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新闻故事讲给电视观众听——媒融时代电视深度报道叙事策略的发展

2021-03-08莫等娴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文化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深度内容

莫等娴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视新闻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电视新闻叙事已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需求。观众爱好的多样化、媒体内容的碎片化等趋势越发凸显,媒体需要应对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对于电视深度报道而言,在篇幅较长、难以实现碎片化播放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寻求多元的呈现方式,才能推动电视新闻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发展。

《新闻调查》是央视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于1996年5月创办。为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提高节目核心竞争力,《新闻调查》在叙事策略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转型,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听体验。在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新闻调查》节目呈现出的叙事手法转变进行观察,探讨媒融时代电视深度报道中叙事策略与技巧的发展。

一、以观众视角展开叙述

当前社会处于一个多文化交融的时期,自主文化意识逐渐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观众的主体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烈[1]。观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更加愿意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和看法,甚至还能够为新闻事件提供亲历经验与资料,“人人都有麦克风”,普罗大众也能成为爆料者、记录者与传播者。考虑到电视深度报道面向广大受众播出,重视观众的信息需求和收视习惯,也是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必要条件。

在选材和呈现方面,《新闻调查》栏目一向高度重视观众的参与感,从近年来其叙事视角的变化能够看出,观众在新闻事件中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如该栏目于今年2月播出的《守护武汉》节目,以外卖骑手老计为市民跑腿作为开篇,运用平实的镜头与叙事语言,讲述了维系城市呼吸的“摆渡人”的故事,颇有“华尔街日报体”的以小见大的风格。在镜头选用方面,节目采用的大部分画面是在一天之内跟拍老计工作实况的镜头,其中穿插着以老计为第一视角的武汉市景象,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同置身于这一主体人物的身边,似乎能够切身体会到最为真实、最有烟火气的武汉市民生活。

2020年11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大高新视听内容供给”“加强超高清视频、沉浸式视频、互动视频、VR/AR/MR视频等高新视听内容供给,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视听体验”。拍摄器材的小型化、智能化趋势也为新的叙事视角提供了可能。随着无人机航拍、GoPro、水下拍摄等技术手段普及,电视深度报道在拍摄与制作时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二、动态化与非线性叙事

为适应观众越来越高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调查》逐渐采取动态化的叙事模式,在保持调查深度的同时,提高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在2020年1月26日,武汉开始实施交通管制的第4天,栏目组即搭乘高铁前往武汉,并开始了长达两个半月的疫情追踪报道。在疫情爆发初期,《新闻调查》深入金银潭医院、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抗疫”前线,推出了《方舱》《重症》《复工》《开诊》等一系列调查报道,将一线消息及时传递给观众,节目呈现出动态化、非线性的叙事特点。

相比于按时间顺序呈现的传统线性叙事结构,《新闻调查》在进行疫情报道时大多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将多个故事人物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全面立体的众生相。同时,由于非线性叙事的素材具有多元化、片段化的特点,素材收集较为灵活,可派出多组人员同时展开调查,这一方式对于提高节目时效性与传播效率也大有裨益。

在采用时效性更高、情节更多元的叙事方式时,《新闻调查》也没有忽略应有的调查深度与内容质量。如在3月28日《开诊》这期节目中,为说明协和医院中医护人员感染率高的原因,节目中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医院立体结构动态画面,使用蓝色色块与红色色块区分非污染区与污染区,并结合医院多方工作人员的解释,生动地向观众解读了医院内病毒蔓延的过程。穿插于正片中的这一段动画即是“互文叙述模式”的体现,运用相关素材对新闻进行补充与说明,使得深度报道不仅更加完整、更加连贯,也更便于观众的理解与思考,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听体验[2]。从动画的专业水平与详细程度可以看出,《新闻调查》栏目组已对医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保持了一贯专业、深度、权威的栏目风格,以高质量的内容生产践行“内容为王”的理念。

相比于能够实现“滚动播报”的时效性极强的新媒体,电视深度报道的优势在于较高的可信度与权威性,在保证内容深度的同时,叙事非线性结构为电视新闻赋予了灵活性与新颖性[3]。运用声画语言与动态追踪,借由片段化、跳跃式的叙事手法,电视深度报道同样能兼顾速度与深度。

三、“跨媒体叙事”

“跨媒体叙事”即“横跨多个媒介平台展开的故事”,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4]。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以“媒介”为核心,讨论媒介赋予何种叙事资源以协助转述。相比起前文所述的“以观众视角展开叙述”,跨媒体叙事更为注重观众的能动性,詹金斯将其作为“参与式文化”的延伸,是内容生产方式的一种革新。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的新闻内容为观众赋予了更大的选择权:不仅能选择多种渠道获取内容,还能自由发表见地或参与投票,甚至影响节目的生产过程。

2012年,《新闻调查》开通新浪微博账号。从内容上看,在2018年之前,其微博内容均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相关信息,如节目预告、节目回顾、节目片段等;2018年开始,《新闻调查》在微博陆续开通了“编导手记”“本周调查”等多个栏目,发布除节目外的原创内容,在叙事设计中与电视相呼应,形成了协作叙事的文本架构。微博文章与视频的篇幅都较为短小,视频一般在8分钟以内,满足了网民碎片化、浏览式的阅读需求。

从形式上看,为借用热点话题进行叙事延展,栏目微博多采用“话题+文案+视频”的组合,在疫情期间还原创了“我的战疫日记”“留学生的回国路”等热门话题,吸引更多网友参与讨论。同时,栏目微博的更新频率也逐渐提高,通过持续性内容发布培养用户黏性,目前已经由原来的随节目播出而更新调整为每日均有更新。

2019年4月,《新闻调查》开通抖音号,将电视节目及相关内容以竖屏方式呈现。由于深度报道的篇幅限制,抖音号上发布的内容多为“ICU病房如何防感染”“企业如何复工复产”等与民生相关的社会热点,加上更为轻松的语言,在深度新闻叙事中消解了与受众的距离感。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认为,竖屏视频极大地解放了观众的身体,为身体赋予了更大的超越、自由与流动性,不再受所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节目组构建的“另一个世界”[5]。

就《新闻调查》的转型实践而言,跨媒体叙事没有降低电视深度报道对真实性、时效性的基本要求,而是大大丰富了电视深度报道的传统业态,并为报纸、广播等其他传统媒体提供了一条值得尝试的叙事新路径。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到: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2020年11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全面加强内容建设与供给”作为主要意见之一,指出广播电视媒体应提高精品内容的持续供给能力。这就要求媒体在实现媒体融合转型的同时,也必须树立精品意识,保证节目品质。

探索新的叙事策略与技巧,把故事讲给更多的观众听,《新闻调查》不仅借创新之力开拓了跨平台发展渠道,还为寻求转型出路的电视媒体行业做出了积极的示范。同时,《新闻调查》仍凭借一贯的高品质、高水准内容,坚守着内容为王的理念,只有在把握发展大势、保持内容优势的前提下,创新的叙事手段与技巧方能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深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主要内容
提升深度报道量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