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2021-03-16成光琳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研究教育

成光琳

本期导读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重视和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教育科研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促进教师课题研究高质量发展……本期我们聚焦教师教育科研,约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技术性指导。同时,我们还挖掘济源、清丰、杞县等地教育科研先进经验,以期为各地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借鑒。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一过程即为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而重视和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对教师的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养培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科研对教师知识拓展有深化作用

教育科研能够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在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接触众多教育目标对象,产生同行同业交流,发现教育实施中的堵点难点,积累大量教学实践经验,此时辅之以教育科研,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从而使专业知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促进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教育科研能够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会接触到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前沿思想,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通过科研方法的学习和探索,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模型和测量手段的使用,会显著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

教育科研能够增强教师的技能认知。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教师会借助各种各样的技能手段,如信息化技术、大数据分析、量表制作、调研问卷设计、科学实验等提升科研效度,这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技能认知能力。

(二)教育科研对教师能力提升有强化作用

提升学习力。教育科研活动能够有效促使教师把学习当作内需使然,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和必需,教师需要持续研究、不断学习、教育实践,才能内化为一种习惯,形成自身学识的深度与广度,最终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力。

提高研究力。教育科研需要一系列方法支撑,从最初的观察法到实地调研法,从数据分析法到文献阅读法,从问卷调查法到比较研究法,多种多样的科研方法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自主性,克服盲目性。

促进发展力。面对新发展阶段中教育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出教师破解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正是通过不断地积累、探究和应用,改进教育方法,改变教学思路,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科研对教师素养培育有优化作用

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教育科研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就需要教师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教育科研涉及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形成良性循环,构建知识体系,内化文化素养,提升整体实力。

强化教师心理素养。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教师会体验科研工作常见心理状态,如焦虑、急躁、不安、倦怠等,也会通过不断调适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最终体会到科研的喜悦。其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不断强化着教师的心理素养。

优化教师道德素养。教育科研需要教师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注重学术道德,产生学术敬畏,同时注重政治态度和立场观点,有高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地苦读深修、探索思辨,加强并优化教师的道德素养。

二、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教师对此也有明确认知。但是现实中,教师职业与其专业化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不具有典型性,处在一种“准专业”或“边际专业”状态,没有达到真正的专业水准。这与教师岗前培训时间短、专业自主权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匮乏有一定的关系。

(一)研究型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现状

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以科研为主,学校培养的也多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因此科研气氛浓厚、科研机制完善,教育科研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专业性、创新性和尖端性特征。但是研究型高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区域、校际、学科间科研任务量和配套资金的差异较大,如重科研轻教学、重应用轻育人、重奖项轻普及、重专家轻团队、重快速转化率轻长远效益等。这些情况给青年教师、教学型教师、基础学科教师、公共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应用型和技能型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现状

应用型和技能型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区域或地方经济,为行业或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岗位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应用性、技能性、职业性。在这些学校中,普通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且多兼顾学生管理或日常行政工作,科研团队行政化、固化倾向严重,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教学实践时间短、科研意识和科研经验缺乏。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学校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明显缺乏优势。这些都给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带来不小的困难。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

中小学教育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应试性特征,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置不同。故此,中小学校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优势不明显,教师普遍面临课时多、事务多的问题。中小学校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与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遍存在科研意识不足、不强,工作压力大而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科研条件、科研机制、科研基础和科研氛围不浓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动性不足、研究态度不严谨、方法不得当,制约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开展。

(四)学前阶段教师教育科研现状

学前教育受众的特殊性和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的现实,使得学前阶段教育带有低幼性、生活性和功利性特征。学前阶段教师的从业门槛较低,女性化倾向明显,教师普遍非常年轻,对学历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不高。这些都导致了从事学前阶段教育的人一般不会进行相应的科研。而从事学前教育科研的人大多是高校教师,并不从事具体的学前教育实践,使得这一类型科研出现明显断层和割裂。

此外,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科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果转化难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是为科研而科研,没有将科研当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手段,而是将其视为考核、奖励和晋升的必需项,致使很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地应用于实际。

三、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科研的实质是学习与成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要使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实现路径是关键。

(一)研究过程要树立八种意识

一要树立政治意识。教师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让教育科研扎根中国大地,以服务人民为根本遵循,这样做出的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

二要树立学习意识。首先要学理论。教育科研要有理论依据,它存在于政策文件和学科体系中,要学会把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其次要学方法。教育科研的方法很多,要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最后要学知识。知识无限量,学习须终身。

三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教师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的依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存在的问题收集起来并整理分类,深入思考,并将创新性的思路上升成课题研究项目,再通过课题项目带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四要树立团队意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组建科研团队,团队成员要构成合理、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合作高效,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合力,使研究更加科学、完善、合理、充分,通过协作达成共赢。

五要树立成果意识。教师要把显性成果打造成精品,让隐性成果实现其价值。科研的显性成果表现为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是教师获取各类科研奖项的依据。隐性成果则体现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方案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升等,这是教育科研的初心和使命。

六要树立创造意识。教育科研要求教师首先要创造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选择适合的科研手段,再创造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研究过程的落点在于创造价值,通过科研成果形成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来完善教育理论或指导教育实践。

七要树立服务意识。教育科研首先要能够服务于教育发展,不套“空理论”,不做“伪科研”,要始终聚焦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使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学校教育、地方发展和社会需求。

八要树立奉献意识。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教师要吃得了苦、沉得下心,淡泊名利、克服困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锐意进取、敢于奉献。

(二)研究开展要围绕教育需求

凡事预则立。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之前,要做好各项准备。选择与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同域同向的问题,会在科研过程中节约大量精力和时间,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工作实际与科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除了选题,组建团队、学习申报、开题分工、制订阶段计划、选择成果形式等都是研究开展前需要充分考量的问题。

内容有新意。教育科研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专业领域的研究要体现思政导向。教育科研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性、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包括教育规律和原理、教育教学模式、教法学法创新、教育心理、教育理念、校长素质、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教材改革等。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对某个领域重点关注,长期积累,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提炼思路。

方法可操作。教育科研的方法常见的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历史)研究法、(统计/行为/比较/逻辑/案例)分析法等。在具体研究时,多是各种方法交叉结合。研究方法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注重可操作性,科学合理选择。研究范式分哲学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教师可根据选题和自身擅长的领域进行选择。

成果可转化。教育科研的成果应能够为教育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或决策参考;能够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现实问题;能够为教育机构或第三方机构提供可应用的方式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方式方法创新。

(三)研究导向要回应时代关切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密切结合时代关切,将科研方向与国家、社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导向相结合。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正在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这些时代关切的科研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一要坚持目标导向。教师要明确所要达成的科研目标,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角色化执行、阶段化实施和任务化分解,使最终的研究成果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达成其社会贡献度。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教育科研就是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归纳问题,并主动运用研究来科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三要坚持效能导向。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进步,因此教育科研具有时效性和适用性特征。教师在进行科研时要嗅觉敏锐、思路清晰、争分夺秒、注重效能。

四要坚持应用导向。教育科研来源于现实,也要应用于现实,不管是理论性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要有应用性才有价值。

当前教育科研更是要抓住时代特征,引领时代之先。

(四)研究成果要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科研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研氛圍和科研团队,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融合,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服务支撑,促进区域发展;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才智,为文化传承提供价值引领,从而完成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实现。

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坚持教育科研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其完成从观察能力到预判能力的提升,从经验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的成长,从学习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型,从“匠师”到“人师”的飞跃,从自我实现到行为世范的成就。

新时代面临新征程,新时代教师也有新的历史使命。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需要每一位教师敬畏教育、投身教育、热爱教育,教育科研必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专业研究教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修脚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