题进行重构。

批判基督教的男性中心主义模式。《圣经》作为宗教直接可感的形式,是不可缺乏的第一手资料。女性主义神学家认为,《圣经》是由男性所写的,不可避免带有男性的色彩,歧视女性或者忽视女性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圣经》是教会的经典。而《巴黎圣母院》中我们可以发现教会以《圣经》作为准则。

首先,是替罪羊来源。替罪羊来源于亚伯拉罕的故事,上帝考验亚伯拉罕,让其把自己的儿子作为燔祭,而当亚伯拉罕祭奠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使者出面制止这个行为,用羔羊来替代自己儿子。替罪羊的形象具有双重性质。指使首先,替罪羊具有代替他人救赎崇高性质,其次,替罪羊还带替人受过的悲悯情怀。

我们发现在《巴黎圣母院》中,艾丝梅拉达就是这样的形象,克洛德为了得到艾丝梅拉达,指使卡西莫多去为自己抢夺她,当卡西莫多救了艾丝梅拉,并把她护送到巴黎圣母院时,克洛德误伤了菲比斯,并让艾丝梅拉达成为害死菲比斯的“替罪羊”,我们发现克洛德作为一个教会人员,触犯了戒律,但却让艾丝梅拉达成为了“替罪羊”,她成为了克洛德的救赎者,呈现出崇高感,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又唤起可悲悯的情绪,也正是悲悯情绪,让《巴黎圣母院》的女性意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2: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法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明确强调“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女性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她们几乎是游离在正常的社会需要范围之外的,她们长期被父权、夫权压制着成为男权社会里男性名副其实的附庸品。”《巴黎圣母院》的女性话语权可以分为女性话语权缺失社会背景,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女性话语权的找寻。

第一:女性话语权缺失社会背景。而《巴黎圣母院》之中对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主要放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话语权,《巴黎圣母院》中,是以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为原型写的,深刻地揭露专制君主的残酷本质。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描写了路易十一,历史上的路易十一,不可否认他对法国的政治统一,法国的工商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雨果在此基础之上用文学语言加以润色,同时为了让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加以升华,把路易十一描写成“穿着很坏”,是“有平民习气的国王”,他不断地和分散割据的贵族进行格斗,有时还利用平民去消灭反对他的贵族。他不惜重金制造各种刑具、囚笼,到处设立行刑台和绞架。在《巴黎圣母院》中,艾丝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受刑的场景也正是反映了这一点,借此突出反封建,女性意识的萌芽的主题。

第二,女性话语权的丢失。全文聚焦的艾丝梅拉达起初没有反抗法官的宣判,而根本原因是艾丝梅拉达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平等,更多把自己的遭遇归咎于“命运的嘲弄”,和窦娥冤之中“骂天,骂地,骂命运”有相似之处。诚然,

第三,女性话语权的找寻与回归。而女性话语权的找寻主要是在流浪人攻打圣母院的一场暴动中表现出。关于流浪人拯救艾丝梅拉达的原因是他们在吉普赛女郎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而企图用一个群体的力量在不平等的社会阶级中找寻失落的地位,从直观上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姐妹”,而从更大的意义上说用群体的力量找回女性的话语权。他们围住教堂,“从法官们那儿救出来”,“从牧师那儿救出来,“从教堂之中救出来”。

3:女性主义叙事学和女性人物的聚焦

苏珊·兰瑟,于1981年出版的《叙事行为:小说中的视角》促进了女性主义叙事学,并于1986年在《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一文中首次提出“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理论,将叙事学及女性主义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究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学科的确立的重要意义以及必然性。

她又通过区分叙事者与所叙述内容之间的差异,将女性的叙事声音分为个人型、集体型以及作者型。叙事权威被给予某个群体并用来显现整个集体价值与意义的声音时,被称为集体型叙事声音。

第一:《巴黎圣母院》中既有女性的集体性的特征,而集体的代表便是“乞丐王”,由乞丐构成的一个集体企图利用敲击教堂大门的方式来显示集体的价值和意义,“艾丝美拉达”是他们的拯救的对象:

黑话王国的流浪汉们此时使出浑身力气,正要对教堂大门进行决定性的一次撞击。

在女性主义叙事学中,自由间接引语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是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关注的焦点。而自由间接引语不仅展现人物的主体意识,而且也表达叙述者本人对事情的态度。这样就使得整个表达具有了语义的双重压力,使文本获得了无限的丰富性。

评论干预就是反讽式评论。作者在文中进行反讽式的评论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态度。如在第一卷第三章红衣主教的相关评论,首先读者会以为“乐于享受夏伊奥的王家美酒佳酿,逍遥自在”、“风流倜傥,放荡不羁,随时吃喝玩乐”是作者正面赞扬的对象,但从艾丝梅拉达的结局来看,我们能够发现隐含作者传达的是反封建、反宗教的主题,通过论述表明封建主义对女性的压迫,用反讽的手法将女性的悲剧更加直接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此处形成了叙述话语的选择和价值倾向之间微妙的矛盾。可见,叙述者对红衣主教等麻木不仁的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负面的评价,对女性是一种同情的评价。

总结

关于女性主义理论,是一种对男性社会结构的反抗,可以看成是对男权社会的解构,《巴黎圣母院》写于欧洲中世纪时期,放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研究女性主义产生历史条件,从根源上理解女性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女性主义理论 来自《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媒介研究》第81213页-刘利群著2013

2.巴黎圣母院 来自《搅动水中的月亮孙月清诗选》第302页-孙月清2016

3.雨果和《巴黎圣母院》来自《追光逐影 影视艺术基础知识概览》第6061頁-任嫌如主编 2017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女性主义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跟踪导练(二)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