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地理因素解析

2021-03-19吴迪张海鹏王馨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重庆市文化遗产空间

吴迪 张海鹏 王馨怡

关键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地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1-0020-03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信息的承载者,是当地特有的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所产生的,它不光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起源、分布、传承都与地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1]。

国外的非遗和非遗保护研究工作起步较早,从早期的非遗的理论讨论到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反思[2],到近年来对非遗类型进行重构[3]、研究再创新[4],国外学者更多关注于非遗的活化利用,非遗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交互关系。国内对于非遗的保护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构建和研究[5]、保护政策[6]、保护措施[7]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应用GIS等空间计量方法,对非遗分布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来看,这些研究对非遗的空间分析局限于描述非遗项目点的空间形态,地理因素的作用较少,研究地理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和非遗的融合保护与传承利用[8]。

一、研究区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与周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呈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山地、丘陵占全境75%的面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水系发达,河水溪流密布全境。自然要素的区域差异,加之自然资源丰富,各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及其组合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对社会经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重庆境内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巴渝文化,保存了诸多非遗项目,呈现出历史悠久、种类齐全、巴渝色彩鲜明的特征。

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重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涉及非遗的9大类别,重庆市级(省级)非遗663项,涉及非遗的10大类别。在空间研究中,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对非遗数据进行进一步空间化的处理:同一项目以最高级别进行统计,各级别之间无重复;联合申报项目只取代表性区县,以确保数据的前后一致性;本研究采用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共计707项,区县级非遗项目不纳入本项目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DEM、地貌类型、河流、镇街乡驻地等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中经镶嵌、投影、裁剪得到研究区相关地理环境数据,重庆市非遗项目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对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一是运用核密度估算等方法分析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二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地理因素对非遗项目的影响。

1.最邻近点指数。在宏观视域下,根据非遗项目在空间上点的分布,可以运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将空间分布划分为集聚、随机、离散三种类型。通过计算非遗点与其最邻近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假设若为随机分布时的理想平均距离的比值来认定非遗的空间分布模式。

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描述要素区域间分布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中间,当趋近于0时,表示分布趋于均衡,即区县拥有相同数量的非遗项目;当其接近1时,表示非遗的数量不均衡。

3.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法可进一步测度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的详细特征。

4.空间分布关系分析方法。采用ArcGIS中的缓冲区分析和高程叠加,分析自然资源对重庆市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三、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总体分布特征

(一)总体格局特征

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在全市均有分布,在某些区域相对集中。从等级来看,国家级非遗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共26项,占59.09%,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以下简称“渝东北”)8项,占18.18%,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下简称“渝东南”)10项,占22.73%,略多于渝东北地区;市级非遗来看,主城都市区353项,占53.24%,仍然超过半数,渝东北地区略高于渝东南地区,分为163项和147项,占比24.59%和22.17%如表1所示。

从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区域分布情況可见,总体上呈现“中心—两翼”的格局,各区域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数量及占比情况相似,主城都市区为全市非遗项目集中区,占所有项目的53.61%,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所占比例较为均衡,分别为24.19%和22.21%,形成了从中心到两翼递减,两翼较为均衡的分布格局。

利用ArcGIS中的平均最近邻工具对重庆市非遗项目点进行分析,得到最近邻比率为约0.35,小于1,因此重庆市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模式。同时,P值为0,z得分为-33.3,表示随机产生集聚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

经过公式计算得到重庆市非遗项目基尼系数为0.97,结果接近于1,表明重庆市非遗项目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在重庆市以各区县为基础的分区上,非遗项目区域间分布表现为集中分布态势,即非遗项目集中于某些区域。由于各区县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历史人文因素不同,决定了重庆市各区县非遗项目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二)核密度分布特征

运用ArcGIS软件通过分析工具中的核密度分析,对重庆市非遗项目的总体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根据结果绘制出图1。

从全市来看,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密度分布在全市呈现“一中心、多组团”态势。首先,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形成1个最高密度区;其次,以荣昌、万盛、梁平为中心,周边区域形成3个高密度区;最后,集中连片的4个次密度区,一是涪陵、丰都、石柱、忠县,二是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三是万州、开州、云阳交界处,四是巫山、巫溪、奉节交界处。

四、重庆自然资源与非遗项目关系研究

(一)自然资源对非遗项目分布的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运用ArcGis软件对重庆市全市域DEM数据进行重分类处理,将重庆市划分为200m以下的平原地区,200m~500m之间的丘陵地区,500m~1 000m的低山地区,1 000m~1 500m中山地区以及1 500m以上的高山地区。通过重庆市的非遗项目分布点与高程图的叠加统计,计算结果表明有514个非遗项目分布于200m~500m的丘陵地区,占非遗数量的72.7%,分布特点具有鲜明的丘陵指向性。对重庆市地形地貌进行更细的分区后,将全市域地貌分为低海拔平原、低海拔台地、低海拔丘陵、小起伏低山、中起伏低山、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和大起伏中山八种类型。将地貌类型与非遗项目点叠加,最多分布的地貌区为低海拔丘陵区,有194项非遗项目,其次为中起伏低山(138项),低海拔台地(126项)和小起伏低山(108项),在同一个相对海拔区域内,地形复杂、起伏度较大的地区分布的非遗项目较多。

2.河流水系。运用ArcGIS软件,对重庆的水系(干流和1—4级支流)分类建立缓冲区,缓冲区半径分别为500m、800m、1 500m和2 500m。将重庆市非遗项目点与缓冲区叠加,统计落入缓冲区范围内非物质化遗产点的数量。结果表明,在河流500m、800米、1 500米和2 5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非遗项目点分别占所有非遗项目的36.2%、50.0%、72.8%和85.6%。也就是说,重庆市绝大部分非遗项目分布在河流2 500m缓冲区内。此外,单独对长江做1 000m的缓冲区,全市有85个非遗项目在此范围内,超过总数的10%。由此可见,重庆市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对河流依赖性明显,而且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同样明显。

3.原产地。非遗的产生传统技艺大多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选材用料均为就地取材,使得本土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都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比如重庆的纺织类非遗项目材料主要集中在竹藤、蚕丝、苎麻,也有棉、麦秸秆、玉米皮、蒲草、龙须草、棕榈等材料,这些材料在重庆境内资源都极为丰富。重庆现有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梁平竹帘的出产地梁平,有着“中国寿竹之乡”之称,竹林面积和竹材蓄积量居重庆市首位,这样丰富的竹材蓄积为梁平竹帘提供了充足的可选竹材。

4.气候特征。气候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对人类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也是影响非遗分布的重要因素。重庆市域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各地区因为海拔、地形等不同也有较大的气候分异。对于气候的分析由于数据原因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但可以从特殊项目的特征上进行分析:首先,气候对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祈雨仪式或时令节气习俗上。如礼让草把龙习俗、黑山请水习俗、水龙祈雨等祈雨民俗项目,都是在气候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气候对传统技艺的制作工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传统技艺的制作需要充分运用气候条件,如酿造类技艺、发酵类技艺和腌制类技艺等。

(二)自然资源对非遗项目的影响路径

自然资源与非遗项目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重庆自然资源对非遗项目的影响路径主要是以下四种方式:一是精神信仰的影响,古代的民间传说多是从自然现象里延伸而来,对山川的崇拜和神化产生了巫山神女传说,望娘滩传说、祭祀、祈雨等非遗项目;二是生产条件的影响,主要是与气候环境有关的传统技艺类,比如酿造、发酵技艺等;三是生产资料的影响,与非遗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珍稀矿产、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原材料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物质载体;四是生活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一些非遗的产生与发展密不可分,是产生这些非遗的环境基础,比如与山区环境有关的木洞山歌、龙骨坡抬工号子、轿夫号子,与河流环境有关的川江号子、大宁河柳叶舟制作技艺,与农耕环境有关的薅草锣鼓、榨菜踩池号子等。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重庆非遗数量众多,形成了从中心到两翼递减,两翼较为均衡的分布格局。形成了1个最高密度区,3个高密度区,4个连片的次密度区。二是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候特征等地理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影响显著。丘陵、低海拔、起伏度大、临河且气候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分布较多,在同一个相对海拔区域内,地形复杂、起伏度较大的地区分布的非遗项目较多。三是地理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精神信仰的影响、生产条件的影响、生产资料的影響、生活形态的影响。四是山区的复杂地形和特殊地貌,沿江流域的山水复合环境,是传承和展示非遗项目的重要风貌元素,生产资料的集中连片生产地是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环境,包括武陵山区、大巴山区、大娄山区的高山茶场、林场,平行岭地区的竹林,平坝地区的田地等,都是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生产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以来“人—地”相互关系和“社会—人文—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地形地貌、水系、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兼具其所生存和依附的环境,对其在空间上进行整体性的保护。

此外,基于重庆市非遗统计和自然资源要素的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非遗空间与自然资源空间的联系,但对于非遗与自然资源的内在联系机制尚未阐明,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更为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度研究。

參考文献:

[1]  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10).

[2]  Janet Blake.On Defin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J].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2000,(9):61-85.

[3]  Cozzani G.,Pozzi F.,Dagnino F.M.,et al..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nd preservation:the case of i-Treasures[J].Personal&Ubiquitous Computing,2017,(2):1-13.

[4]  Sedita S.R.Leverag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oveltyand innovation through exaptation[J].City,Culture and Society,2012,(3):251-259.

[5]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

[6]  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157.

[7]  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1):74-79.

[8]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4):1-8+19.

Key words:Chong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patial distribution;geographical factors

3590501908204

猜你喜欢

重庆市文化遗产空间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Tough Nut to Crack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