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韵美在古筝教学中的作用

2021-03-08苏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云裳古筝技法

姚 蓓 苏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在古筝的演奏过程中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一种美妙的音乐意境,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古筝演奏者通过古筝表达音乐,给听者美的享受。弹奏者从文化、流派背景、声、形、意、气韵等方面表达筝韵美,使听者感受到古筝乐曲带来的美感。文章分析了筝韵美概念,从古筝技巧与美育两个维度做全面分析,提出了怎样培养学生对筝韵美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以《云裳诉》为例,表达古筝与秦腔的声腔关系,筝韵美、音韵美的表现及技巧处理。

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据音响效果命名,又称为古筝,古筝的筝韵美具有纯净、飘逸、古朴的特点。古筝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拨弦,表达温婉抒情,亦或曲调表达气势磅礴。目前,很多习筝者侧重于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弹奏过程表达出的筝韵美,音乐表达上固然技术表现力优秀,但曲子干涩乏味。为了加强习筝者对古筝器乐的把控力和创造力,教学中应侧重对筝韵美的表现,提高习筝者美育能力,在演奏技法不断成熟的同时,唤起习筝者对古筝韵味美的追求。文章以《云裳诉》为例,分析创作素材并以秦腔发声,表达出浑厚深沉、慷慨激越、轻快活泼、温婉柔和等声韵美特点。

筝韵美概念

古筝教学除了提高习筝者技法,还能加强对筝韵美的表达。“筝”是指古代流传至今的乐器,其乐器本身及技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韵”是习筝者在表达乐曲意境过程中的理解力,演奏技法不同,表达出的韵味也有所区别。“美”是古筝演奏过程中表达的韵律美,带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古筝演奏者在表达古筝乐曲风格过程中,应通过古筝的技法、音色处理、气势表演为演奏带来独特的筝韵美。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韵”

“韵”的最初含义是和谐的声音,在音乐表达中,发音不同收音相合之意,作为音乐美感和韵律感兼具,“韵”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更多地表示人的超群脱俗之美。韵是指人物性情风貌,含蓄的韵美是言之不尽、生于有余的美,相互融汇、合而向外不炫耀的美,主体觉其内蕴无穷。中国艺术中“韵”在文学、音乐、书法等领域是最高的艺术追求,区别于艺术与非艺术的生命之源和最高审美范畴。古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不同流派乐曲表达明快、哀婉、萧肃等具有不同风格,“韵”在筝韵美表达过程中分为形韵、声韵、意韵、气韵。

什么是筝韵美

古筝始于周,秦朝战国时期发展鼎盛,弹起来“铮铮”作响,故起名为“筝”,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从最初周朝时期的五弦筝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十二弦,盛唐时期十二弦与十三弦并存,自明代到清代,筝从十四弦发展成为十六弦,演奏技法愈加成熟,从传统的揉、滑、按、点、抹、勾发展到现代的双手弹奏、悬腕摇、悬空摇、长短摇等技巧,传统筝演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筝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流派表达风格有所区别。陕西是真秦之声,曲风温婉中带有悲怨,慷慨激昂;山东齐筝属于齐鲁大板,刚柔并蓄;客家筝悠扬深长;潮州筝清新明快;浙江筝流畅、秀丽;福建筝古朴淡雅;蒙古筝开阔奔放,节奏明朗;朝鲜筝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古筝教学中技巧与美育侧重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家长更加重视培养孩子音乐技能,但忽略了审美素质教育。音乐教育融合审美,才能激发习筝者的音乐表现力,创造筝韵美的欲望。

重技巧或重美育的古筝教学课堂对比

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在劳动和呼声中运用了音调和节奏,随着生产力进一步纵深发展,奴隶社会推动了文化发展,音乐和舞蹈随即产生,为民间音乐创建了平台。中国历史宫廷音乐机构是音乐教育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最早的音乐教育形式。古代贵族教育中,离不开“诗、书、礼、乐”四艺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了私塾,著名的《离骚》《诗经》代表了当时音乐的发展。音乐作为我国单独的艺术学科,在西方更加强调对比、严谨、封闭的结构,而我国音乐更加强调结构的开放统一。音乐课堂中一般采用西方五线谱,中国传统的五声谱逐渐被放弃使用,因此,习筝者在乐谱标注的韵味没有得到良好处理。在教学当中,古筝教师如果过于强调技法练习,会导致习筝者在反复冗长的练习中消磨了对古筝乐器演奏的热情,进而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选择技巧过多,但缺乏韵味的曲目教学,学生没有真正习得传统经典曲目的韵味,久而久之,古筝变成了发声乐器,失去了韵律美和筝韵美。

古筝教学中加入筝韵美的作用

以《渔舟唱晚》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后半段的速度与力度,没有表达出慢板内涵,上半段描写的湖光山色将黯然失色,曲目也会显得突兀、生硬、聒噪,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曲目过程中,想象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景色。学生脑海中想象着波光粼粼、湖光山色来演奏,上半段给人感觉置身小舟,后半段感受风浪也不显得突兀。

教师应对《渔舟唱晚》曲目文化渊源作延伸介绍,并引用《归去来兮辞》改编筝曲,描绘渔夫在湖面上收获后,沉浸在无限美好的归家喜悦中的心情。教师应根据不同段落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第一段,在掌握揉、吟技巧的同时,习筝者还应侧重展示湖滨晚景。技巧表现主要是左手的按弦和揉弦,同时配合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和大撮,演奏者应内心平静地表达湖滨晚景之意。

第二段,应以按揉技法奏出明快短促花指和长音“4”,转入下属调性,丰富了原有五声音阶旋律,较第一段表达更加欢快活泼,花音滑到“4”并颤音,表现出渔人荡浆归舟的喜悦之情,音乐起伏对比也是曲目的特点。除了表达渔人生活、心情,更有艺术上的表达。第三段一连串的模进音型,古筝特有的按滑催板奏法,形象地表达了曲目的浪花飞溅、荡浆、摇船声音。

第三段,音乐渐入尾声,把人们引入了安谧宁静的湖滨情境中。学生在掌握曲目演奏技法的同时,还要对曲目内涵进行把控,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年龄表达出的曲目韵律有所不同。融合筝韵美的古筝曲目,在音乐意境表达上令人回味无穷。

如何培养学生理解和创造筝韵美的能力

《云裳诉》概述

“云裳”来源于《清平调词》中词句,采用“秦腔”,乐曲表达清幽哀怨如泣如诉,作曲家将无限情怀赋予筝乐,给人无限遐想。《云裳诉》打破了传统音乐表达模式,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独立、具体,从传统音乐素材中剥离,除了表现出“散、慢、中、快、散”的特征,融合了当代曲目特征,伴奏与主奏交相呼应,形成了新的声部控制关系,提升了作品整体气质。曲目中隐忍的深情,暗示了伤高怀远的悲情浪漫气息。

《云裳诉》与秦腔声腔的关系

秦腔起源于古代山西、甘肃一带,《云裳诉》创作素材始于秦腔。资料记载,秦腔始于秦,盛于唐,播于清。秦腔有宽音大嗓,浑厚深沉,凄切委婉、细腻柔和等特点,苦音腔能代表慷慨激昂和哀怨凄凉情感,欢音腔明快有力、喜悦欢快。《云裳诉》曲目运用秦腔欢快与凄婉曲牌交相呼应,展现出古筝声韵美、意韵美。

《云裳诉》中古筝筝韵美的表现

首先,在《云裳诉》开篇引子中,右手扫摇及左手的刮奏技法应表现出激扬的G徵调式,激越的引子展现出浓郁的陕西乐曲风格,揉弦作韵推动了整个乐器清晰表现出秦腔的跌宕起伏、慷慨激越。调性从清角到变宫,F音调保持在7不做游移,强调了稳定、凄美的情感基调,突出了古筝的意韵美。

其次,深情的慢板。首调略微升“4”、再逐渐微降“7”,旋律绵长细腻,旋律走向和音韵处理上应注意不能超过四度音程关系,给人听觉上一种语言表达的亲切感,使听者融入音乐,达到情感共鸣。古筝的声韵和意韵融合体现了筝韵美。其中延长拍子采用了遥指技法,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能体现出陕西简约高贵的音乐特征。

再次,激情的快板。运用陕西筝曲中广泛传承的大指快速双托双劈过渡到当代快速指序技法,由于速度变化,音乐富有一定戏剧性,在层层递进中推动旋律迈向高潮,从弹奏者旋律中感受到情绪的层层变化,从哀婉到悲愤,领略了古筝的气韵美,演奏气势不断推向高潮。

最后,自由的华彩和尾声。音域上呼应的句子是清角和清羽二度下行,苦音音阶的重要音程,音高距离差异不大,乐曲的推动力具有一定的期待感,提高音乐的厚度,给欣赏者扪心自问的纠结感觉,正是古筝的意韵美。当慢板出现,古筝音乐气场更加内敛,给人喃喃自语的倾诉之感,演奏者伴随忧伤表情,古筝的形韵美得以展现。

《云裳诉》乐曲的音色韵美

秦曲风格中在清角4和清羽7上通过筝弦的作韵处理,具体为大颤或二度下滑,音高游移中给人一种期待的紧张感,听众的情绪被调动,通过拉长作韵、颤音渲染,滑音放慢速度,增加了曲目的张力,颤音和滑音的处理技巧使情绪变得隐忍和含蓄,为后续的快板积聚情感。慢速的声韵使曲目表达的更有特点,突出了古筝乐器的人性化表达,弱化了弹拨乐器的棱角,表达了古筝独特的音色韵美。

教学中《云裳诉》中特殊段落筝韵美的处理

遥指是《云裳诉》作品中的增色技术,给人以呐喊般澎湃、抽丝剥茧般哀婉,推动听者情绪进入角色。习筝者应注重遥指的质量,加强对音串中的每个分解单音的细致处理,或者采用交替重音,让习筝者克服这一技法困难,控制好力度。同时,应通过技法积累找到指感和惯性,促进短摇的爆发力和长摇的耐力及强弱音变化,加强扫摇技法的积累。遥指在《云裳诉》中多次出现,精湛的遥指技法给人哀婉、激越的声音色彩。教学时,应让习筝者感同身受,演奏时才能体验意韵与声韵的运用。《云裳诉》结尾处的慢板给人一种抽泣般声音,钢琴伴奏戛然而止,表达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筝韵美与弹奏技术的要点分析

古筝能表达美妙的音乐意境,听者可以从古筝乐器演奏中感受到意境美,表达出形韵、声韵、意韵、气韵之美。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习筝者的实际条件,适当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习筝者除了技法的表达,更要通过古筝乐器表达内心情感,从而演绎筝韵美。曲目作者给音乐赋予了生命内涵,而习筝者在演奏过程中给曲目融合了不同的情感精力,古筝曲目欣赏者在同一曲目下,感受不同演奏者的艺术情感表达,作为古筝艺术的自然美,创造是对曲目意境的特殊理解,让听众在欣赏的时候有身临其境之感。习筝者在演奏过程中掌握曲目思想精髓,用自己的情感、技艺表达带动欣赏者情绪,也是演奏者筝韵美的体现。

习筝者审美能力和演奏技法是习筝者的基本素质,筝乐作品中包括指法、旋律、调式美,古筝音乐技能和审美关系掌握有助于培养习筝者情感体验,将曲目赋予情感、思想。习筝者领略了作品结构,能娴熟地融入自己情感,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和个性,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古筝审美除了情感体验,还可以借助心理学的“同构连觉”理论表达古筝曲目的内涵。筝乐可以用情绪表达艺术,不断向听众传播筝韵美。

古筝演奏是感受音乐的思想和情感,享受和追求美的过程。演奏者在动与静结合的技法中,给观众强烈的情境代入感。为了追求筝韵美,教师应培养习筝者审美修养和音乐艺术修养,提高习筝者的兴趣和耐力,提高对乐曲的把握和表现力,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和审美情趣,促进古筝弹奏技法永续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云裳古筝技法
乘鸾云裳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第一次弹古筝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第一次弹古筝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