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承教育在中医继承与发展中的现状及展望

2021-03-06郑文杰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学术思想

王 墉,郑文杰,马 柯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1 师承教育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师承教育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记载[1],《黄帝内经》“岐伯师承僦贷氏,黄帝师承岐伯,雷公又师承黄帝”,就介绍了中医早期的授受关系[2]。师承教育偏重传授中医药知识,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师带徒的形式,老师言传身教、答疑解惑,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再加上名师点拨、学生参悟,往往对培养中医思维颇有良效。中医学术流派众多(例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孟河学派、燕京学派等),正是通过早期的师承授受(例如“亲炙”和“私淑”)得到传承和发展,并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3]。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有3方面,即医德品质的传承、中医临床思维和经验的传授、治学方法的传承[4],其发展波折而漫长,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从1956年4月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到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5],都指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中医人才培养[6]。当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以传统的师承教育为主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的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7]。近年来国家对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视,使得中医师承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 师承教育在中医继承与发展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师承群体不同,目前我国师承教育的形式可分为4类:政府牵头的高层次师承教育,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高校开设中医传统班并进行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民间自发的师带徒形式的师承教育[8]。政府牵头的高层次师承教育旨在培养高水平中医、中药人才,学生多为副高级以上职称,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医案、撰写专著等,对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梳理,促进国家级、市级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名医工作室,则是通过院内青年医师和教师整理、归纳、提炼院内名老中医发表的论文、著作、医案等方式继承和发扬其学术思想,提高中医整体水平。中医高等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学专业实验班[9],长春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师承班”,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传统班”,河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仲景班”,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办的“扁鹊班”等。选拔成绩优异的中医专业学生从低年级开始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在医院跟随有丰富临床经验且中级以上职称的带教教师见习、实习,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技能。而民间名老中医往往自主带徒,选择有悟性且好学的学生耳提面授,学生在临床跟诊过程中掌握中医知识及临床技能。

师承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承教育的针对性和普及性问题。政府或医疗机构开展的高层次师承教育,招生要求较高,往往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才符合条件,而他们多已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诊疗思维已经定型,师承教育时需要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思路,这与自身诊疗思路冲突还是统一,往往存在不确定因素。中医院校的师承教育不应该以试点班的方式开展,应将继承先贤的思想贯穿本科教育始终,惠及所有中医专业学生。师承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要培养更多中医人才。

第二,师承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目前选拔学生的依据往往是学历、职称、考试成绩,无法让导师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资料介绍层面,这样形成的师徒关系形式重于内容,不利于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在考评层面,只重视结业报告和论文,缺乏对学生临床知识及中医临床能力的考核。

第三,民间名老中医带徒没有完善的理论作为指导。部分民间中医关注偏方秘方,忽视现代医学知识和发展规律,导致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出现非法行医、无证行医的尴尬局面,使得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艰难,人数变少,一些有效偏方、秘方面临失传[10]。

第四,师承教育传承有余而创新不足。中医传承讲究门第、流派,但常因门派所限,容易偏重一家之言,学生重老师所传,用老师所教,常忽略自我总结和提升,没有真正领会老师的学术思想,不能灵活运用老师所授。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才能推动学术发展,更好地解决疾病多样化导致的新问题。

3 展望

师承教育是推动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模式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以跟师临床学习、跟师临床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强化中医药文化和医德修养,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丰富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传承宝贵的中医药学术经验,是培养中医人才的特色教育[11]。

3.1 师承教育应贯穿中医人才培养全程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应覆盖中医药院校教育、继续教育、民间中医教育,以不同形式贯穿于每一阶段的学习之中,使跟师学习成为中医临床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常态。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师承一为受其衣钵求其真,二为侍诊抄方入门径,三为探明导师成才路,四为德学才识皆须学,五为临床重在思辨法,六为习用何典最用心,七为搜集案例详阐释。只有做到这7方面,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徒成为一代“名医”[12]。

3.2 中医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院校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积极发展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院校+师承模式,全面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人才[13]。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在教学主体上具有统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叠性。师承教育要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差异,贯穿于院校教育的每个阶段。本科阶段实施师承制度,一名导师带领3~5名学生,学生定期跟随导师出门诊,在诊疗过程中理解课堂上学习的中医理论知识,思考中医诊疗思路。中医临床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防止进入重学术研究、轻临床实践的误区。

3.3 甄别民间名医是师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上诸多名医无不来自民间,如今多数民间名医是家族传承,甚至有的绝技无人继承。国家应鼓励对家族传承民间医家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取其精华,整理推广,培养更多名医。把家传的民间医家纳入不同中医流派,扩充师承师资队伍,从而使发展中医的步伐迈得更稳健[14]。

3.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师承教育既要重视各学术流派的传承,也要重视临床思维培养,打破地域限制,开展跨地区、跨门派的名老中医经验学习,通过学习交流、医案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开阔学生眼界与思路。摒弃门户之见,总结各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创新。

3.5 师承教育可以培养不同领域人才

为推动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应瞄准未来医学发展趋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15]。

3.6 创新师承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时代即将到来,师承教育将不仅限于面对面、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可通过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利用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数据挖掘等科技手段,多维、动态地呈现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实现人人现场跟名师学习的局面。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学术思想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传统音乐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
浅谈预防医学在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