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索

2021-03-06谢宏新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双师协作院校

谢宏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教学创新团队是指以专业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书育人为目标,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由团结协作、共担责任的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创新教学实践的教师群体[1]。2019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2]。这一通知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教学创新团队是“三教”改革的基石,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和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工作落实落地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历,阐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路径。

1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1.1 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主要以专业或课程为纽带组建相应的教研室,是基层教学团队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主要功能是按照院系要求,教师分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单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团队,成员固定,团队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主要表现为执行学校和院系部署的各项工作,按照学校统一要求考核每位成员的工作质量,成员主要承担个体责任。教研室负责人作为团队负责人,绩效考核权力较弱,团队共同的远景目标与业绩目标服务于院系的职能部门,教师缺少共同的目标,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机制。因此,这种初级的教学团队缺乏清晰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绩效目标,分工貌似明确却协作不足,无法推行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和远期绩效考核措施。

1.2 团队结构不优化

“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团队是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团队结构一般也注重了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等要素,但教师的技能评价机制不完善,“双师型”教师标准界定不严格。例如,对教师片面强调双职称,导致整个团队“双师型”比例虽高,但形同虚设。另外,团队教师来源面窄,团队只由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师组成,没有公共思政课程教师参与,也鲜有行业兼职教师参与,团队成员的结构互补性不强,不能从知识、技能、专长等方面合理搭配,难以实现优势互补。

1.3 团队带头人能力不突出

团队带头人往往由组织任命,重视其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肩负着管理团队的行政职责,但并不一定是在专业方面有较高的学术成就、能把握专业前沿和规划发展方向的高素质负责人;还有一些团队带头人虽然有着较高的职称,但与行业交往不多,对行业发展动向了解滞后,缺乏为团队制定发展规划、考核评价、资源整合的综合能力,限制了团队发展的高度。

1.4 团队协作不规范

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师群体,分属不同的院系,团队之间存在着种种壁垒,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团队成员虽然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但彼此的工作联系并不紧密,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不能有效沟通,不能相互取长补短,缺乏相互支持协作,难以形成创新工作的合力。

2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要有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和管理制度,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团队人员“双师”结构;与行业全面深度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

2.1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

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坚持校企混编、目标管理的协同创新建设理念,推动专业与行业合作共建,共用资源。在管理制度上,要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成长;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2.2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

2.2.1 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成员工作责任 高职院校团队管理制度与责任落实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全体成员认同的团队发展规划与管理制度,使大家都清楚共同的努力方向,才能激发全体成员的创造力。要完善考核评价细则,落实团队工作责任与绩效管理,严格执行工作目标奖惩方案,激发团队工作动力。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与运行制度,成员才能自觉接受制度约束,在和谐的团队氛围中奉献自己的才能。团队负责人要不断优化绩效分配办法和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二是成员要明确工作职责。团队教师的能力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有的教师擅长教学,有的擅长教学资源开发,有的擅长竞赛指导,在充分发挥他们特长的基础上,明确工作职责,同时在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协作教学、技术创新。三是团队管理要相对固定,根据成员意愿,每3年为周期开展一次组间轮岗,可以将极少数不能适应团队建设要求的教师予以调整,以适应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发展规律,有利于年轻教师成长。

2.2.2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优化团队人员结构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是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公共课、思政课程教师及行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组合式、结构化团队,根据人员的专业特长、学历、年龄、职称、个性特点等搭建工作平台,支持团队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负责人选拔不应完全局限于校内,要广泛吸收具备深厚专业素养的行业专家加入,有利于成员优势互补。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要精准引进行业骨干,使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保持在合适的水平。

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中,团队规模控制在20人左右,专业核心课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师12人,跨院系吸收公共课程教师2人、思政课程教师1人,吸收行业专家5人担任学业导师。校企混编,团队实施模块化分工协作模式,形成标准制定组、教学资源开发组、教学组、科技研发组、竞赛与创业创新组等5个模块化小组,还聘请了1名行业省级专委会副主委的专家,与校内团队负责人共同组成团队“双带头人”格局。从行业引进了高级技术人员4人加入教师团队,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

2.2.3 建立校际协作共同体,助推“三教”改革与协同创新 为全面推进专业与产业行业需求高质量对接,我们与区域内5所口腔医学专业同类院校组建了协作共同体,尝试柔性“校院互聘共用”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协作共同体院校间交流研讨,不断优化团队建设方案,分工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以提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核心内容的协同创新研究,推动教学改革。协作共同体院校共同申报了“高职组省级技能大赛方案”,完成了首届省级技能大赛组织与筹备工作,提升了技能大赛在行业中认可度,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2.4 推动院校与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才双向互动我们教学团队与区域内4所“三甲”医院、义齿制作公司等进行院企合作,共同组建了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制订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为提升团队教师专业技能提供了实践工作平台。在与行业共建过程中,行业主动将内部优质培训课程和病例案例引入学校教学资源库,将职业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充实了本专业虚拟仿真等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一同开发出活页式新形态教材3部。在合作过程中,团队主动与行业共同开展口腔医学(口腔护理方向)订单班培养,为行业培养了口腔护理人才50多名,解决了行业口腔护理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

3 结语

“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团队分工协作工作模式的开发,通过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3],广泛建立校际协作共同体,与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教学改革与技术应用协同创新。

猜你喜欢

双师协作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团结协作成功易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