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方协同保障儿童青少年的睡眠

2021-03-17文俊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睡眠综合治理身心健康

【摘要】睡眠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睡眠普遍不足,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协同联动,推进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长;多维创设愉悦氛围,保障入睡条件;综合打造和谐生态,保障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0-0000-00

【作者简介】文俊,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44)校长,高级教师。

一、睡眠对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最容易让大脑平静下来的是“深度睡眠”。在这种状态下,神经振荡变得高度同步,心率和血压下降。“深度睡眠”能恢复大脑前额叶的情绪调节机制,降低身体的情绪和生理反应,从而防止焦虑加剧。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充足的睡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反,如果缺少足够的、高质量的睡眠,人体的机能就会紊乱,健忘、肥胖、糖尿病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更严重的是,持续睡眠不足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持续睡眠时间不足,可能引发儿童情绪及活动的改变、注意力时间过短和神经系统认知障碍等。睡眠问题的上升在青少年青春期后期最为明显,青春期的睡眠和昼夜节律变化会增加情绪、行为、认知、社交和身体健康领域的风险。这些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治,可能对个体一生的幸福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二、儿童青少年睡眠现状及主要成因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五年级学生在上學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68小时,六年级为8.58小时,七年级为7.87小时,八年级为7.60小时,九年级为7.20小时,与2009年相比呈全面下降的趋势,与儿童青少年所需正常睡眠时长(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差距较大。

儿童青少年普遍睡眠不足,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1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的相关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作业时长是与睡眠时长相关性最高的因素,随着作业时长的增加,睡眠时长显著下滑:小学生作业时长以1小时为基准,作业时长每增加1小时,会损失0.2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中学生作业时间以2小时为基准,作业时长每增加1小时,会损失0.36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影响儿童青少年睡眠的其他因素还包括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使用电子产品和不良睡眠习惯、电子娱乐产品管控不力以及住宅环境嘈杂等。

如前所述,整治儿童青少年睡眠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参与,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确保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维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1.严格控制学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长。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严禁要求学生过早地到校以及过晚地离校。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生长激素的分泌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出现在夜间23点左右,另一个在早上7点前后。如果儿童在这两个时段未处于睡眠状态,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中小学生“迷迷糊糊起床、恍恍惚惚上学、昏昏沉沉听课”等令人心酸的情形。

另一方面,家校双方要密切配合,共同管控好学生的作业量。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先做题后布置作业、力求在校完成家庭作业、作业量每日调查与公示、学生监督举报、违规行为问责等具体措施,将每日的作业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教育,帮助家长认识到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要相信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尽量避免盲目增加额外作业,挤占学生的睡眠时间,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对家长盲目追加课外练习的不当行为要敢于拒绝,在沟通无效、拒绝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向政府督查部门投诉,切实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

2.多维创设愉悦氛围,保障入睡条件。

即使留给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睡眠。一个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下才能迅速进入睡眠状态。一旦学生感觉到压力、焦虑以及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就很难快速入睡,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睡眠时间大打折扣。为此,家校双方必须形成合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和愉悦的睡眠氛围。首先,学校和家庭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合理定位学生的发展,不拿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长期带着焦虑生活、入睡。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亲子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沟通,努力减少冷漠、对抗和暴力,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再次,家庭要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父母要做好榜样示范,引领孩子早睡早起、健康生活。最后,父母要悉心照顾孩子的晚间生活:一方面要控制好孩子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者食用难以消化、易引起兴奋的食物;另一方面要订立契约,管控好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长和内容,避免孩子带着兴奋或不舒适感入睡。

3.综合打造和谐生态,保障睡眠质量。

好的睡眠不仅要有足够的时长,更应是连续的、不受惊扰的深度睡眠。然而,小区的不良环境常常会干扰居民的睡眠。为此,社区要积极承担建设、协调和治理的职能,力保小区的安全、整洁和清静,为小区居民打造舒适的生活家园。然而,这个治理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居委会(业委会)除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外,还必须积极争取地方执法部门的支持,对违反公序良俗和政策法规、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行为进行严肃惩治,才能维护风清气正、安全整洁的小区环境,从而保证儿童青少年的基本权益和健康成长。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切。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好中小学生的睡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为推进落实好这项工程,学校要做好教育协调,家庭要系统实施,社区要鼎力支持,政府要监管考核,更重要的是儿童青少年自身要积极参与。唯有建立起多方联动机制,有效协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现状,还儿童青少年一个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绿色环境。

3654500589252

猜你喜欢

睡眠综合治理身心健康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睡眠呼吸暂停胃潴留影响的临床研究
ipillow健康睡枕
组织公平对员工睡眠的影响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睡眠生理的不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