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共百年来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的演化与发展

2021-03-07周福振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章

[摘 要]一种新思想的产生既可以毁灭一个旧时代,也可以造就一个新时代。中共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仅产生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行动指南,而且创造了新的行动指南,并及时将其写入党章之中,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的行动指南,并据此确立和创新党内各种制度。

[关键词]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3-0001-12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根本大法、根本行为规范和总规矩。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党章是党的总规矩[1],这使党的行动指南以总规矩的形式得以确认。从党章发展史来看,党的行动指南要与时俱进、不断加以完善。每位党员必须坚持党的行动指南并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

一、党的行动指南是党走向成功的指导思想

“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两个词在党章中有一定的演化。八大修正的党章首次提出“行动的指南”一词[2]57,九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提出“指导思想”一词,为十大、十一大修正的党章所延续[2]77,82,87,从十二大修正的党章开始,又讲“行动指南”四个字[2]95。从十六大修正的党章开始,党章则同时规定了“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这两个词[2]163-164,此后,党章一直沿用这两个词。这说明党既强调“行动”的基本依据,又强调思想的“指导”意义,两者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正是靠着这些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一百年的艰苦奋斗,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诸多伟大成就。一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让中国人民开始站起来。二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在改革开放之中取得了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让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三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条件,让中国人民开始强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強起来的伟大飞跃,都是全党在行动指南的指导下建立的区别于西方政党的中共党内法规制度和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来的制度优越性。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已为一些国人所宣扬,但是影响力并不甚大。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先后取得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文明不可阻挡地到来了。这给中国人很大的震撼,于是中国人逐渐走上了马列主义的道路。

第一,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并逐步将布尔什维克的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党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地克服了中国近代立宪党和革命党的软弱涣散性。国民党学习美国,实行权力分立的五权宪法,不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致使其政权较为软弱涣散,只能建立弱势独裁政体,最终在大陆垮台。这一正反对比,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美国式权力分立主义不能挽救近代中国的危亡局面。

第二,马列主义使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数字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党在召开一大时,全国仅仅有50多名党员,但是在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时,全国已达到120多万党员,人数足足翻了2万多倍。这足以说明马列主义指导全党的强大生命力。现在,党员数量已经达到九千多万,更是说明了马列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伟大行动指南。

第三,马列主义使党克服了无数次艰难险阻,走过了苏东剧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久发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在成长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出现过许多变故。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次比较大的灾难,但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党总能遇难呈祥,化险为夷。一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变”给党带来巨大的损失,“左”倾主义者又几乎使党到了灭绝的边缘,只好被迫进行长征。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左”倾大冒进持续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沉重灾难。但是,不管国际国内风云如何多变,现实情况如何复杂,灾难如何深重,我们共产党人都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它使党克服了层层困难,经受了累累考验,将中国人民带入了新时代。

(二)毛泽东思想开辟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党的第一个行动指南。它产生于白色恐怖的困难时期,成长于井冈山、中央苏区长征以及延安时期,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之中,完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党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重大成就。正如十五大修正的党章所说,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2]142。这是党章第一次明确强调这些成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既突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这次党章对这些成就的规定,为此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延续。

第一,毛泽东思想使党从艰难困苦中走了出来,并靠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及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遭受失败后,毛泽东将军队拉上了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时,毛泽东临危受命,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使长征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的重要因素。在西安事变中,许多党员要求处死蒋介石给死难的同志报仇时,毛泽东抛弃革命仇恨,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使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苏论战以及苏共的强大压力下,毛泽东决定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最终打破了苏共的封锁。可以说,为了大义和崇高目标的实现,毛泽东可以抛弃任何的家国仇恨和个人私怨,以至于习近平总书记称毛泽东有着“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3]。

第二,毛泽东思想使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孙中山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当时许多人欣喜若狂地认为,中国开始走上正轨,近代以来的灾难可以结束了,但是未料想到中国人更加受苦受难。后来,国民党也只是完成全国形式的统一,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苦难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党内的不正确思想作斗争时,又同国民党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真正结束了中国人的灾难。

第三,毛泽东思想使党领导人民在全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程。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并不是革命的结束,这只是共产党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毛泽东等党的领袖的带领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是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三)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党的第二个行动指南。它产生于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反思,成长、确立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完善于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绩。

第一,邓小平理论使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曾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后来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特别是实行任期制。不仅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任期,而且黨的最高领导人“总书记”也是有任期的,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终身制、世袭制等专制制度。

第二,邓小平理论使中国打开大门并走了出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策略,却最终使中国与苏联闹僵,后来毛泽东想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不幸逝世。在邓小平时代,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国家都“唯美是从”,而美国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对中国的发展关系重大。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国打开了大门,欢迎西方国家到中国进行投资,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迅速发展。

第三,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党的奋斗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第一步是到1990年基本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基本实现了。

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时中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按邓小平的理解,“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4]161。后来,这个目标又进一步演化,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八大上,我们党明确提出到2020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九大上,党进一步明确了现行标准之下要“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5]。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

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目标提前了15年,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之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而今我们正在朝着邓小平理论开辟的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当然,这个目标也只是党的最终目标中的一个小目标,党还有更大的目标,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是告诉全党同志,我们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中国这头雄狮既然已经醒来了,就不要再睡了,而是要继续前行。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党的建设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党的第三个行动指南。它产生于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后,成长、确立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完善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这一行动指南使党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正是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历览前贤国与家”,一个王朝能从建立到发展再到强盛,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王朝是为人民着想的,是为人民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反之,一个强盛的王朝从盛到衰再到灭亡,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王朝的当政者只顾自己享乐,对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忘了为人民服务了。人民的怨恨汇合成一股股洪流,不断冲刷着王朝统治的帝国大厦,最终将中国历史上那些强大的王朝冲毁。所以,每个党员务必要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深植心中。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时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373这就澄清了长期以来党内关于计划与市场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争论。这是自1978年解放思想以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带来了中国新一轮的发展。

1992年10月,在十四大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不仅勾画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而且还制定了实施规划。2002年11月,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又明确指出,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7]。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我国进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内容改为“决定性作用”[8]。这就阐明了党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依法治国方略得以提出并实施。1989年9月,江泽民对记者们说,我们既不能“以党代政”,也不能“以党代法”,定要遵循法治方针[9]。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实行人治,虽然也曾取得重大成就,但是最终不能持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長期有发达的法律条文却没能确立起法治社会。

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江泽民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并将建设“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10]。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在宪法中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为此后修正的宪法所延续[11]。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事件,也是中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依法治国”的前面加上“全面”二字,第一次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念。后来,它成为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

(五)科学发展观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向

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党的第四个行动指南。它产生于胡锦涛主持中央工作之后,成长、确立于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完善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这个行动指南使党认识到如何发展的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并在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上又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明确提出了“四个必须更加自觉”,即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12]。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9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怎么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社会和谐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4]。2012年,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12]。在2017年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即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

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15]。2012年,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不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而且首次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12]。后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次明确写入十九大修正的党章之中[16]13。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中国梦新征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党的第五个行动指南。它产生于习近平在十八大上当选总书记之后,成长、确立于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完善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

第一,它明确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2年,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12]。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2014年,他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7]。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其他三个全面并列,形成“四个全面”战略。现在,“四个全面”已明确写入了十九大修正的党章中[16]9。这是它第一次被写入党章。

第二,它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此前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的改变。这个主要矛盾第一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并第一次写入十九大修正的党章中[16]7。它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第三,它明确了中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变,说明中国要强大起来,要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理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

总之,党在实践中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创新自己的行动指南,从而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

二、党不断创新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

党的行动指南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们写入党章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王喜满、张强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标志[18],并将其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即1847—1903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写入共产主义政党的党章党纲;1903—1938年,列宁主义虽然诞生,但是马列主义仍然没有写入共产主义政党的党章党纲;1939—1991年,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被普遍写入党章党纲,并不断民族化;1992年至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加多样化[18])。七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2]42。八大修正的党章将毛泽东思想从党的行动指南中删除,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2]57。九大、十大修正的党章又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2]77,82。其后,党的行动指南在党章中的描述只是做加法,不再做减法。十一大修正的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87。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修正的党章则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2]95,116,119。十五大修正的党章将邓小平理论添加为党的行动指南[2]141。十六大修正的党章又加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2]163。十八大修正的党章又加上了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2]211。十九大党章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16]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章中的确立与发展

虽然中共在成立之时就早已把马列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始终不渝,但是从第一部党章到六大修正的党章中都没有“马克思”和“列宁”的术语。这两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七大修正的党章中。

七大修正的党章虽然没有明确把马列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但是明确指出中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反对任何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2]42。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八大修正的党章不仅第一次明确将马列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而且还明确规定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以后修正的党章中又不断加以增删,从而将马列主义最经典的内容留在了党章之中,为我们深刻铭记。

第一,八大修正的黨章规定,只有马列主义才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发展规律,即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路[2]57。九大、十大、十一大修正的党章则将这些内容删除。十二大修正的党章又将马列主义的经典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并为十三大修正的党章所沿袭,后又为十四大以后的党章所完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十二大修正的党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之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创立的,建立在分析资本主义规律的基础之上。毋庸置疑,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从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第二个方面: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必然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为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都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否则就是假的、冒牌的社会主义。第四个方面:社会主义经过发展,必然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党要有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信心和勇气。第五个方面: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42。党章将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按劳分配”,改为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按需分配”,深刻说明了共产主义是比社会主义还要好的社会。这样的好社会,是人人都想达到的。十三大修正的党章延续了这些内容。

十四大、十五大修正的党章不仅强调马列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无法自身克服固有的矛盾,而且还认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2]119,141。这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更高评价,因为它不仅延续了十二、十三大党章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还认为它又揭示其他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十六大修正的党章则更深层次地指出这一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163。这为以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遵循。

二是十二大修正的党章对列宁表现得特别重视。党章将列宁的原话引入,强调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环节“可能首先”取胜[2]95。这实际上就是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首先胜利论。十四大修正的党章将列宁的这些话删除,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列宁的预见性(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国家,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是十二大修正的党章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2]95。十三大修正的党章延续了这些表述。十四大、十五大修正的党章则进一步将这一历史往前推溯,推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进而增添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内容[2]119,141。十六大及其以后修正的党章将这些内容删除,因为这一说法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也已经明确地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正确的理论。

另外,十四大修正的党章在将《共产党宣言》写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完善了马列主义的相关内容。首先,党章第一次规定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119,并为十五大修正的党章所沿袭。但是,十六大修正的党章不再阐述它,而是将这句话改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并为以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遵循[2]163。党章虽然不再阐述这句话,但是保留了十四大、十五大修正党章所规定的与其相关的内容,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的内容[2]12,142,165。这些内容实际就是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其次,十四大修正的党章又规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个长期过程,而且还会出现曲折和反复,但是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不可逆转[2]119。十六大及其以后的党章,只载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句话[2]163,其意思并没变,但是表述更为简练了。

最后,十四大修正的党章强调各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走自己的路,即“社会主义必将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逐步胜利[2]119。十六大修正的党章将其改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2]163,更是加深了对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突出了中国特色。这为其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遵循。

第二,八大修正的党章规定,党坚持的世界观是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2]57。九大、十大修正的党章将其内容删除。十一大修正的党章又沿袭了八大党章的内容。十二大修正的党章则只是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2]95。十四大及其后修正的党章都将这些内容删除。这种表述并不是说党不再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了,而是不再赘述,因为党将马列主义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必然要求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

第三,八大修正的党章不仅规定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斗争具体实践结合原则,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偏向,而且还说明了其理由。一是马列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实际上是反对教条主义。二是马列主义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问题。这要求党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三是马列主义要求人们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中从实际出发,使它的理论不断地得到发展[2]57。这要求党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列主义。

九大、十大修正的党章将上面这些内容都删除了。但是,十一大修正的党章在八大党章规定的“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内容之上又加上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内容[2]87。十四大及其后的党章将这些话语又删除了,但是它的相关内容分散到党章的其他部分中。

(二)毛泽东思想在党章中的确立与发展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确立的,同样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确立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思想第一次出现在七大修正的党章中。

七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2]42,但是并没有明确讲明毛泽东思想的详细内容。八大修正的党章是七大党章之后唯一一次没有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的党章。那时候毛泽东还比较谦虚谨慎,认为自己的思想还不能与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并列,应该多向他们学习。九大修正的党章则第一次概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即它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2]77。可见,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十大修正的党章又将这些内容删除了。

十一大修正的党章在强调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的同时,又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一是党章称毛泽东为“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这是对毛泽东非常高的评价。二是党章认为,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各种斗争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三是党章认为,“毛主席领导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又经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的复杂的斗争,经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2]87-88。后来,十二大修正的党章将其进行了修改,即将“毛主席领导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十六大修正的党章在此语前加上“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2]163,为其后的党章所遵循;将“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又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中的“彻底”二字删除;将“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经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的复杂的斗争,经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改为“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2]96。十九大修正的党章又将“建国以后”改为“新中国成立以后”[16]3,使其表述更为客观、准确。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早已存在,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是新中国。以前的“建国以后”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指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在则是更直接明白地表述了出来以免引起世界的误解。

另外,十一大修正的党章还提出“毛主席的旗帜”一词,并指出它是“我们党团结战斗、争取胜利的伟大旗帜”[2]87-88。

十二大修正的党章淡化了个人崇拜,不再提毛泽东个人的伟大贡献,而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并规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96。这些内容为其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沿袭。

可见,党章对毛泽东思想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强调它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他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思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毛泽东思想都是正确的。二是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实际上是突出毛泽东的功绩,因为毛泽东提升了全党的集体智慧。

(三)邓小平理论在党章中的确立与发展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十四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但是党章中没有提到“邓小平理论”五个字[2]120。十五大修的正党章不仅第一次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而且规定了它的相关内容,并为其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遵循。

第一,党章规定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即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这次全会以后,邓小平逐渐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第二,党章规定了邓小平理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又特别指出,它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也就是说,它既突出了党的集体智慧,又突出了邓小平的功绩。

第三,党章规定了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即“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东西引起邓小平的重视。

第四,党章规定了邓小平理论与其他的行动指南的相互关系,即它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42。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境界,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章中的确立与发展

古语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随着形势的發展而产生。十六大修正的党章不仅第一次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而且明确规定了其相关内容,并为其后历次修正的党章所沿袭。

第一,党章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正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当选总书记的。

第二,党章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又特别指出,它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江泽民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自然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造者。

第三,党章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也就是说,这一行动指南既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深化,又是对建党问题的创新。

第四,党章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其他行动指南的相互关系,即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党章不仅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且指出它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1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党以天下为公的理念进行施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五)科学发展观在党章中的确立与发展

江泽民之后,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但是并没有将其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十八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对十七大党章的规定进行了完善。

第一,两部党章都强调了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的产物。在十六大上,胡锦涛第一次当选为党的总书记。

第二,十七大修正的党章规定,科学发展观是全党的集体智慧。十八大修正的党章不仅强调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强调它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

第三,十七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即“以人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八大修正的党章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它“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内容。

第四,两部党章都规定了科学发展观与其他行动指南的相互关系,即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2]187,212-213。

十九大修正的党章又将十八大党章规定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16]5。党章将科学发展观由“最新成果”改为“重大成果”,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十八大以来党产生了最新的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章中的确立

毛泽东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党的行动指南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十九大修正的党章不仅第一次规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而且它第一次写入党章时就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来看待。通过党章来看,这一行动指南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党章强调了它是十八大之后的产物。在十八大上习近平第一次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得以确立,并且第一次写入这次全会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之中[19]。

第二,党章在载入这一思想时,指出它是我们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我们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这是党章第一次对党的行动指南作了相当的改变,突出了“人民”的地位。当然,党章也强调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

第三,党章第一次规定这一思想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说明它主要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了一个高层次。

第四,党章规定这一思想与其他行动指南的关系,即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6]5-6。

总之,党不仅不断完善党的行动指南,而且及时将其创新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让全党同志共同遵守。我们要时刻把握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规律(牛先锋认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规律有四个,即时代是指导思想创新之母、实践是指导思想创新之源、继承与发展是指导思想创新的理论之基、以人民为中心是指导思想创新的宗旨[20]),在实践中不断落实并发展它。

三、无论何种条件下都要坚持党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行动指南,取得诸多伟绩。反观东欧巨变和苏共垮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无论党的事业在前进道路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悟并不断创新党的行动指南

虽然党的行动指南在党章中的内容非常简短,但是它是行动指南最精炼的概括和总结,需要我们结合各地各单位的现实情况来加以领悟和落实,坚决避免“洞房花烛夜抄党章”那样的形式化和庸俗化。

第一,党的行动指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二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2]96。其后,十五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2]142。十六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2]164。十八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2]213。十九大修正的党章第一次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16]6。这说明党一直在强化集体领导的力量。既然党的行动指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就需要深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正确区分党的指导思想与党的领袖个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毛泽东的思想有很正确的,也有不甚正确的,甚至还有错误的地方,例如毛泽东关于“大跃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思想中就有一些失误,但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共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我们仍然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因。反观苏共,赫鲁晓夫上台后全面否定斯大林,从而将斯大林的功绩和正确思想一概抹杀,致使苏共在指导思想上一直没能实现拨乱反正的任务,成为苏共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外历史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能做出这种区分正是反映了党在政治上的成熟性,即不因个人失误否定党的行动指南。

二是不能借口集体智慧而否定党的领袖人物的重要贡献。反对个人崇拜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使党的领袖凌驾于党之上,可能造成危害。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领袖个人对行动指南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毛泽东,那么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同样,如果没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单地说,正是这些领袖人物提高了全党的集体智慧。

第二,正确理解党的行动指南内在的逻辑关系。到目前为止,党的行动指南一共有六个。它们构成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是党的行动指南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社会不断在发展,党自从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当年任人欺凌的弱国了。既然形势变化了,党的行动指南就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二是党的行动指南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以贯之的。虽然党的行动指南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但是中共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并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三是党的行动指南可以简化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都是开国元勋,是后来的共产党人难以比拟的,所以党的行动指南就要突出他们的重大作用。我们现在的很多制度都是邓小平时代留下来的,深深地带上了邓小平理论的印记。也正是如此,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是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分别为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开辟了通道。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开始站了起来,即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先富带动后富的道路,使我们开始富了起来。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我们强起来的道路。

第三,通过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党的行动指南。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一种新的思想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

一是没有一种新的思想,旧的思想必定阻碍着人们的进步。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一直就有国家必须有一个皇帝的思想,所以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明君和昏君之间选择,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可以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照样生活得很好。即使有个别人想取消帝制,也没有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反而被人视为异类,甚至是极端分子。但是,我们打开眼界后,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皇帝而国家依然很强大时,我们也就把皇帝推翻了。同样,在党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时,计划经济差点窒息了我们的发展。

二是一种新的思想是在与旧的思想不断斗争中取得进步的。例如,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可惜不被党内掌权的人物所接受,他们仍然认为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正确的。所以,毛泽东不断遭受批评,还多次被撤职,结果使“左”倾主义在党内迅速蔓延起来,差点使党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力量遭到毁灭。后来,毛泽东思想逐渐被全党同志所接受,从而很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是在行动指南的统一指导下,党内要容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只有一种观点时,虽然能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但它是危险的。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只有让不同的声音在执政党的框架内进行不断地交锋,才能真正地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推动新的行动指南的产生与发展。

(二)将党的行动指南与各地实际工作相结合

党的行动指南归根结底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作用是应用于实践,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最新的行动指南在不同时期只有一个,但是中国各地的情况却千差万别,相差悬殊,这就要求我们要将黨的行动指南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第一,坚持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异曲同工。党内一大批理论家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解决了“知”的问题,即党的行动指南的建构问题,但是他们不能帮我们解决我们对行动指南的领悟问题,更不用说具体的实践问题了。这主要靠当地党员领导干部的领悟与实践,否则理论还是那个理论,实践却不是那个实践了。

一是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行动指南,使自己的思想跟行动指南保持高度一致。党的行动指南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许多党员迫于学识、地位等条件的局限性,一时不能真正理解它,这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党的行动指南,就否定它的重要价值。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认真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思想,真正将其学懂弄通做实。

二是要做好实际工作,离不开党的行动指南的指导。许多地方出了问题,固然有环境等客观的因素,但是与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将行动指南与当地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只有自己先把行动指南搞懂搞透,才能让别人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加以落实,否则必然是一塌糊涂,正如孟子所说,“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21],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1],必然是做不到的。

第二,反对教条主义。党的行动指南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是指导我们实践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一是教条虽然是需要的,但教条主义是要坚决反对的。教条主义最初又称“本本主义”。本本需要我们学习,因为它是人们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反省反思的结果。但是,这些本本需要我们认真领悟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将其中的只言片语作为神圣的指挥棒。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就容易走向本本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本本主义进行过深刻批判,并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2]。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然,我们也不能借口反对本本主义,而否定书本知识的重大作用。

二是单纯的教条主义会“害死人”。在革命战争时期,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自以为对革命了解甚深,实际上是深受苏共的城市革命论(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城市革命)的影响,不能真正理解中国和俄国的不同情况,导致中国革命接连遭到重大挫折。正是毛泽东等人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深化了对马列主义的认识,从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第三,反对经验主义。经验是对实际工作的总结,虽然它在某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有些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反对经验主义。那种妄图把成功的经验普遍化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

一是做工作时需要我们总结经验,但不能将其随意标准化、万能化。总结经验是一种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它既可以将成功的东西记录在案,供他人学习和参考,又可以将经验进行理论的升华,从而加深对党的行动指南的理解和领悟,但是如果一味依靠经验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是在工作中照搬经验的经验主义也会“害死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在这里干得很好,但是换了一个地方,当他照搬从前的经验时,就可能不会取得成功。虽然领导还是这个领导,但是两地的风土人情可能很不一样,只有在差不多的情况下,才可以照搬他的经验。一个地方的党员领导干部看到另一地方的工作很好,想到那里学习先进经验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加深思,就认为别人能做成功,我也能做成功,从而照搬经验过来,恐怕也会失败。这也是许多落后地区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而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是可以的,但是不加辨析的经验主义是要不得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借口反对经验主义,而抹杀经验的重要性。

总之,我们党不断创新党的行动指南,并适时地将其写入党章,使党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成功贵在坚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坚持党的行动指南,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11-20(1).

[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一大—十八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2-10-12(1).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1).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9]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7-09-22(1).

[1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1).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1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16]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18]王喜满,张强.从共产主义政党党章党纲看其指导思想的演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113-117.

[19]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5).

[20]牛先锋.从党章看党的指导思想创新规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23-29.

[21]东篱子.孟子[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育 东)

(校  对:江 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共党内法规制度演变研究”(18FDJ008)。

[收稿日期]2021-02-25

[作者简介]周福振,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01203。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章
爷爷是个“党章迷”
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修改党章确立“行动指南”?
党章的历次重大修改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理论热词·尊崇党章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