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

2021-03-08张展展绍兴文理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民族

张展展 绍兴文理学院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经历千年发展,文化精髓凸显无疑,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有效滋养,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场视觉和听觉盛宴。而这些被遗留下来的音乐形态,向人们展示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音乐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有效地融合,加大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力度,可使音乐教学实践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两者的融合不仅为开展音乐教学、传统文化保护等提供参考,还为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学中运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转变传统思想、挖掘音乐素材、更新教学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等方面作出分析,为之后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现阶段,随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优秀音乐资源融入到高职音乐教学中,为丰富教学资源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职音乐教学改革中融入丰富的民族音乐成为开展教学创新的亮点之一。站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本土音乐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实现了深度教学,且发挥出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结合音乐教学工作平台,总结出一些主要策略和相应建议,以实现各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合。

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民族文化相互共融、并存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互共融、并存的特征较为显著。以江西省为例,其少数民族分布较多,例如回族、壮族、瑶族和土家族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这些文化在逐步演进和发展中相互融通,达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音乐文化具有突出的传统特色

少数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历史。尤其是本民族的民歌民谣,它不仅表达出当时人们的情感,还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分析,“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壮族民歌”“侗戏”“苗族高台戏”等,这些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不仅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被各民族所保存和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注重创新润腔

民族声乐在表演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润腔”。表演者为了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会将声乐作品进行细微的处理,使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或音乐特色能充分表达出来,进而让观众充分理解声乐作品中的文化特色和情感。因此,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该作品中较细小的地方进行放大处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高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音乐文化作为中华千年灿烂文化之一,其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历史、文学等,这就可以看出音乐文化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借助传统音乐文化,实现与音乐教学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了解到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历史。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高校的积极创新、主动作为。高校可以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改革创新、大胆突破,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扬提供广阔的平台[1]。另外,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对音乐文化开展有效传承。

有助于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

传统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知识感悟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教师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并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导致学生音乐素养相对较差,不利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例如传统教学过程中仅仅采取专业化训练的方式,并没有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即便有些教师已经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但融合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为了创设多样化音乐教学,高职音乐教师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情境中掌握更多音乐知识,增强对音乐知识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更好的实现两者的融合,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等提供保障。

有助于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地,其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任务。高职院校用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相互融合,增加实践的机会等,让高职学生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站稳脚步,坚定信念,在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后,让学生感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这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高职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融入的现状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虽然具有独特性,融入作用较为显著,但是高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忽视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

现阶段,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音乐的作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市面上的音乐主要以摇滚乐和流行乐为主,这导致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想在高职音乐的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就更加困难。再加上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不足、教材编制、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职音乐教学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延续。当今社会很多学生更崇尚西方音乐,对于本民族的乐器、舞蹈并不感兴趣,参与意识较弱。

校本教材资源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开发当前的教材资源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对民族音乐器材、作曲等有更充分的理解。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音乐教学并没有对校本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深入挖掘,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音乐文化想要融入到高职音乐教学中就显得更加困难。

音乐教学模式陈旧和实践活动参与较少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和学习民族音乐等都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但是从一些高职院校教学的情况来看,其存在很多问题:1.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2.学习方式较为落后,学生参与的意愿不强,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3.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出巨大的作用。4.课外实践活动参与的较少,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5.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民族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需要以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来提升两者融合的质量。由于一些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并且这些教师也没有深入研究民族音乐,导致两者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一些高职音乐教师受年龄和教学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心理产生正确认知,进而无法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学生对民族音乐并不感兴趣,而这直接影响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

高职音乐教学与民族传统音乐的有效融合对策

结合高职音乐教学与民族传统音乐融合的现状,文章针对两者融合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路径: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发扬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现阶段,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理论,而一些实用性的学习内容较少,学生们想要在高职音乐学习中获取更多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就较为困难,导致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将成为“一纸空谈”。

其主要是因为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理念,没有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作用和价值,无法培养高职学生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想要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传统音乐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剖析,使民族音乐文化发挥出作用。在选择传统音乐文化时,应坚持科学选择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扬和有效继承[2]。高职音乐课堂中应该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占比进行优选,为开展和继承传统民族、传统文化创设出良好环境,进而使民族音乐文化更具教育价值。

挖掘民间歌曲资源,创新音乐教学

民歌在民间音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时,通过挖掘民间歌曲资源,实现音乐的教学改革。同时各个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也为进一步开展音乐教学提供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例如,山西民歌《五哥放羊》《绣荷包》《大红公鸡毛腿腿》等,这些民歌中不仅包含北方民歌所特有的五度三音列等旋律音结构,还包含着较为独特的润腔手法等,教师在讲解音乐内容时,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歌差异,帮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风格特质,进而为开展音乐创新教学提供更多路径。以《桃花红杏的花白》这一民歌为案例进行分析,将这一民歌作为经典的音乐教学素材,对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等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该传统民歌主要运用真假声快速切边的发声技巧和特色化的润腔手法,通过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学习这一歌曲,能够让高职学生掌握富有韵味的民族本土民歌,帮助高职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新的认知,掌握更多特色的润腔技巧。通过分析这些重要的案例资源,让学生领略到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并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动机,以便在演唱歌曲时能够演绎出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另外,民歌资源还包含很多原生态的演唱技巧,这也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加强音乐创新教学提供新的方向,音乐教学中通过融合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剖析该民歌中的润腔手法、气息调控手法等,帮助学生真正领略到民族化风情韵味,进而为开展音乐教学提供更多可能。

情感引导,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开展情感上的宣泄,由于不同的时代,音乐内容和音乐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是其宣泄的情感却是相同的。如在学习《父亲》这一首歌曲时学生们备受感染,甚至在联想自己父亲时,会被其中的歌词或者旋律所打动,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互通。

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在与高职音乐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情感进行剖析,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学生们在欣赏《高山流水》这一歌曲时,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讲解与本歌曲相关的故事和人物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在体验时用心进行感悟,发掘出音乐的魅力。教师让学生们分成各个小组,对民族音乐内涵、人物介绍、故事介绍、背景介绍、情感主线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运用激情和动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而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剖析中全面增强自身的技能,显著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又如,学生们在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民歌时,教师通过讲解这一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歌曲的演唱等,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对我国的文化等予以深入了解。学生也能够从一些朴实的歌词中或歌词解析中,让学生深刻感觉到这一歌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气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学习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革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中开展音乐教学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主要以放养式为主,其对于当前的音乐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通过将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进行相互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能够促进高校音乐的转型和创新发展,直观地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模式,向学生展示出音乐视频,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视觉上的冲击后,帮助学生对音乐有初步的感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实现创新。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阿里郎》《打支山歌过横排》这些民族音乐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与这些民族音乐相符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同时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名家范唱,把学生带领到真正的音乐情境之中,充分理解音乐中隐含的情感,帮助学生领略到特色的民族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素养。

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演唱技巧,还能够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开展高职音乐教学的转型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民族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