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审美在钢琴综合课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1-03-08成都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综合课音乐作品旋律

田 甜 成都大学

21世纪是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数以千万的学琴儿童,到底该培养他们什么能力?这是每一位钢琴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儿童学琴的目的入手,探讨新时期钢琴教师的培养方向、培养内容、培养模式,提出具有审美意义的钢琴综合课教学理念。

据经济学人和人民网人民资讯报道,在中国,有超过4000万琴童在学习钢琴,总人数已经占据了全球学习钢琴人数的80%。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市场,作为钢琴教师这一群体的现状又如何呢?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专业院校、综合院校的钢琴专业毕业生人数只占音乐类毕业总人数的20%不到,但市场对钢琴教师的需求量很大。

目前,我国市场上教授钢琴的教师,特别是儿童钢琴培训中,有很多是非钢琴专业教师在任教,如声乐专业、舞蹈专业、理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原因,或者自己的兴趣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他们选择了钢琴教师这一职业。虽然同为音乐门类,可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在大学里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学习钢琴的年限、内容以及要求也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作为跨专业的他们,在钢琴领域学习的并不够系统,甚至有些同学的技术还处于一个初级水平,对钢琴学习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对钢琴教学法也知之甚少。同时,市场上对教师级别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基本上同一个培训机构在学生同一阶段,收取的课时费差别不大。这也导致了大众对专业钢琴老师与非专业钢琴老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的现状对教师的发展也不具有积极意义。

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大多数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为目的。据观察,家长普遍会在儿童5-12周岁期间学习钢琴,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儿童业余时间最充足、也是培养一些艺术类课程最好的时期。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希望孩子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但就钢琴课程而言,最好的表现仍然是将音乐的审美作为最终的目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让技术为音乐服务。

基于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钢琴教师?他需要具有哪些能力?这是高校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范类人才的高等院校,钢琴课程的开设不仅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还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庞大的学琴儿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呢?家长让孩子学习钢琴,更大意义上是能够提升音乐的审美以及自身的音乐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更符合时代所需要的钢琴教师呢?从学琴者的需求出发,只有提升音乐审美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琴者的音乐素养,同样,提高了音乐素养也会促进学琴者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怎样的能力,要以怎样的思想、观念去教学,教学的关注点又在哪里,要如何培养学生审美体验,感受和意识。所以,钢琴这门课实际上不应只追求技术,钢琴课可以涵盖更多的音乐学科的基础理论,从而提高学琴者对音乐的审美。钢琴综合课教学就是想通过钢琴作品涵盖面广的优势,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也能对音乐理论进行学习与实践,也能自己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我们仍要以具有审美能力的未来钢琴教师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钢琴综合课教学应包含几个基本要素

应将音乐基础理论真正应用于钢琴的学习中

钢琴的学习首先是学习识谱和对音符的音高、节奏、演奏法的认知。不管是否学过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都应该在钢琴作品弹奏初期,学习或运用这些音乐的基本理论。在一首作品弹奏之前,通过视唱的方式,去认识一个新的乐谱,去搞清楚这首新乐谱的音高、节奏、演奏法等等,要将谱面上传递给演奏者的信息,通过视唱的方式将所有的要点清晰地、准确地唱出来,不要让理论知识永远停留在书本和笔头上,要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读谱、唱谱的方式将已学过的知识点融入钢琴学习,这是学习钢琴中非常高效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应该列入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初期,并通过在课上、课下给予的一定关注,让学生快速地将这种学习方法内化成自觉行为,并养成这种弹奏前视唱的良好习惯。

体会、感受旋律的韵律

一首音乐作品通常会以某种形式去表现作曲家心中所想,而旋律的写法就最能体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与风格。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旋律有一个认知,这个认知不仅仅是弹出来或者唱出来,可以是带着学生一起去观察旋律的走向,分析作曲家的写作手法,了解作曲家的作曲意图,感受音乐传达的内涵美。比如,在一首音乐作品的开头,总会有主题旋律的标示,这个主题旋律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力度是弱的还是强的?旋律上有大连线还是有跳音符号?旋律是以级进的还是跳进的方式行进?旋律是向上还是向下的在进行?旋律是单音还是和弦的方式在呈现?这些都是演奏者需要用耳朵听到的,然后通过听到的这些信息,用大脑去分析、去判断,领悟作曲家的音乐表现,从而去体会与感受主题旋律的形象。同时,主旋律的把握,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读懂音乐作品的后续发展,一条旋律在作品中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音乐的发展,主题的展开,作曲家对主题做了一些什么改动?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变化带来了怎样的效果?这些也需要演奏者能够看得见、分析到、去领略和感悟,这样才能对音乐形象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在音乐作品中寻找和声规律变化,体会、感受和声的色彩与性格

和声对于音乐作品的发展,对于加深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最具特色的主调音乐,和声的运用可谓是精妙绝伦,以至于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直至到现代,都有作曲家在不断追求和声色彩的变化。音乐的审美不可能绕过和声只谈旋律,同一条旋律,和声不同,音乐的形象千差万别。在钢琴教学中,仍然要注重和声的教学,这个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在理解了最基础的和声规律之后,才能对新的色彩产生好奇和疑问。特别要注意的是,和声的认知、感受、学习一定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按照和声学理论中各个和声知识点的出现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和声色彩的合理、巧妙运用可以很好地展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钢琴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和声的美。

复调对位技术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课本中

在钢琴作品中一般以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作品和一些中国复调作品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基本上除了钢琴专业的学生会接触到复调作品,其他专业的学生几乎很少接触复调作品。再加上现在市面上的流行音乐很大程度都是以主调风格为主,偶尔穿插复调片段,更何况复调音乐是多声部的音乐,对于耳朵的敏感度要求比较高,复调作品在弹奏的过程中对手指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些都让学生对主调音乐更加熟悉,对复调作品更加的生疏。而复调作品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多声部之间的联系,发现作曲家的精妙设计,感受复调的对位美。如在巴赫的二部创意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找到主题、分析主题,寻找变化的主题,让学生说一说主题中的形象、主题如何变化,然后再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变化显示出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从这些方面去理解作曲家的构思与设计,感受多声音乐的变化、发展之美。同时,复调的感受能力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巴赫的复调作品一路学上去,复调的难度也是逐渐递增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对内心听觉、多声听觉的刺激,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对复调的感悟。

在音乐作品中融入对曲式结构的理解,并感受结构之美

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称为“曲式”[2]。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内在的结构,如何让作品具有整体感、统一性,这就需要对作品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单个的音符或句子上。钢琴的教学不仅是对一个主题句的认知,一个和弦使用的感受,还应当是整个作品的完整性的认知,应当将每一个乐句放在段落里考虑其发展,将每一个段落放在整体中去考虑他的位置,使学习者理解主题发展变化的过程,使音乐作品成为一个整体,感受结构之美。

音乐作品与历史人文

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依附于它的时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都显示着作曲家人生经历的痕迹。不管什么作品,在它的创作初期都有其创作意图,并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者只有去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才能更真实地还原作品的原貌。同时,通过学习一首钢琴曲,在乐谱中寻找那个时代那个作曲家的一些特定的因素,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

技术的学习要系统并服务于作品

钢琴课一定是包含钢琴技术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系统的钢琴学习进程。在开课前,根据课程和学生的情况,制定严谨的钢琴学习计划。技术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并始终坚持技术为音乐服务的理念来进行技术的教学。比如,在教授“落-提”这个技术时,不能单纯地只学技术,只学如何弹奏,要告诉学生,音乐作品中乐句的结束,用“落-提”的方式可以带来乐句的自然呼吸,就像人在歌唱时的换气,会让音乐有乐句感,并让学生去不断实践与体会。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技术为音乐服务的宗旨,并以这种方式去授课。

实施钢琴综合课教学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钢琴教师。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教材的选择、教学资料的准备、语言的组织、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以培养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钢琴教师为核心。

教学内容多样化

钢琴综合课以培养钢琴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要从音乐的本体入手,包括主题的性格、和声的色彩、曲式的结构以及音乐的时代背景等等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上。

双线并行的课堂设计

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的钢琴综合课,不仅应该有钢琴技术方面的系统性,还应该具有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系统性。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感知与审美,如古典主义时期和声的序进原则;也可以是某一个时代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如巴洛克时期的复调作品,感受多声部的对位之美;或者再如学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时,对奏鸣曲式这一非常重要的音乐结构进行专题讲解等等。当然,不管是以什么主题进行,都应当遵循技术能力与审美能力两线并行,循序渐进的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切忌课堂设计太复杂,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和出现跑题的现象。

教学形式避免单一化

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钢琴综合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避免单一化。可以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讲授为主、学生一味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探讨为主、可以提出不同观点的开放式教学。分享、互动、聆听、参与、分组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很好的丰富课堂,产生有别于一对一传统课堂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为期一周的准备,课上采取小组课的形式,由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进行讲解、分享,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探讨课堂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协作或参与,使课堂效果更好呈现。教师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以引导、启发、感受为主,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再是教师单方面输出的状态,而是通过与学生一同探讨、一同感受的方式,引领学生加入课堂。

钢琴综合课教学提出将音乐本体的分析、研究放在具体的钢琴作品学习实践中,通过双线并行的课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钢琴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更能提高钢琴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只有从教师的角度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感受到音乐的美,才能在今后的钢琴教育事业中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

猜你喜欢

综合课音乐作品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对外汉语高级综合课中词汇教学探讨——以实习教师汉语课堂《发现步行之美》为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国际汉语综合课的应用探析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