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初探

2021-03-10杜方键张永峰张志正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军事要素体系

杜方键, 张永峰, 张志正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初探

杜方键, 张永峰, 张志正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27研究所, 河南 郑州, 450047; 2. 郑州市水下信息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 郑州, 450047)

随着作战维度的不断提升, 传统的集中分布式系统架构及其配属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已无法满足未来网络化体系作战需求, 超系统、超网络、能力化及服务化的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应势而生, 在改变战场作战形态和战力生成模式的同时加快了战略思维和作战方法的创新。文中首先阐释了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概念, 并对体系特征和匹配规则进行了说明, 针对水下一体化联合作战提出构建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 在对体系能力、体系要素、交互方式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架构设想及服务模式, 从体系要素角度探讨了未来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需要重点突破的部分发展方向, 以期为未来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网络信息; 体系; 要素能力重组; 服务化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情报获取、融合处理、指挥控制及协同打击等军事作战行动对准确情报信息和稳健通信网络的需求日益提升。建立一体化网络信息体系[1], 能够通过信息和网络将多域异能异构的战场作战要素进行有机组合, 通过作战要素资源的灵活配置和动态集成, 实现体系作战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较于水面以上空间作战体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 水下空间受物理环境的限制, 信息手段有限、网络水平较低, 要素资源配置不够灵活, 系统能力重组演化较弱。围绕不同军事任务需求建设的异能异构水下系统未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与能力聚合。建设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能够极大推进水下空间各作战要素的灵活配置与资源共享, 进而衍生出能高维聚合、可动态重组的水下联合作战能力, 继而催生出创新性、颠覆性的水下新质作战力量。

美军的“体系”作战思想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空海一体战”[2]、“网络中心战”[3]等早期作战概念依托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 将信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 向水下延伸的“水下网络中心战”[4]有力推动了水下军事信息网络与水下作战网络体系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 慑于我国不断增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美军先后提出“分布式作战”[5]、“马赛克战”[6]等先进作战概念, 意图重塑强化其体系作战能力, 形成不对称优势。“分布式作战”将昂贵的大型装备的功能分解到大量小型平台上, 依托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灵活作战部署”和“多域协同作战”; “马赛克战”将战场作战要素按照功能分解为最小的功能节点, 通过智能信息网络对节点灵活组合形成具有高弹性、强抗毁能力的杀伤网。

基于上述作战概念, 美军针对海战场启动了跨域海上监视和瞄准系统(cross domain maritime surveillance and targeting, CDMaST)项目[7], 将体系作战功能进行分解并分配到舰艇、潜艇、长航时无人水下航行器(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 UUV)/无人水面艇[8]/无人机、反舰导弹、快速远程水下武器系统以及海底预置系统[9]等要素资源上, 形成广域(百万平方公里)、分布式、灵敏探测攻击网络, 彻底改变现有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制海作战模式。

上述先进作战概念在水下战场的延伸, 将加快水下战场各类要素资源的功能化分解, 推动水下智能信息网络对作战要素进行灵活组合与资源共享, 从而形成适用于任何场景、可动态重组的水下体系化作战能力。

文中从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出发, 对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概念、体系特征和匹配规则进行了说明, 在对体系能力、体系要素和交互方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架构设想, 并对服务模式进行了举例说明, 探讨了未来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

1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

网络信息体系是从军事信息系统网络化发展衍生出来的概念, 以网络为中心, 以信息为主导, 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在作战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空间的各类作战系统资源进行要素整合、全网共享和深度交融, 形成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10-11]。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与现有网络信息体系概念不同的地方在于将“要素整合”拓展为“要素能力整合”, 对作战要素进行能力或功能的最小化分解, 分解后的能力按照不同作战目的进行动态柔性重组形成战场服务, 以组合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多样化作战能力支撑, 满足各种军事作战任务的能力需求。在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中, 各类功能异质的战场资源可以跨域融合与协同运用, 高效且可重构的作战网络加速推动信息力向战斗力转换, 感知、决策及交战等作战要素按照任务需求进行动态柔性组合, 实现面向任务的要素能力实时动态智能集成。

在该体系中, 同一作战服务可以由不同作战要素提供, 如对外提供精确打击服务可由巡航导弹提供、也可以由飞机提供; 同一作战要素可被不同作战服务共享调用, 如UUV既可用于侦察告警服务也可用于精确打击服务。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细化了要素能力和功能, 进一步提升了战场作战要素的动态整合深度与资源共享力度。

1.1 体系特征

相较于传统的面向特定作战任务、战场资源配置较为固定的军事信息系统,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超系统、超网络、能力化及服务化等典型特征[11-15]。

1) 超系统是指网络信息体系规模组成巨大, 由众多异质异构的作战系统为完成共同任务目标聚合而成, 高维聚合后的体系能力更优、性能更强, 具备“1+1>2”的战场作战效能提升本领。

2) 超网络是指支撑体系的网络规模巨大、连接复杂、节点多样, 具有多重异构特性, 功能网络相互嵌套, 逻辑层次依序衔接, 作战要素分级指控, 信息数据多维流动, 有线无线协同运用。

3) 能力化是指网络信息体系中对情报、指控、火力及保障等作战要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作战能力描述, 体系可根据实际作战任务需求, 按照一定的信息关系对要素能力进行动态柔性组合。

4) 服务化是指网络信息体系中对作战要素的功能以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 保证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松耦合性、动态演化性和可重用性, 实现作战要素资源的灵活配置和充分共享。

1.2 匹配规则

现代战场环境下军事作战任务繁琐且关系复杂,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需要遵循特定匹配规则完成战场资源科学高效的配置, 实现复杂军事作战任务与多样异能作战平台间的合理匹配[10-11]。对体系中参与匹配过程的作战任务、能力需求、服务、能力及要素做如下定义。

1) 作战任务是指网络信息体系中为完成某项军事使命而实施的系列行动, 一项作战任务需要一项或多项要素能力协同执行。

2) 能力需求是指为支持作战行动顺利实施, 需要由网络信息体系生成并提供的体系作战能力, 包括侦察监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火力打击能力以及综合保障能力等。

3) 服务指网络信息体系对要素能力进行服务化封装, 依靠选取服务进行组合的方式为作战任务执行提供探测、指控、打击、防护及保障等具体实现途径。

4) 能力是指体系要素在作战活动中不可再分割的基本能力, 是体系作战的根本支撑。通常一个要素实体具有一项或多项作战能力, 根据任务需求以作战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

5) 要素指提供一定作战功能并可独立工作的单元实体, 是体系基本作战能力的载体, 具有信息组网能力。可以是作战人员、作战平台等独立作战节点, 也可是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作战系统。

基于上述定义, 给出任务与要素匹配规则示意图, 如图1所示, 具体定义如下。

图1 匹配规则示意图

1) 任务需求匹配, 是指作战任务通过分解提出能力需求, 能力需求保障作战任务顺利执行。如水下对潜攻击任务的执行离不开对潜预警探测、对潜精确打击等能力的支持。

2) 需求服务匹配, 是指根据能力需求选取作战服务, 通过服务组合提供能力支撑。如对潜预警探测能力可能需要水面、水下及海底的联合探潜服务支撑。

3) 服务能力匹配, 是指根据作战服务调用重组要素能力, 要素能力为作战服务提供实现手段。如水下探潜服务可由单一或多个要素的探测感知、分类识别及态势生成等能力重组实现。

4) 要素资源配置, 是指根据调用能力确定作战要素, 具备相同能力同时满足约束条件的要素均可列入作战要素资源配置计划。

在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中, 各作战要素按照统一标准完成能力描述, 根据不同作战需求通过信息交互、能力组合完成服务化封装, 为体系作战提供多样服务支持, 如水下探潜服务可以由水面舰、潜艇、潜标系统或UUV集群等不同要素单独或组合提供, 对外提供水下探潜服务时无需考虑具体是由水面舰还是潜艇提供, 当然实际服务的选择需要考虑部署海域、机动能力等约束条件的限制, 约束条件越少可选择的服务手段越多。服务与要素的松耦合性能够保证作战要素的灵活配置和充分共享, 确保体系结构具备良好的抗破坏性和动态演化性。

2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是以水下信息网络为中心, 以信息为主导, 将水下空间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保障支援等各类军事作战资源要素进行能力分解与重组, 实现要素能力整合、网络共享和深度交融, 最终形成水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该体系以水下作战服务形式对外提供多样化作战能力支撑, 能够满足水下多种作战任务需求。该体系能够灵活配置水下战场作战资源要素, 实时高效获取水下战场态势和传送作战指令, 快速和有效地执行各种水下作战任务, 是增强水下精确打击能力、夺取制海权和形成水下空间威慑的必要条件, 是构成海洋安全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2.1 体系能力

体系能力不是水下各作战要素能力的简单叠加, 而是围绕军事使命和任务需求对各作战要素能力进行动态重组、有机融合形成的联合作战能力。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战资源网络接入。水下作战资源要素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手段接入水下信息网络, 通过网络对接入的各类要素资源统一管控、按需共享。

2) 作战资源能力描述。采用统一和标准的能力评价体系对水下作战资源要素功能/能力进行客观描述, 对要素能力进行最小化分解产生独立于实体软硬件平台的作战能力库。

3) 作战要素能力重组。根据不同的作战目的对要素能力进行调用重组, 形成多样化作战服务, 通过要素能力的服务化封装实现要素资源灵活配置和充分共享。

4) 任务要素动态匹配。根据水下战场作战任务动态变化, 进行作战要素的服务化匹配, 生成满足任务能力需求的作战要素资源配置计划。

5) 资源协同运行控制。依据面向任务的资源配置计划, 通过多种信息关系(指挥控制、同步反馈等)对水下作战资源进行协同控制, 快速获取任务所需的水下信息, 准确执行水下联合作战任务。

6) 多源情报融合处理。对来自异质节点的多源情报信息进行联合处理分析, 实现情报快速一致表征, 根据作战任务的情报需求进行服务化装配, 满足作战决策需求。

7) 作战信息共享分发。藉由体系网络为水下各类作战资源提供水下信息支持与服务保障, 依托信息共享实现水下信息力向战斗力的快速转化。

2.2 体系要素

体系要素指具有信息组网能力, 提供一定作战功能并可独立工作的体系组成要素[16], 如指挥中心、水面舰艇、潜艇、UUV、预置武器、潜标、浮标及水下能源站等, 根据功能特点可大致分为情报、指控、对抗和保障4类节点。

针对水下多样化军事作战需求, 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能够细化对接作战任务, 将分散的水下作战资源要素进行能力聚合和服务封装, 构建面向任务的具备柔性组织架构和动态调度资源能力的一体化作战体系。

以潜艇为例, 其在水下网络信息体系中具有多种要素能力, 如探测感知、数据处理、情报支援、指挥控制、信息对抗及火力对抗等, 在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中可根据实际作战任务需求进行服务化封装, 实现潜艇作战资源的灵活配置和重用共享, 满足不同的作战任务需求。

此外, 从构建新型作战体系角度也可以对能力短板和服务缺口进行逆向分析, 催生出满足未来军事作战需求的新质体系要素或新的技术方向, 如仿生智能平台、新质对抗武器等。

2.3 交互方式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的交互方式反映了体系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按照要素功能侧重点的不同, 交互方式可分为保障与共享、指挥控制、同步与反馈[17]。

1) 保障与共享。水下信息感知节点获取的情报信息通过水下信息网络提供给情报处理节点,生成的标准情报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指挥控制节点, 水下信息感知节点间也可以共享各自获取的情报信息, 水下综合保障节点可对其他节点提供诸如安全防护、同步授时等资源保障支持。

2) 指挥控制。指挥控制节点在战场态势一致理解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指挥, 指控命令通过水下信息网络下达对抗攻击节点, 指挥引导节点对敌持续跟踪或对抗打击。

3) 同步与反馈。综合保障、情报处理、指挥控制、对抗攻击的同类节点间可进行状态同步与反馈,实现综合保障、联合处理、同步指挥、协同打击。

2.4 体系架构设想

按照上述要素组成、匹配规则与交互方式, 提出该体系架构设想, 如图2所示。该体系以水下综合信息网络[4,18]为核心,以信息联通水下空间作战要素, 完成战场作战资源要素的灵活配置与充分共享, 助力信息力向作战力的实质性转变。

水下综合信息网络不仅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能够支撑全网形成最大化作战能力的信息基础设施, 为全网资源优化调度、自主协同、能力聚合提供基础和支撑; 信息主导作战力量的协调, 是体系中作战要素互联互通、有机结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作战能力的桥梁, 对作战要素的协作服务结构和指挥控制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体系设想中, 体系作战要素进行统一细致的能力描述, 根据不同的水下作战需求通过信息交互、能力重组完成服务化封装, 形成能够满足军事作战任务需求的各项服务, 如水下探潜服务、快速扫雷服务、水声对抗服务等。根据实际战场需求对服务进行灵活组合即可支持水下多样化作战, 如水下探潜服务与水下攻击服务组合可完成对潜精确打击任务, 水下探潜服务与水声对抗服务组合可完成对潜压制驱离任务。

图2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架构设想

2.5 体系服务模式

将体系作战要素的能力/功能进行分解, 再以作战服务的形式进行重组, 通过服务组合提供作战能力支撑, 可根据战场动态任务进行作战要素的动态匹配, 具备高弹性、强抗毁的水下体系化作战能力。

体系中, 同一作战服务可由不同作战要素的能力重组形成, 服务与要素间具有良好的松耦合性, 如对外提供水下探潜服务时无需考虑是由水面舰还是潜艇提供, 提供水下攻击服务时无需考虑是由潜艇还是UUV提供, 提供水声对抗服务时无需考虑是由UUV还是潜标提供, 从而保证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作战要素的灵活配置和充分共享, 在水下作战中部分要素的损毁不影响体系作战能力的连续支持与作战任务的顺利执行, 当然实际服务的选择需要遵循使用约束条件的限制。

以远海对潜探测作战任务为例, 需要体系提供对潜预警探测服务, 则无需考虑是由我方潜艇、猎潜艇, 还是反潜无人艇/UUV/潜标/浮标/坐底标提供, 只需考虑探潜速度、搜潜区域、探测范围等约束条件对服务的限制, 对满足约束条件的服务进行组合, 在满足任务需求的同时保证体系作战资源的灵活配置与共享, 如图3所示。

当对潜预警探测服务因为敌方侦察驱离我方潜艇、攻击我反潜无人艇导致任务被迫中断时, 水下网络信息体系可通过其他作战要素, 如UUV集群、侦察潜标、探测坐底标等的能力重组继续提供对潜预警探测服务, 保证水下作战任务的连续执行, 体现出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良好的抗破坏性和动态演化性。

图3 远海探潜作战设想

3 重点发展方向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和网络在水下战场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 实现信息赋能、网络增能和体系聚能, 但相较于水面以上作战空间的体系化进程, 水下空间作战要素在通信、探测、处理及对抗等多个方向上的能力短板使得水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难以快速推进。

为了构建高弹性、强抗毁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 需要大力推进水下低成本、分布式、无人化、智能化及网络化作战要素的快速发展, 实现水下作战任务与作战要素的动态演化匹配。因此, 文中从体系作战要素角度简要探讨了未来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需要重点突破的部分发展方向。

1) 开发无人系统, 实现对潜大范围跟踪和探测。无人系统适用海域广、架构灵活, 美海军将无人系统作为弥补潜艇规模不足、创生新的水下作战能力的首选。

2) 采用潜布系统, 形成新型水下集群作战能力。潜布系统以潜艇为母艇, 布放后前出执行情报监视侦察和打击任务, 美海军将其视为延伸潜艇“手眼”、扩大潜艇控制范围、保护潜艇安全的有效手段。发展的主要潜布系统包括“蓝鳍-21”UUV、大排水量UUV、近海水下持久监视网等。

3) 发展新型补给和导航技术, 提高持续作战能力。为了弥补水下平台续航力的不足和减少对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的依赖, 美国研发了“UUV水下母港”和“深海定位导航系统”2种新型保障装备。前者可对UUV进行无线数据中继和充电, 后者通过在深海中布放声源, 使潜艇、UUV等获得连续高精度导航信息, 无需定期上浮修正累积误差。

4) 研制变革性海底预置装备, 控制关键海区。海底预置装备是一种全新的水下装备, 可以替代潜艇提前部署在关键海区的海底, 长期待机。美海军研发了“上浮式有效载荷”和“海德拉”2种预置装备。前者预置在深海, 由运载器、有效载荷、通信系统等组成, 通过水面舰艇布放, 可在4 km水深待机5年, 需要时远程唤醒, 快速释放无人机、传感器和导弹等载荷, 执行情报监视侦察和打击任务; 后者预置在近海, 可搭载数个小型无人机和UUV, 由水面舰、潜艇、飞机投放, 在水下待机数月, 需要时唤醒, 自主指挥负载执行反潜任务。

5) 开展海洋大数据融合, 引入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整合军民水面-水下-海洋大数据云平台, 推进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引入机器学习、文本深度挖掘等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提升海洋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 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海洋信息组织架构。

6) 开发生物传感器及仿生信息处理技术。经过长期的进化和自然优化选择, 以海豚等为代表的部分生物已形成高效的生物声呐系统和水声通信能力。借鉴海洋生物在水下信息感知、探测与声通信方面的卓越能力, 研究生物传感器及仿生信息处理技术, 提升对水下目标远距离的探测精度与容错性, 是未来水下信息系统需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7) 利用生物感知海洋环境, 进行水下对抗。海洋覆盖面积巨大, 部署有人/无人传感器网络不仅工程巨大且无法满足动态海洋环境信息的各种需求。海洋生物能高度适应周围环境, 具有先天优势, 应充分利用这种生物感知能力进行沿海、海峡等重要水域的探测预警。

4 结束语

文中从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网络信息体系概念出发, 对体系特征、匹配规则进行了简要介绍, 提出了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概念, 对体系能力、体系要素、交互方式进行了解释说明, 提出了体系架构设想, 举例了体系服务模式, 并对体系未来建设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后续将在体系要素能力描述、服务标准设计、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对该体系架构和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引出水下颠覆性作战概念, 催生满足未来水下网络化体系作战需求的新质作战力量。

[1] Flahive A. A System of Systems Approach to Defense Experimentation: CAGE IIIA[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SE). Adelaide: IEEE, 2014: 136-141.

[2] 胡杰民, 郭梅初, 杨斌. “空海一体战”理论透析[J]. 国防科技, 2011(2): 50-53.Hu Jie-min, Guo Mei-chu, Yang Bing. An The Analysis of “Air-Sea Battle”[J]. Defense Technology Review, 2011(2): 50-53.

[3] 钱东, 唐献平. 网络中心战与水下信息战[J]. 鱼雷技术, 2002, 10(3): 1-7.Qian Dong, Tang Xian-ping.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and Undersea Information Warfare[J]. Torpedo Technology, 2002, 10(3): 1-7.

[4] 赵辉, 陆军. 美军水下网络中心战体系与发展[J]. 飞航导弹, 2011(3): 37-42.

[5] 吴勤. 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发展分析[J]. 军事文摘, 2016(7): 44-47.

[6] 雷子欣,李元平. 美国“马赛克战”作战概念解析[J]. 军事文摘, 2019(2): 7-10.

[7] 王璐菲. DARPA寻求系统之系统作战概念改变未来海战[J]. 防务视点, 2017(11): 52.

[8] 杜方键, 张永峰, 张志正, 等. 水中无人作战平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27): 6-10.Du Fang-jian, Zhang Yong-feng, Zhang Zhi-zheng, et 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Marine Un- manned Combat Platform[J].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2019(27): 6-10.

[9] 杨智栋, 李荣融, 蔡卫军, 等. 国外水下预置武器发展及关键技术[J].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18, 26(6): 521- 526.Yang Zhi-dong, Li Rong-rong, Cai Wei-jun, et al. Develop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Preset Undersea Weapon: a Review[J]. Journal of Unmanned Undersea Systems, 2018, 26(6): 521-526.

[10] 易侃, 汪霜玲, 王珩, 等.网络信息体系能力聚合机理研究[J].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6, 2(4): 288-291.Yi Kan, Wang Shuang-ling, Wang Heng, et al. Capability Aggrega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ing Information- Centric System of Systems[J]. 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 2016, 2(4): 288-291.

[11] 朱涛, 梁维泰, 黄松华, 等.面向任务的网络信息体系结构建模方法[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8, 9(4): 17-22.Zhu Tao, Liang Wei-tai, Huang Song-hua, et al. Task- oriented Architectural Modeling Method for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of Systems(NISoS)[J]. Comm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2018, 9(4): 17-22.

[12] Jamshidi M. 体系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M]. 许建峰, 郝政疆, 黄辰, 等, 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13]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Defense Acquisitions: DOD Management Approach and Processes Not Well-suit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formation Grid[EB/OL]. (2006-01-30)[2016-10-06]. http:// arxiv.org/pdf/ 0711.1409.pdf.

[14] 王志平, 王众托. 超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5] 曾平.基于服务的武器装备体系结构建模与分析[D].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 2011.

[16] 董春鹏. 基于水下信息系统的水中兵器作战使用方法研究[J]. 鱼雷技术, 2016, 24(4): 289-293.Dong Chun-peng. Operational Application Methods of Underwater Weapon Based on Underwater Information System[J]. Torpedo Technology, 2016, 24(4): 289-293.

[17] 彭军, 张明智. 联合作战网络信息体系的复杂性分析[J]. 系统仿真学报, 2017, 29(10): 2407-2414.Peng Jun, Zhang Ming-zhi. Complexity Analysis of Joint Operational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17, 29(10): 2407-2414.

[18] 蒋志忠, 熊宗接, 马延平, 等. 水下作战网络综述[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9, 31(2): 5-8.Jiang Zhi-zhong, Xiong Zong-jie, Ma Yan-ping, et al. Su- mmary of Underwater Operation Network[J].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2009, 31(2): 5-8.

Preliminary Study of an Underwater Military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of Systems Based on Factor Capability Reorganization

DU Fang-jian, ZHANG Yong-feng, ZHANG Zhi-zheng

(1.The 27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Zhengzhou 450047, China; 2. Zhengzhou Key Laboratory of Underwater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7, China)

With the continual improvements to operational dimensions, the traditional centralized distributed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its attachment of informationized weapons and equipment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of future network system of systems(So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per-system, super-network, capable-oriented, and service-oriented network information SoS should be created to address this situation. In addition, the innovation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d operational methods should be accelerated, and the operational form and operational force generation mode should be altered.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information SoS based on factor capability reorganization is explained along with SoS characteristics and matching rules. Then, an underwater military network information SoS based on factor capability reorganization for underwater 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analysis of SoS capabilities, SoS factors, and interaction mode,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ervice mode of an underwater military network information SoS and discusses som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s that requir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terms of SoS factor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underwater military network information SoS.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of systems(SoS); factor capability reorganization; service-oriented

TJ6; TB567

A

2096-3920(2021)01-0006-08

10.11993/j.issn.2096-3920.2021.01.002

杜方键, 张永峰, 张志正. 基于要素能力重组的水下军事网络信息体系初探[J].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1, 29(1): 6-13.

2020-03-26;

2020-05-18.

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资助.

杜方键( 1987- ),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无人平台与信息系统总体技术.

(责任编辑: 杨力军)

猜你喜欢

军事要素体系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