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的三维向度

2021-03-07欧庭宇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古老沃土,铸就于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标识。理解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堅持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向度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向度来看,伟大民族精神包含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从历史向度来看,伟大民族精神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于党的优良传统;从现实向度来看,伟大民族精神在不忘本来的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自信的精神根基,在把握当今的伟大成就中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在面向未来的砥砺奋进中丰富精神标识的内涵意蕴,在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中增添民族精神家园的营养供给。

[关键词]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理论向度;历史向度;现实向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3-0089-08

伟大的人民背后蕴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开创伟大的时代离不开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呼唤,在书写中华民族复兴、创造更加深厚的中华文明的新征程中,必将迎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42。在抚今追昔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创造的、奋斗的、团结的和梦想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四个伟大精神”是对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深邃思索,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它表达了对五千年民族文明的崇高敬意,诠释了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及实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国人民需要共同创造未来、共进奋斗事业,团结统一,携手追求梦想,凝聚中华民族的奋进力量。鉴于此,“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命题便被赋予了时代意义。现阶段,学术界已有一部分可供参考的学术成果,但是伴随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变化,进一步探究伟大民族精神“从哪里来”“是什么”“向何处去”的重要课题亟待出现。

一、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论之维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华夏儿女在中华大地的生活的反映,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精神要素的集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纽带,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命脉所系”[2]8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精神动力,尤其是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走向民族崛起与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伟大民族精神”这个重要概念,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作出的凝练概括,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论断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我们党中央关于民族精神集体智慧结晶的赓续与创新。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独特的民族理论体系,激发着人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创造历史伟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永动机”

创新是一个民族走在前列的不竭动力,而创造精神是民族智慧创造的“永动机”。伟大创造精神是创造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身上所拥有的最鲜明的天赋,经历了由“生生之谓易”到“创新永无止境”的伟大转折、由“鼎,取新也”到“惟创新者强”的巨大蜕变。它使中华文明以一个国家形式存在且从未中断、绵延不绝、朝气蓬勃,它帮助自鸦片战争以来久经磨难的华夏儿女凤凰涅槃,迎来伟大复兴的黎明。

从历史文明成果来看,中华民族创造了“百家”思想、文化艺术、科技成果等。在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上,“诸子百家”这些名扬四海的思想巨匠们提出了和衷共济、讲信修睦的美好社会愿景,贡献了礼乐共治、以法治政的治理策略,总结了天人合一、诚信正义的思维方法,既有力推动了数千年来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又深刻影响了未来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共同繁荣。在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上,中华民族的艺术名家们创造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佳作, “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3]4,这既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又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过程带来了华彩篇章。在不胜枚举的科技成果上,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多个领域的伟大科技成果,建造了万里长城、大运河、故宫等令人惊叹的人类工程,这既使中华民族长期拥有繁荣发展、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又为世界的科技进步、共同发展贡献了惊世之作。

从壮丽现实成果来看,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为了干事创业而发挥伟大创造精神,使我国取得了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性成就,这是无与伦比的景象。经过新中国70年的奋斗、40年改革,截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322,这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正道沧桑中首次取得的创造奇迹。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5]3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创新发展,不仅是“富起来”阶段到“强起来”阶段的飞跃,而且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向“中国创造改变世界”的升级。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6]90,这条独有的“中国道路”不是随意照搬中华文化的“母版”,不是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的“再版”,也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翻版”,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创新力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丰富的“中国理论”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思想,不是“中体西用”的改革思想,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的指导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继承性、时代性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伟大的“中国制度”不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充当资本主义医生”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制度优势、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与深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制度;这一“中国文化”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照搬复制,不是对世界文明成果的照单全收,而是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与创新革命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形成的中国文化。正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创造、善于创造的伟大群体,所以用“四个自信”描绘中国在新时代的“风景这边独好”,也让世界见证了高铁跑出的“中国速度”、为全球价值链贡献的“中国方案”、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中国力量”。

(二)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的“大堤坝”

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东方文明,既不是“幸运女神”的眷顾,也不是运气使然的奇迹,而是源于中華民族一直坚持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奋斗,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为中华民族长期站在世界之巅、走在时代前列筑起了坚固的“大堤坝”。纵览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伟大奋斗精神不是一夜速成,而是历经建设大好河山、开垦肥沃良田、治理美丽江海的奋斗而形成。从中华文明之源来看,伟大奋斗精神历经先秦诸子百家繁荣的学术争鸣、两汉蓬勃发展的经学、三国魏晋广为流传的玄学、隋唐兴盛的佛学等不同时期,留下了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形成了一往无前、同心奋斗的优秀品质;从民族复兴之力来看,奋斗精神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寻求独立、谋求繁荣、追求幸福的奋发自强,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7]23。无论逆境还是战乱,中华民族并未因此衰微,反而愈加强盛,这是因为伟大奋斗精神为中华文明塑造了民族气质、带来了自强力量,使中华民族具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进一步说,伟大奋斗精神由每个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向前的英勇事迹共同组成,为永久性滋养后人、走向复兴提供了价值谱系。这一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战斗的奋斗品格,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奋斗状态,无论是革命年代的“乌蒙磅礴走泥丸”,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涉深水区、啃硬骨头,都有力地彰显了克勤克俭、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不等不靠的奋斗气质;这一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奋斗气质,从几千年前的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到今天全面深刻的社会性变革,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强大革新力量书写了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鸿篇巨制,集中体现了为创造而生、为革新而进的奋斗底色。可以说,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成果无不是仁人志士、伟大先烈负重前行而留下的珍贵遗产,蕴含着无数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甚至作出巨大牺牲而换来的重要财富。

(三)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铸就事业的“大梁柱”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赞颂了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团结互助、勠力同心,伟大团结精神是支撑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大梁柱”,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身上所具有的伟大团结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塑造而成,不仅吸收与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伟大实践进行了赓续与发展,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人民团结统一,注重党内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使党与一切有利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爱国力量实现了大团结。从毛泽东同志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团结策略到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团结视野,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团结评价,无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团结统一、善于团结合作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代的今天,每位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两个坚决维护”、增强“四个意识”,自觉使党内更加团结统一、奋发有为,进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强、持久的领导力量。

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国力衰微的危难时刻,在浴血抗争中携手谱写的共赴国难、力挽狂澜的壮丽诗篇。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惧生死考验,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团结向心力,战胜万千困难挑战,向全世界展现了令人称赞的伟大团结精神。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根本,倡导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价值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面对各种灾害的巨大挑战,中国人民展现出不屈、不惧的团结勇气,以“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团结互助精神战胜了地震、洪水、疾病等巨大挑战。

伟大团结精神是所有华夏儿女和世界正义友好力量的团结之源。从中华民族内部来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群体,我国创造性地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团结铺上了一条康庄大道。长期以来,无论大陆人民,还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始终荣辱与共,谱写着以大团结为主题的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重要篇章。从世界人民正义友好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古爱好和平、开放包容的民族,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处世原则,积极主动地擘画与世界人民尤其是亚非拉人民之间“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恢宏新卷,共同创造了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美好幸福。

(四)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力拼搏的“指路牌”

伟大梦想精神为一个民族的前进与奋斗提供了目标指向,也为中国人民奋力拼搏提供了“指路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整个国家与人民的未来发展的强烈期待。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民族,既以勇敢、宽广的胸怀拥抱梦想,又坚持不懈、砥砺前行地追求梦想。盘古开天的担当作为、神农尝草的勇敢尝试、愚公移山的坚持不懈等古代神话,彰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梦想,甚至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舍生取义精神。伴随历史前行,中国人民开始致力于美好的“大同”社会的构想。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愿景,到“以相爱生也,以仁者誉之”的爱民情怀,再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和谐相处,这是中国人民以巨大期许、伟大情怀进行讴歌与赞誉的美好梦想,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没有地理限制的世界概念,涵养出以天下繁荣、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正如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讲:“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8]3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华民族就是如此走过来、拼出来,任山高海深、日月变换,始终坚定“只要肯攀登,山高人为峰”的理想信念,将伟大梦想融合于民族血脉、烙印于中华基因。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脱离科学基础的“空中花园”,而是对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条件的折射,尤其是在民族危亡、外来侵略的重要时刻表现出坚决的抗争精神。自秦汉伊始,中华民族“独领风骚”千年,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令人赞叹的“中国文明”,憧憬着无数雄壮浑厚、璀璨绮丽的伟大梦想。然而,欧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破古代文明的封建荣光,也使这些伟大梦想破碎于民族危亡的硝烟战争中。面对国破山裂、羸弱屈辱的巨大挑战,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审视自身的梦想,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9]2。这一伟大梦想,让曾经备受他族欺凌、尚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重新走上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它推动中国在建党100周年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梦想具有亘古不变的伟大追求,就是在使每个中国人民都能共享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的同时,也使世界各国人民共建共享共治一个政治和平、经济繁荣、文化包容、社会安全、生态美丽的新世界,梦想之光普照世界各国的大地;这一伟大梦想体现出强大斗志,既有永不懈怠、坚毅前行的进取精神,又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尤其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新斗争新挑战,中华儿女不畏惧任何压力、阻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为了伟大梦想而“趟深水区、踏地雷阵”。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精神是创造的、奋斗的、团结的和梦想的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整体,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是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走在历史潮流前端、时代前列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是繁荣基础,是中华民族从弱小走向强大、由被动挨打到长期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是强大内力,使中华民族战胜不可战胜的挑战、取得不可思议的成果;中华民族的“梦想精神”是前行导航,使中华民族创造了从未间断的东方文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伟大民族精神是对党之前提出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既使语言形式更加简练、扼要,由“十六字”变为“四词八字”,又使内容更具指导性、时代性。换句话说,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永动机”,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的“大堤坝”,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铸就事业的“大梁柱”,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力拼搏的“指路牌”。

二、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之维

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岁月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份遗产是一种积极的、向前的价值积淀。作为华夏儿女精神标识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是经受历史“大浪淘沙”的考验而成,也是顺应时代的“抟摇直上”的主动而为。回溯其历史脉络,追溯其价值源头,将使人们更为全面、系统地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厚重底蕴,为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建构与优化提供历史视野。

(一)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身的传统文化,为其民族的生生不息、延续发展提供了精神血脉与思想根基。结合时代发展的坐标方位不难发现,传统文化有优劣之分,中华文化也不例外。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0]242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与创新的精华部分。其浓缩的智慧结晶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进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优秀价值观念,并且与历史发展方向、民族利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相契合。如前所述,正是这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熠熠生辉,唐宋元明清的思想光芒四射,成功帮助中华民族在思想上收获了大智慧、在科学上取得了大成就、在艺术上得到了大赞叹。无论是公民的修身、齐家、君主的治国还是平定天下,既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于中華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民族辉煌时期的积极向上,还有民族危难之际的奋不顾身。不管是在自然环境中新拓道路、兴修设施,还是在社会环境中农民起义、反抗侵略,中华民族都在与天作战、与地作战、与人作战的艰辛历程中传承与创新了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的时间刻度上作的重点标记,记录了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续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使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更重的篇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浴火重生,比如,伟大创造精神发扬于“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尝试,伟大奋斗精神赓续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向上,伟大团结精神传承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忧患,伟大梦想精神创新于“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成为传承与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又日益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共同体利益、催生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撑。

(二)涵育于党的优良传统

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不是断裂式的思想遗产,而是指引人民生生不息、永远前进的思想精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刚毅战士”、厚德载物的“高雅圣贤”、民惟邦本的“爱民志士”、和而不同的“大气君子”等人物形象,历经千百年的洗濯磨淬,摇身变换为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东方巨人”。这里的“伟大”在中国政治话语评价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分量,意味着最珍贵的、最悠久的、最有生命力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的可贵尤其体现在近代浴血抗争的苦难历史中,直至十月革命送来马列主义的“思想黎明”,并在“思想黎明”的照亮下,找到几万万中国人民的“民族黎明”。真理的力量转变为爱国奋争、追求独立等民族反抗的力量,不仅未改伟大民族精神真金不惧火炼的“含金量”,反而使为了爱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精神增添了自我革新的“含新量”。

伟大民族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诞生、成长、成熟、再发展,以及在为民族复兴奋斗中继续生长。五四运动之后,马列主义得到了中国无数爱国仁人志士的广泛吸收与传播,伟大民族精神更新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人们常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应运而生,这里的“运”并非什么好运,而是民族危亡、国运衰微。即便是惨败,我们党始终依靠信仰的力量而前进。这种信仰是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胜信念,它使中华民族坚定起来、站立起来。尤其是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彰显了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的豪言壮语:“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1]569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伟大民族精神也随之演变为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精神形态。改革开放是五四运动以来的三大历史性里程碑之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党带领人民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将其转变为人物谱系的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时间谱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新时代党的强军精神,空间谱系的浦东精神、张家港精神,使伟大民族精神放射着民族光芒,闪耀着时代光辉。新世纪带来新气象,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春天的故事”的嘹亮歌唱到“走进新时代”的意气风发,再到“全面建设小康之歌”的深情演奏,民族精神再次更新版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2]1651。中华民族精神从五千年文明中提炼萃取而成,既有中华民族原生的典型气质,又有在时代发展与实践锤炼中的创造创新。伟大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古老中华文明批判性选择与汲取的精神财富,在血与火、苦与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新版本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13]368。

三、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现实之维

除了从理论与历史这两个向度出发理解伟大民族精神之外,还需要从现实向度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14]10为此,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予以现实观照和准确定位,即在新征程上,回答好伟大民族精神“向何处去”“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等问题。

(一)在不忘本来的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自信的精神根基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5]1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与力量,为的是塑造新型大国形象,引领中国风范,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地推进文明进程。伟大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给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一文化营养为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提供精神素材,为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思想根基,也为应对国家意识形态冲突,尤其是主流价值观较量提供更加充足、实在的文化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优良传统、文化积淀、灿烂文明,为中华民族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中提供了自信,特别是在充满未知的发展态势中形成了情感认同、价值归属、信念支撑。同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共同利益、共同价值、民族情怀的形象表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民族气节。为此,需要充分挖掘与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智慧、信念等文化元素,使中华民族拥有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为塑造中国心、铸就民族魂、助推复兴梦提供文化基石。

(二)在把握当今的伟大成就中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16]39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不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真正底色,而且是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信仰。为了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需要将其放在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下开展,必须讲清楚历史维度、人民维度、国际维度的发展变化,即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阶段的飞跃,尤其讲清楚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越强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世界各国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为全球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提供“中国方案”。“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7]121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民族精神,不能离开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个平台。只有对中国国情、中国民情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开展好伟大创造、奋斗、团结与梦想精神的教育,进而达成对“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发展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后不能相互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的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想观点的共识,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铸就创造创新、奋斗不息、团结统一与追求梦想的共同理想信念。

(三)在面向未来的砥砺奋进中丰富精神标识的内涵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进入了“强起来”的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华民族继续在国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国际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将伟大民族精神与伟大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中铸就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8]14,换句话说,这就是新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面对具备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工程等重要使命,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再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与二十大作为“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交汇期,既要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砥砺奋进。如前所述,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既有历史深远的文化根基,又有时代的实践特色,蕴藏着中华民族不断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发展的科学总结。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进而向深水区前行,在破冰涉险中攻坚,在“改革的深水区”中建造一座座通往“强起来”阶段的新桥梁。

二要坚持顺应浪潮、与时同行的精神。我们党利用快速发展的经济,跟上世界潮流与国际步伐,始终正视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将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投放在新时代,不断对时代与实践中的重大课题作出积极回应。

三要坚持兼容并包、合作共赢的精神。随着中国走进世界发展的舞台中央,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共建共享共治的“中国方案”,形成了政治安全、经济繁荣、文化包容、社会安全、生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四要坚持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不是敲锣打鼓获得的,而是凭借全党全国人民的勤劳勇敢、集思广益、奋斗不息得来的,这意味着在民族复兴的接力赛中,需要进一步发挥这种不懈奋斗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跑出好成绩。

新时代到来,意味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将面临新课题新挑战,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新时代版本,将扬帆起航再向前,在应对风险中续写新内容,在开拓创新中创新发展。

(四)在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中增添民族精神家园的营养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9]5弘扬和培育华夏儿女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要在不忘本来中守住根基、把握今来中筑牢信念、面向未来中凝聚力量,还要在吸收外来中交流互鉴。中华民族拥有古老的东方文明、珍贵的革命文化、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没有随着“中国崛起”而筑牢,反倒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遭到“资本主义终结论”等妄言狂语的扰乱,这无不说明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文明不仅根植于中华民族生活的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而且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完善、壮大。翻开人类文明发展史,只有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智慧、优秀传统,才能使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加“生态稳定”和“物产丰富”。在今天,国家与国家的交流对话、民族与民族的文化沟通、文明与文明的借鉴汲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构了一个更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外在环境,进而使中华民族自身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精神家园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必须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去伪存真、博采众长,使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在中华民族家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变成枝繁叶茂的“百花园”。

总之,中华民族拥有的伟大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完善于批判性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创新、奋斗、团结、敢于逐梦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自信的底气。无论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论内涵、历史渊源还是现实路径,都指向伟大民族精神值得弘扬、值得培育这一结论。这是中华民族高歌前行、砥砺奋进、民族复兴必有的精神家园,永远不可丢弃、放弃!

参考文献:

[1]曹普.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中央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徐求真,郑志发.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邓纯东.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房广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習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9]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灵 山)

(校  对:颜 婷)

[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地方治理中的乡规民约与法制融合研究”(SCXF201601)。

[收稿日期]2021-02-20

[作者简介]欧庭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550001。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