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银行RPA数字员工引入及管理策略

2021-03-03李敏

银行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普通员工流程数字

李敏

编者按: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是一种应用程序,通过模仿最终用户在电脑上的手动操作方式, 提供另一种方式使最终用户手动操作流程自动化。因其在企业内部节能、释放人力、降本增效、降低人为风险等方面有显著成效,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目前,RPA在银行业的应用场景包括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渠道运营、信用卡业务、个人业务、资产负债、资产托管、智能银行等。

2020年,受内外部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启动了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需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在推进的各个阶段选取一些“速赢”突破点,坚定转型的信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已经将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以下简称“RPA数字员工”)的引入和应用作为数字化转型初期的突破口,但中小银行的RPA数字员工应用和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

RPA数字员工及其特点

R PA数字员工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快速普及,2018年是RPA数字员工发展元年,但目前对于RPA数字员工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RPA数字员工是一个群体,其通过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普通员工行为和思维的模拟,辅助或代替普通员工完成部分工作。

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18~2020年国内RPA数字员工发展迅速,2019年的市场规模为10.2亿元,较上年增长96.6%, 2020年受宏观环境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了79.1%的高增速。RPA数字员工按照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模拟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详见图1)。

与普通员工相比,RPA数字员工具备效率高、低成本、安全性高、潜力大、周期短等五方面的顯著优势,助推了RPA数字员工的兴起。

效率高。RPA数字员工7×24小时全年无休,可按既定程序不间断、高质量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事务,不会疲劳、怠惰,不会受其他事务影响;RPA数字员工的脑存储量可扩展,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后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可快速、准确执行工作任务。

低成本。与普通员工相比,RPA数字员工一次采购后可长期使用,开发部署周期短,不需要缴纳社保等费用,后期升级维护投入低,一名RPA数字员工的年投入成本远远低于一名普通员工。而被释放的普通员工劳动力可从事更具创造力、更高附加值的工作,同时实现降本增效。

安全性高。与普通员工相比,RPA数字员工安全性更高, 其严格按照既定流程执行,不存在因性格品质、观念差异等引发的道德风险;且RPA数字员工的任务执行有详细的日志,可控性强、易监管、可审计。

潜力大。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RPA数字员工逐步融合了机器学习、NLP等能力,比单个普通员工更具潜力,能快速、广泛、深度学习业务,且其能力具备可复用性,符合中台化的数字化转型方向。

周期短。与招聘和培训普通员工相比,RPA数字员工不需要集成其他系统、二次开发难度小,从开发到投入应用的周期更短,可快速、灵活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银行引入RPA数字员工的逻辑及其场景

银行引入RPA数字员工的逻辑

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是RPA数字员工渗透率最高的行业, 其中财务、审计、IT等场景的渗透率可达到5%~10%。银行与RPA数字员工的应用天然契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高。银行业处于强监管环境之下,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数据显示,80%的职能流程、60%的数据采集处理流程和IT运维流程以及50%的跨系统交互流程均可运用RPA数字员工来完成。

多系统导致流程和数据“孤岛”。银行业务种类多,需要众多系统支撑业务运行,即使是中小银行,所建设的系统也会超过100套,且在建设系统时多采用“烟囱式”,导致了大量流程割裂和数据孤岛。当前,有相当数量的系统间流程和数据交互要依靠人工操作,耗费了大量人力成本。

跨部门协作工作量大。当前,绝大部分银行采用分部门、分条线的运作方式,前、中、后台界限明显,各条线、各部门核心职责不同,存在大量的跨部门协作工作。为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部分银行已启动流程银行建设,RPA数字员工可实现跨部门流程固化,穿透部门间的壁垒,推动流程优化升级,提升工作效率。

系统安全性要求高。银行业务涉及的客户量和资金量大,对系统安全性要求高,RPA数字员工具有非侵入性,不影响现有系统的功能和运行,且提供详尽的操作日志。

中小银行RPA数字员工的主要应用场景

当前,RPA数字员工已应用于银行的诸多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中小银行可结合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应用场景。

内部业务领域应用场景。RPA数字员工在对公和零售业务领域均有较多应用场景。在对公领域,对公开户信息查询和证照识别、企业信息对比、浮动利率账户计息、跨行大额报文分拣、市场信息收集等均已实现了RPA数字员工的应用。零售业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更丰富,信用卡业务是RPA数字员工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包括信用卡发卡调查与审核、停卡降额、不良催收、短信发送、余额对账等;个人贷款方面也已实现浮动利率计息、可疑风险交易报送、对账、数据统计等应用场景。

内部管理领域应用场景。财务、运营、人力等管理领域是当前数字员工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财务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日报及月报等监管报表统计、发票验真、退税、报税、报表编制、报销等;运营管理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数据补录、事后监督、同业对账、反洗钱、账户年检、质量检查、账户余额查询统计等; 人力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员工信息维护、薪酬计算、网络学院数据处理等。此外,RPA数字员工在法律合规、日常办公、审计等领域也有较多的应用场景。

内部IT领域应用场景。当前中小银行IT领域也存在大量RPA 数字员工应用需求,如网页巡检、系统测试、网络安全分析、版本发布、系统权限维护、科技风险上报等。

外部赋能领域应用场景。中小银行自身在积累RPA数字员工应用经验,完成平台、管理体系初步搭建,具备一定的科技能力后,可将RPA作为产品或增值服务,对外输出给高端私人客户、重要机构和公司客户使用,以提高中小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提升客户黏性。例如:某城商行在营销某所学校的过程中,除了提供金融服务外,针对开学季学校财务人员开票和入账工作量大、差错率高的痛点,研发了开票数字员工供学校使用,大幅减少了该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成功进行了客户营销;某城商行在营销某重点民营企业的过程中,针对客户信息化水平低、报税工作量大的痛点,研发了报税数字员工,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该企业使用,获得了企业客户的认可。

中小银行RPA数字员工的引入和管理策略

中小银行引入RPA数字员工的策略建议

當前,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有意向引入RPA数字员工,赋能降本增效和业务创新。为了提高RPA数字员工引入的成功率, 达到预期成效,中小银行需把握以下几点策略。

做好前期调研。前期调研可从RPA技术及供应商、同业应用情况、银行内部需求等方面开展。目前RPA技术已发展至中级阶段,逐步与OCR、NLP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可适用场景明显扩展。国内供应商的产品和技术趋于完善,其运作模式分为直营和代理两种,为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采用代理方式拓展市场;但由于银行应用量大、监管严格,主流供应商倾向于采取直营方式拓展银行市场。在同业应用方面,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大部分已引入和应用RPA数字员工,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区域性银行应用提速,但整体处在起步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做好内部需求和痛点调研,是确保RPA数字员工顺畅落地和效用倍增的重要手段;缺乏内部需求支撑,盲目引入RPA数字员工,失败的可能性将显著上升。

选准切入场景。中小银行在引入RPA数字员工初期不宜大而全,宜小而精,试点先行,降低试错成本。通过内部调研,搜集业务部门的试点应用场景,再以操作频率高、耗时长、流程简单等为标准筛选3~7个初期试点场景快速落地、快速见效,从而更好地调动各部门的应用积极性。建议优先选取零售信贷、运营、财务、IT、人力等领域作为初期试点领域。

获得高层领导支持。RPA数字员工的引入和大规模推广应用,会导致中小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人员安排等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抵制、不接受等障碍,因此获得高层领导支持, 自上而下统一推动是可行之策。如某城商行依托数据管理委员会并由分管科技的行领导牵头推动,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高层领导支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前做好高层领导的宣贯,包括RPA数字员工优势、银行同业应用成效、投入产出等内容;另一方面,在推进RPA数字员工过程中定期汇报进展、成效和存在的挑战,获取帮助。

建立高效协同机制。目前不同的中小银行在引入RPA数字员工时有不同的牵头部门。部分银行由科技部门牵头,但由于未和业务部门联动,导致引入后缺乏应用场景;部分银行由具体应用部门牵头,但很难推广至全行使用。建议中小银行由数字化转型的主管部门牵头,并建立科技、业务协同机制,组成涵盖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在内的工作小组,加强科技与业务的融合,使RPA数字员工引入可持续推进。

分步分层实施。RPA可应用场景多,中小银行在引入RPA 数字员工时宜分步分层实施。建议初期先在总行层面先行先试, 由总行牵头推动数字员工体系的建立和平台的搭建,待积累一定的应用经验和内部人才后,再逐步推广至分支机构。同时,在推向分支机构时,也应试点先行,选取业务量大、积极度高的分支机构优先推广。

加强宣传推广。R PA数字员工对中小银行来说属于新事物,强化宣传推广需贯穿RPA数字员工应用的全流程。其一,要充分利用供应商力量,组织行内科技、业务相关人员开展多轮专题交流,统一认识;其二,要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的宣传渠道,通过内部刊物、线上课程等形式,做好前期氛围调动;其三,要组织全行层面的现场培训,分享试点应用经验,分小组现场梳理业务中可应用RPA的场景,提升各部门的参与感。

中小银行管理RPA数字员工的策略建议

虽然,RPA数字员工已在部分中小银行落地应用,但绝大部分中小银行仅将其作为软件工具,未将其纳入人力资源范畴, 管理较为粗放、片面,不利于其大规模、可持续应用。因此,建议中小银行采取以下策略,强化对RPA数字员工的管理。

强化数字员工应用总体设计,建设数字员工一体化平台。中小银行要顺应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将RPA数字员工的应用纳入全行规划,按年制定应用计划,明确引入数量、运用场景、资源配置,有序推进RPA数字员工队伍建设。为此,中小银行应建设包括任务设计和调度,以及健康管理、合规监控、统计考核、能力训练在内的RPA数字员工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员工的线上化、一体化管理。

转变数字员工管理思维,做好数字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协同。同时,中小银行应将RPA数字员工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全面梳理适合数字员工从事的工作,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为数字员工赋予名字、工号,按职能、能力为数字员工安排工作任务。由于当前银行大多数RPA数字员工应用场景均需要与普通员工进行协作,数字员工更多的是作为普通员工的助手,所以建议中小银行在应用RPA数字员工过程中,明确RPA数字员工和普通员工的职责边界,规范普通员工与数字员工的交互和协作。

加强数字员工“培训”,管控数字员工应用风险。RPA数字员工和普通员工一样,需要强化培训和升级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建议中小银行设置RPA数字员工培训师和安全工程师, 做好RPA数字员工上岗前适应性训练,并定期检查其耗损情况及健康程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做好RPA数字员工能力提升训练,使其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中小银行要注意管控RPA 数字员工的应用风险。RPA数字员工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变更和数据泄露两方面,如原有工作任务涉及系统更新导致数字员工误操作,因安全策略设计不到位导致账号密码等数据泄露等。建议中小银行强化RPA数字员工的风险管控,通过设定新旧系统检测对比、数据源历史对比、数据交叉核验、权限限制等措施,规避RPA数字员工的应用风险。

培养自身骨干人才,增强对RPA数字员工的管理和运用能力。目前,中小银行普遍采取采购的方式引入RPA数字员工,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高。建议中小银行在借用外力的同时, 注重建设掌握RPA数字员工开发、维护、管理能力的IT和业务骨干队伍,为RPA数字员工对内推广和对外赋能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广西北部湾银行数字金融部)

猜你喜欢

普通员工流程数字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新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普通员工激励有效性探析
夜奔(2)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答数字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薪酬差距与公平差别阈差异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数字看G20
浅析国有企业普通员工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