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文化融合研究

2021-03-07任超浦红铮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2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乡村振兴

任超 浦红铮

摘要:目前而言,尽管乡村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发展,但城乡文化之间的仍呈现出矛盾化、多样化等特点。本研究认为,在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背景下,对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将最终走向共生,而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文化将经历着四种状态,即“矛盾——转型——融合——共生的过程”,最终,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将成为一种有机整体。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文化;文化融合;路径

近代以来,受西方城市化概念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在中国大地的生根。传统中国“城市乡村的差异不大,城乡间的鸿沟并不明显的”城乡关系特征已经崩塌。在此情况下,城乡之间的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而这又使城乡关系的论述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但城乡关系概念的泛化,又使得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异常分散。在城乡经济关系上涉及到城乡间的贸易往来、工农业的产业结构与联系、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及其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等论述;在城乡社会关系上,又涉及到工人、农民,以及处于城乡流动状态下的“农民工”

这一徘徊在城市与乡村间的新阶层;在制度方式上又涉及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以及城市的政策与乡村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背景下,对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将存在着四种状态,乡村文化将经历从“矛盾——转型——融合——共生的过程”。

一、城乡文化间的矛盾冲突

关于城乡文化关系的冲突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克思对城乡关系的关注。城乡关系是“建立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没有直接论述到城乡文化间的矛盾、冲突。但他在论述城市工业对农村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掠夺中。体现出这样一种意识,即农民向工人转变的过程中,他们原本的与乡村相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副业已经被消灭,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农村家庭手工业已经沦为为城市市场服务的生产方式。而他们的文化,生活也已被改变。“受雇在那里做工。亚麻外表上和过去完全一样。但是一个新的社会灵魂已经进入他的身体。他成为手工工厂主的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显然,马克思对于城乡对立的基础是植根于资本主义关系私有制上的基本判断,而城乡文化的冲突也是在此产生的。

但对于中国来说,我国城乡文化之间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近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城市文化影响到中国的城市文化,进而对中国乡村文化发起了冲击。因为“传统的天下大乱,社会风俗改变并不多,精神上仍是相延数千年而不变。但今天乡村的破坏就不同了,风俗习惯发生大变。这一切都因西洋人对中国人的压迫,羡慕他们的文化”西方文化转变成以工业文化为主角的城市文化已经破坏了他们自己的乡村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发生,那么我们一天天地在那里跟着西方城市文化学,这能不与自己原有的文化矛盾发生冲突以至我们的文化日渐崩溃破坏吗?因此,乡村文化更应依靠“中国的老道理为根本精神”。

其一、以城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神冲击中国的乡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下,面对着市场,农村与城市间仍然有着深刻的断裂的一个“文化现象”。体现在文化上,就是社会的传播媒体,成为城市自身的传播媒体。反映着城市的文化表征,而农民看到的东西等,与城里人几乎相同。这造成城市的思想与农村的物质基础无法完全融合,最终导致“城乡文化冲突是文化隔阂与矛盾,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内外交往不兼容。而这一切的诱因就是“文化制度差异”“城乡心理排斥”“城乡发展差距”。

其二、乡村文化的复兴应依靠本土的文化精神。关于乡村文化依靠“中国乡土”精神的复兴。其实也是在城乡文化冲突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方面,政府、市场和传统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走向,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乡村文化正在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的传统文化力量在以工业文化为代表的城市在以现代性的垄断让农村的文化精神日渐虚空化,村民的生活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农村的锐变与危机的发生都是危机的表现。但农村文化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生存逻辑。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环境原因是,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特色文化,物质实体,在城市文化面前显得无力,它已被现代媒体、现代工业制成品所取代,乡村文化已经丧失了发展潜力,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衰微。

二、乡村文化的阶段性转型

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型已经呈现出来。乡土文化的发展的阶段性形态应该是转向城市文化,因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因此乡村文化将成为“共同体”文化形态向“城市社会”文化形态转变,乡村的保守性文化向城市的开放性文化转变,乡村的经验性文化向城市的理性文化转变。

乡村文化“共同体”文化形态向“城市社会”文化形态转变是乡村社会是新的相当于城市的判断。早期古典主义学者滕尼斯认为,“城市是由村庄发展而来的”,“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共同生活的最高、即繁杂的形式。地方的结构是它与村庄所共有的。大城市正好相反,完全丧失了共同体特征。社会共同体就有他的文化性,在大的文化发展中,两个時代相互对立:一个社会的时代紧随着一个共同体的时代而来。后者以社会的意志作为和睦、习俗、、宗教见称,前者则以社会的意志作为惯例、政治、公共舆论见称。简而言之:共同体相当于乡村,社会相当于城市。当社会发展必然吞噬乡村,传统的共同体必然被新型的社会所取代。

不过,“共同体”文化性向“社会”的文化性转变,只不过作为早期社会学家的一种基本乡村文化向城市转向特征的描述。在现代我国城乡文化呈现的状态是,“乡村”向“城市”文化的转向变得更加具体与深入。乡村保守性文化向城市的开放性特点,被社会学家们所认识。从现代化的演进来看,一个社会的世俗演进是以都市为起点,因为都市除了促使工业经济发展之外,都市模式的开放性导致着“知识”与“媒介系统的”增长,同时都市把散落在村落山区人口吸引到城市中心,提供普通参与的起飞条件与机构。乡村则不会产生这些可能性。《从传统到现代》之后的孟德拉斯在1967年出版的《农民的终结》中提出工业社会取代传统社会的转型逻辑。可他并没有直接提及,乡土文化的保守性与城市文化的开放状态。但他在讨论传统农民的过程中一直把乡村的保守与城市的开放作为一种前提预设,他曾不断指出“传统农民的保守性”、“传统村庄中的农民因循守旧得思想已经使农业技术无法改变,农业固守着它的习惯”、“他们考虑的是往昔,而不是未来的可能性”。正因如此,城市的工业性的侵蚀,以及乡村农民的减少,把乡村的农民转变成资产阶层,从而把乡土的生活方式转化成与“大城市居民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

当然,作为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化的过程还有着另一种视角。那便是乡村代表的经验性应该向理性化方面转变。传统的中国是农业为本,而农业追求的是天的状态。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人视野中,习惯于对整体的知觉把握和经验认识,没有培养起来对事物内在结构的理性分析与把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工业文明建立起的技术理性、科学思维、分析精神、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对当前中国乡村文化,将起到很大作用。

总之,归结起来如上的乡村向城市的文化转型,都以工业文化为目标。在此情况下,乡村所要承受的就是“农民的离土不离乡——接受“城市文化”——离土又离乡——承受“城市文化”——不得不接受工业文明与城市文化——获得身份的转化与文化的转向。”

三、城乡文化正在趋向日渐融合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物质基础将更加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将更趋向融合。

其一,满足中国社会的经济需要,应该以城乡文化融合为基础。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就指出,中国的文化正脱离原有的农业文化环境向工业文化转换。这是因为农业文化的观念基础是“知足”精神,工业文化的观念基础是“无厌求得”,这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反映在经济上,就是乡村经济的自给自足,与城市经济的“大工业”生产但这种生产建立在对乡村剥削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农村物质基础完善基础上,农村以纳入城市规划一环上的时候,从经济上解决“黎民不饥不寒的状态”,城乡之间形成应有机循环,在文化上也将走向相互融合。

其二,城乡文化融合为基础,满足中国社会的思想制度需。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及城——乡文化最终实现统一的思想。阐释我国当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所以要实现“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制度,必须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加大经济投入使得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制度性机制。第一,互动交流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强化文化整合意识。第二,加强共通整理传统文化精髓,夯实文化整合基础。第三,差异磨合消除制度性政策障碍,创新体制机制。第四,自觉创新发展文化產业,打造文化整合平台。

四、城乡文化终将走向共生

乡村文化蕴藏着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尽管这种理念是传统的、古典的,但它确真正揭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在现代社会,其实还存在着城乡文化的共生状态,是行为习俗上的共生状态。既“大传统”与“小传统”。事实上“乡村”中的农民已经代表着小传统的存在,而乡村中的乡绅与具有城市气息的精英阶层则代表着大传统的存在。许多大传统是脱胎于小传统的且两种传统又相互融合,共同存在。

对于中国来说,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城乡之间也没有截然的区分,它们仅是一个渐进的统一体。而在这种情况下,城乡之间的文化自然是统一的。在近代社会之前,中国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异并不大,“农村的乡绅更喜欢乡村的生活方式,因为城市有的这里都有”。可在近代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宣传为愚昧落的文化,致使乡村文化处于被城市文化改造的境地。“乡村之德”是城市生命在未来得以从容延续的基础。因此,乡村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守护好安身立命的文化之根。不要被城市文化的狂妄和贪婪所迷惑。而是要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间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弥补城市文化的不足,发扬乡村文化的长处。“城乡文化”最终将走向共生,因为在城乡对称互惠的“文化共生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均有着创造和弘扬文化产品的自由,城市现代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互相尊重并共同存在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一种和谐状态。尤其,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乡村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应该被整合到城市文化之中。总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终将以城市文化为主导,并将经历两种文化从“矛盾——转型——融合——共生”的阶段,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文化集合。

参考文献:

[1]折晓叶、艾云.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6

[2][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4-858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乡村建设大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605-606.609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4-118

[5]肖小霞、德频,冲突与融合: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J].学术论坛,2003,(3)123-127

[6]张小飞、郑小梅,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人民论坛,2012,(9)118-119

[7]李佳,乡土社会变局与乡土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2012,(4)70-95

[8]周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

1任超,北京社科院,市情所,助研;

2浦红铮,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