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获得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03-06黄翠翠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黄翠翠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以来,“获得感”这个名词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教育界亦是如此,关于课程学习的获得感问题便成为各个教育部门提升教育实效性所不能回避的话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类关键课程,解读和分析学生的课程获得感,进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能够充分彰显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精心引导和栽培极其重要且势在必行。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价值意蕴

教育对象的获得感是影响教育认同和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发挥作用,实现自身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关注并提升学生内心的获得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进而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1.1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有效供给能创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产生也能倒逼供给,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5门公共必修课。这类课程在传统的供给过程中,往往比较强调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较少关注对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心理、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现实性需求,较少关注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因此往往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而亲和力、针对性不足。因此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为出发点,提高课程供给质量,推动课程供给侧改革,将不断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配置与高职学生新需求不相符的情况,从而提高有效供给对现实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1.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只有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获得才能产生实效。课堂教学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获得感概念的提出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标,它将传统立足于教育者视野的评价标准转向学生的实际获得,是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到以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为本实施理性疏导的一次升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利于坚持以课堂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推进教学和教育改革,改进方法、关注学生、重视质量,从而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解读

获得感是一个似乎听起来非常熟悉又很好理解的词汇,然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要界定其内涵非常困难,是典型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目前学界对它的内涵界定莫衷一是,这给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带来了困惑,但也提供了思路。任何理论研究都离不开概念的表述,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研究,肯定也离不开对其内涵的深入解读。获得感从字面意思理解似乎是一种感觉,但实质上它是一种获得之后的感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具有感觉和知觉的双重含义。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指某种立即的、基础的、直接的体验,知觉是由含义、关系、语境、判断、过去经历和记忆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的结果。一般而言,感觉和知觉是统一的不可分的过程。获得感,就是人们基于“获得”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和知觉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便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基于“获得”的感知觉的统一。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引发这样的思考:(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包括什么?应该有哪些“获得”?(2)这种“获得”的感知觉的统一受哪些因素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是学生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后所产生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感知觉体验,其产生的基础是“获得”,一般认为获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但课程的获得却不能从这两个层面解释,因此,借助德育工作与心理学理论中经常用到的“知、情、意、行”的说法,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划分为表层的知识获得感、浅层的情感获得感、内层的意志获得感、深层的行为获得感。实质上,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也是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4个维度:(1)表层的知识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基本前提。它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获取所产生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新知识的获取,这种新知识可以是新的理论阐发,也可以是基于旧理论的新经验、新案例或新视角解读。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产生的第一步,它是获得感中最表层的一种获得。(2)浅层的情感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由知到行转化作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情感所产生的触动和共鸣,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对国家、民族、文化、制度的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是一种基于课程学习所产生的情感的共鸣、共振、共情,理论往往是深奥抽象的,只有唤起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功能,才有可能进入更深层次的获得。(3)内层的意志获得感,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产生的一种内生动力,是基于知识和情感获得所产生的一种坚信和坚持,能够引导学生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由知到行转化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往往表现为一种信念和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它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所思、所悟的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通往行为获得的基础和前提。(4)深层的行为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指向,它是前3个层次的转化,是学生最高、最深层次的课程获得感,往往表现为一种语言或行为的改变,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前3层获得所产生的一种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外化体现,是一个外化于行的过程。它是一种对思想理论、政策规范的自觉遵守和建设性实现的过程。

3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种感知觉的综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影响因素的考察应该从心理学角度人的感觉和知觉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心理学中感觉作为一种立即的、基础的、直接的体验,它的影响因素包括[1]:(1)刺激的属性;(2)刺激背景;(3)个体的感受性的差异;(4)个体的反应标准。知觉的影响因素包括[2]:(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如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等。总体上,获得感作为一种心理的感知觉与外在刺激和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3]密切相关。据此,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一是主体因素,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主体——学生的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尤其是不同主体学习内在动力的差别,如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任务等。根据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至少说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便迥异。”[4]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每个学生却是拥有鲜活个性的独特个体,因此导致即使接收同样的教学活动,教学实效性却不尽相同,这意味着学生的主体因素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经历、知识储备、专业、兴趣爱好等各种主观特点,即所谓的“备学生”。

二是客体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基本状况,这里排除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素,即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和教育者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地位和功能的把握、指导性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基本素养等。从宏观上讲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引导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从微观上讲,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并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直接影响,当然是主要的客体要素,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学识水平、语言表达技巧、思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等基本素养会持续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获得感。

三是内容因素,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往往是教学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为王”。根据国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教材是统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是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和处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呢?目前教育界的共识是“深度”和“温度”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有深度,即能够做到理论讲述的彻底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温度,即内容的设计能否接近学生被学生所接受?

四是方式和方法因素,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教授后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的原因。方式和方法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生施加刺激和影响的过程,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是影响学生课程获得感的重要因素,是一系列教学步骤、技巧、手段和形式的综合。目前,传统的讲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当多关注案例、专题、研讨、任务、项目、翻转课堂、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五是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过程中的学校微观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学校微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作为外在因素,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风和学风、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气息,这些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微环境,它们通过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学生活动的组织及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人文环境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和品行,成为影响学生课程获得感提升的首要环境因素。除此之外,社会的整体价值导向、社会风气等宏观因素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学习获得感。

4 构建以获得感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内涵和原因分析,我们尝试建立一种以获得感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为落脚点和支撑点,围绕目标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环境、考核评价5个方面展开。

4.1 围绕获得感,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以学生获得感为基础和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国家、社会和学校等教育者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工作的倾向,真正以被教育者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把学生的课程获得感作为落脚点、发力点和支撑点,以提升学生表层的知识获得感、浅层的情感获得感、内层的意志获得感、深层的行为获得感作为重要目标指向,将知识灌输、情感熏陶、意志培育、行为养成4个环节,相互连接、有效衔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4.2 关注学生特点,聚焦社会热点和职业发展进行教学专题设计

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等,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教学专题设计,促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热点为突破口,完成“聚焦和反思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专题设计,引导学生在热点分析过程中形成明辨是非、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融入行业和企业发展相关内容,选编经典行业和企业案例,辅助教学,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

4.3 强调学生参与,推进“体验式”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做中学,做中教”的体验式教育理念被专业和技能教育普遍认可,同样也适应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尤其是大学生,要引导他们走出“象牙塔”,更多地关注现实、反思现实,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真正从表层知识获得上升到深层行为获得。以学生参与为主导,进行“体验式”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包括结合行业企业文化,以情境任务设置为主,综合运用角色扮演、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活化”理论课堂;以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拓展实践课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

4.4 结合学生实际,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思政育人环境

学校、社会和网络共同构成了当前思政育人的大环境,其中学校是环境创设和优化的主体,以“获得感”为基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积极向上、风清气正思政育人环境的营造。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余温,既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更重视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领域的潜在作用。在学校软硬件建设方面以学生认可和接受为重要参考,巧妙设计构建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网络需求和动向,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的功能。

4.5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全方位、动态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获得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于获得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要遵循教育规律改变以往重知识考核的做法,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的过程考核机制。理论课堂通过期末考核强化知识获得,通过运用“获得记录本”强化学生知识和情感的获得反思,实践课堂通过“到梦空间”“易班”等平台强化意志和行为获得,期末问卷进行反馈,并据此及时修正相关内容。这种理论课“获得记录本”、实践课堂网络系统、期末考试和问卷测评“四元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课内和课外空间的互动,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教辅工作人员的双向配合,相关机制的配套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