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非医学大学生CPR急救技能培训的策略研究

2021-03-06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心肺技能培训

刘 晖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指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给予最基础的生命支持,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从而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致残率的“第一救命技术”[1]。据了解,近年来心源性猝死呈现出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低的危险趋势,其中,中青年猝死占到全部猝死人数的30%,且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场所或家庭,处于事发现场的家人、同伴、路人如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心肺复苏对于患者的救助至关重要。如能在“黄金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生存率可达50%左右,超过6分钟成功率仅4%左右[2]。突发心跳骤停可以发生于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因此,第一目击者的参与度、急救质量和数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主要原因是我国CPR培训的主体局限于医学院校或医疗机构的医学专业人员,而对普通民众、非医在校大学生的普及与培训不够。在2000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会议上,在学校推广初期CPR术并作为一项基础教育战略已达成专家共识[3]。中国红十字总会和教育部在2020年8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有活力的社会群体,队伍庞大,素质高,接受能力强,既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者,又是最好的传播者,加强面向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的CPR急救技能普及教育和规范培训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将针对本地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急救现况,探索提高CPR急救技能的有效对策。

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CPR急救认知水平现况

为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CPR急救认知水平现况,2019年12月—2020年6月选取6所非医学高校(3所本科院校、3所高职高专院校)1 20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非医大学生对CPR的认知水平偏低,虽然大部分学生有碎片化了解,但没有正确掌握CPR操作和理论知识[4]。主要原因是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无规范受培途径,大部分非医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缺乏相关急救技能,或者害怕救人过程中操作失误导致救人被讹,导致不敢救、不会救、不愿救。

2 加强CPR急救技能普及与培训的策略

2.1 CPR急救知识培训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完善相关制度,出台心肺复苏技术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在卫生、教育、科技、公安、交通、党政机关、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因职业因素与心脏骤停接触密切的人群中率先普及CPR技能。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健康委牵头,整合当地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及师资库,统筹安排医卫类双师型教师、医务人员有计划地承担各非医高校的CPR培训与考核任务;卫生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做好CPR培训教材的审批与把关,确保教材的政策性、权威性和规范性;同时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与场所,加强对CPR培训的推广,强调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性,培养公众的急救意识,提高全民的急救素养。

2.2 CPR急救知识培训系统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CPR急救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生活水准、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重视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健康教育,国民急救技术普及率达到了30%~50%[5]。美国将CPR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要求,规定只有掌握CPR相关的急救知识才能达到毕业资格;丹麦自从将CPR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后,大大降低了心脏骤停患者的伤亡率。研究表明,我国民众CPR急救技能普及率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CPR急救知识的培训也愈发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心肺复苏术(CPR)纳入驾照考试,增强驾乘人员对生命的敬畏,增强驾驶安全意识。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生力军,具有可塑性强、学习热情高、更新知识快等特点,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而且具有很强的施救意愿,开展CPR科普活动将事半功倍。建议将CPR急救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把CPR急救技术设置为非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模块或第二课堂,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化培训与考核,修满相应学分,考核合格后方能顺利毕业,将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把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测试情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大学生评先评优、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急救公众意识与健康素养,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2.3 CPR急救知识培训规范化,保障培训质量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无医学知识基础,毕业后的职业范围和工作特点各不一样。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更快掌握技能点,且各院校达到同质化教学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1)建议统一编写CPR一体化新形态教材,以最新的CPR诊疗指南作为蓝本,确保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结合非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特性,编写数字化活页式新形态教材,二维码标注,手机扫码随扫随学,实用且通俗易懂,简便易操作。(2)规范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与数字课程平台融合,将线上自学与线下面授、现场考核有机结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3)探索1+X课证融通,通过培训并考核评价合格者,授予CPR现场救护证书,以证促教、以证促学,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今后在公众接触多的重点岗位,例如警察、教师、保安等公共服务行业的人群,应在岗前培训环节设置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现场救护关键救命技术的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4 CPR急救知识培训情境化,提升培训效率

当前CPR急救培训模式形式多样,如何提高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意愿成为诸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大多以理论授课与虚拟仿真培训相结合,不足之处在于虚拟仿真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从操作的学习向真实环境的“零距离”对接,从而降低了患者救护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模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真实”场景,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与体验,更好地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此模式注重亲身实践和反思[6]。多项研究表明,情境体验教学法通过再现“真实”环境,强化、传递操作教学内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内化[7],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培训效率。针对非医专业大学生CPR急救技能培训,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建议采用互联网+现场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基于最新的诊疗指南与规范化教材,线上发布学习视频、课件,学生提前自学,现场采用面授与情境体验教学法,结合VR技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新旧媒体融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中,在“真实角色”和具体环境中领会操作要领,此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普适且高效,可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参与度及培训效果。

2.5 CPR急救知识培训常态化,加大对急救设备的投入

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配合使用体外除颤仪(AED)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我国目前除颤仪配备率较低,据了解,本地区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也暂未配备AED,遇到紧急情况,施救者在附近很难找到除颤仪。建议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推进在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区域、更多的建筑物内配备除颤仪的有关规定,提高配备率,并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公众了解除颤仪的配备及使用;区域内设置AED投放点实时定位系统,通过手机搜索软件可以准确搜索到最近的AED投放位置,从而在实施心肺复苏时能尽快找到除颤仪,提高抢救效果。

3 结语

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与自主呼吸的救命技术。我国民众CPR急救技能推广相比于国外稍晚,普及率与培训效果也差强人意。但是近些年,CPR急救技术的普及与培训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省份、地区已逐步向公众推广普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更适合我国国情的CPR培训模式势在必行,已达成专家共识,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应急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本地区非医专业大学生CPR急救现况,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CPR急救普及培训实施策略,政府主导,卫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齐抓共管,集思广益,构建心肺复苏培训长效机制,使其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可为本地区公众救助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心肺技能培训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