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

2021-03-08刘禹冰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文化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土楼客家人道家

刘禹冰 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客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西、福建、广东、台湾四个省份。客家住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有三种建筑最为出色,有赣南客家的围屋,还有深圳客家排屋,更有闽西客家的土楼,这三种客家建筑无一不显示出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精湛技艺特征和深厚人文内涵[1]。李砚祖先生曾提及:“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2]。客家的非遗文化也不例外,不论其外在的建筑造型,还是其内在的居住秩序,或是其内部的风水设施,都承载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客家土楼的外部构造及其承载的道家文化

客家土楼大多分布在我国地理偏南的省份[3]。这些省份大多数都有气候温热、降雨量大等特点,而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客家土楼别样的建筑风貌。在客家的各色土楼中,圆楼是当地建筑最有特色的一类,其主要的建筑特点就是“外圆内空”,即外部构造呈圆形,内部留有大量的空地。每个圆形土楼都以各自的圆心为出发点,按照其各自不同大小的半径,环环相绕,自成体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客家土楼在建造的选材上主要使用黄土和杉土等来自山坡上的材料,正因为这种因地制宜的传统方式,所以并没有对客家人的耕地面积造成较大的破坏。客家人在建屋之初,他们都要先在自家门前挖出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即半月池。

道,贵柔永动。客家土楼在外部构造极大程度上反映出了道家的主流思想。客家土楼外围的圆形建筑把“道”的形态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出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的形态便是圆形的,旨在贵柔,且不断运行、永不停息,这也是客家居民对其子孙后代的期待和祝愿。客家土楼内部的镂空形式体现的便是“道”的特点。“道冲”“渊兮”,道的特点便是外实而内空,深不可见底,鸟瞰下的客家土楼呈现的是一圈圈的圆形结构,然而若是身处其中,没有客家人领路,外人便是进得来、出不去的,这正是因为客家土楼内部曲折环绕,深不可测。

水,善利万物。而客家土楼内部的风水建筑“半月池”则能反映出道家最崇尚的元素之一“水”。从实用角度看,屋前的大水池能有效解决建筑排水防湿问题,还兼有养殖、洗涤、灌溉、消防的功能。道家讲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认为“水”和“道”是最接近的,可以生养万物,不求名利,这亦是客家人对子孙后代都有“活水”来滋养,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美好期待。

二、客家土楼的内部秩序及其体现的儒家文化

尊卑有序,居住制度。客家土楼主要采取“宗族聚居”“祠宅合一”的居住分布。客家人不论其居住建筑规模大小,宗室祠堂总会设置在其土楼核心的堂屋中。从平面布局上看,客家建筑都是以其建筑圆心向外展开的,即以土楼的正屋和宗祠为中心来向外绵延开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崇尚的等级制度,这在等级森严的客家土楼中形成了很好的体现。客家土楼的居住理念并不是独立门户,而是宗族聚居。从上到下,由长及幼,大多数都能达到四世同堂甚至于五代同堂,所以,在客家土楼中居住理念中,不但拥有“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礼法思想,即“幼儿不可以冒犯长辈,卑位不可以冲撞尊位”,而且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强调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

以中为尊,设计思想。客家土楼在设计理念上还能够体现出“以中为尊”的传统思想。尽管客家土楼外部没有呈现四方形,而是圆形,但是“以中为尊”的思想却被运用于建筑中。客家住宅的外在形式与道家的思想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巧妙的融合。客家土楼以其厅堂或祠堂作为环形建筑的中心。用自家土楼的“小圆”衬托着道法自然的“大圆”,既显示着和谐的美感,又反映为自然的回归,其建筑的围合形式也更体现道家思想“合”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意义[4]。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客家土楼的中心位置都供奉着自己的祖先,保留着其原始的信仰。每一个土楼里,在层层包围的建筑中心,都会设置一个祠堂,供人们信仰、拜祭,这些传统无一不体现着儒家的文化内涵。

崇文重教,学术传统。客家人的在儒家思想的体现上还拥有“崇文重教”的学术传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提倡的教育理念,客家人对此一直传承。如福建省永定县的振成楼,整个土楼的建筑结构是:圆楼居中,配上两边各六间耳房。土楼整体形状如同一顶官帽,而土楼的主人正是要通过建筑的特殊造型来表达对自己、对子孙、对后辈出官入宦的远大的政治追求和为民效劳、造福百姓的深切愿望。而在福建土楼里的祠堂门外树立着的石旗杆更是客家居民崇文重教的一种鲜明体现。自古以来,唯有考取功名的家族才拥有在自己家祠堂的门外插上一根石旗杆作为象征的资格。福建省南靖县的张家庙里的德远堂前就屹立着二十一根石旗杆,客家人民正是通过这种树立旗帜的方式,向外族人民炫示其子孙后代在科第和仕途上的荣耀万丈。除了等级秩序和崇文重教的特点外,客家土楼的楹联匾额还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对子孙后代人品、人格的严格要求。其中福建省永定县的土楼将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振成楼”上的楹联为“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即要求子孙后代德才兼备、遵纪守法。“承启楼”写着“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的楹联,要求后代们勤俭节约、发奋读书。“奎聚楼”的楹联上记载着“天有日方明,人无信不立”,要求居民诚实守信、敬畏天地,这也是客家人经商时所传承的美好品格。

三、客家土楼内部设施体现的风水学文化

客家土楼在建筑过程中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便是看重风水观念。客家人在建筑其居住地址时,大多都要选择依山傍水之处。整体而言,客家土楼前有半月池,后有围龙、化胎、五行石和各种形制的山墙等风水建筑。

水,聚财消灾。而我国古代属于典型的农耕社会,农民的丰收是经济繁荣、子嗣绵延的根本和基础。所以农耕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更为迫切,一方面水能灌溉庄稼、滋养生物,另一方面也能防火消灾。此外,“水”在风水学中还有聚财的作用。根据古人流传,宅前有水,是聚财的标志。只要是宅门前有水,便称为“堂前聚水”、“明堂有水”。中国人传统的说法是“有水即有福”,认为水是财的来源,有水是有福的象征。客家人注重这种通过各种人为的努力去改造社会、化解不祥的风水观念,表现出了对人们安居乐业、家人平安吉祥、子孙昌荣昌盛的深切憧憬,“半月池”作为一套完整的风水体系,极大程度上支持并加深了客家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生存信念。

八卦,和谐统一。客家土楼的建造也受《易经》中八卦理念的影响,其主体分八大部分,每部分又分为八开间,共六十四开间以合六十四卦。土楼中的每个部分和开间都是均分,卦与卦之间设计有用青砖砌成的隔火墙,这也有效的预防了火患。永定县的振成楼,除了大门以外,左右两边还各设边门,这独特的三个门暗示着伏羲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客家人在建造土楼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依山、傍水的地方作为其居住的楼址,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客家人生活、生产、出行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从客家土楼的外部环境来观察,以“左边有流水,右侧有山坡,前方较开阔,后方宜坚实”为最佳,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5]。这样的建筑格式也能体现出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和精巧思维。客家土楼彼此内部参差错落、层次分明,外部构造却和谐统一、壮观无比。

四、结 语

福建客家土楼不仅含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从某种程度上又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不论是其外在的结构,或是其内在的设施,还是其内部的制度,无一不承载着儒家、道家、风水学等传统的文化内涵,也彰显着中国古代与现代的匠人精神和精湛技艺。

正如刘魁立先生所言:“文化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的自身的认知的结晶,它同时还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非物质文化也是一种规范。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它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是在这样的规范中成长,被这种规范所塑造”[6]。某种程度上讲,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是客家土楼最鲜明的文化内核,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客家土楼不但在材料的选取、空间的构造上体现其独特风貌,也通过丰富的内在秩序和严格的人格培养展现出了客家人共有的文化内涵与人文诉求。

猜你喜欢

土楼客家人道家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漫画道家思想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漫画道家思想
走近永定土楼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走进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