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十大金融人物

2021-03-03

银行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融银行

编者按:纵观2020年,新冠疫情打乱了经济秩序,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果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银行业减费让利实体经济,为经济恢复巩固基础,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整合银行发展的新动能;中国人民银行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为银行留取“喘息”空间;银保监会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贷风险整治,防风险持续发力。2020年也是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序,警示了金融机构需要持续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避免风险的持续积累;债券市场违约频现,国企不违约的神话被打破。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面对2021年依然严峻的中国经济内外部形势,金融机构更需内外兼修,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同时强化支持实体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金融业肩上的担子更重,更需要金融家们拿出实干精神,积极创新,于困境中求突破,于变局中求新局。为此,本刊评选出具有突出贡献的十位金融家作为“2020十大金融人物”,以期将他们的高瞻远瞩与过人智慧树作榜样,激励处于时代浪潮之中的金融人。

易纲:坚守货币政策立场,务实推动经济复苏

金融稳,经济稳。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易纲带领中国人民银行以货币政策为“矛”,直达实体经济,对冲下行压力;以防范风险为“盾”,聚焦结构问题,完善宏观框架。全年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注重精准导向,兼顾内外平衡,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全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深入全面,注重系统完善,持续扩大开放,为“新格局”建设拓展了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

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也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节奏。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易纲带领人民银行全力作为,强化货币政策应对力度,果断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包括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推进LPR改革,释放利率市场化红利;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4.7万亿元;引导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等等。

在货币政策执行中,易纲带领人民银行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举措,应对疫情带来的高度不确定形势。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0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宏观经济稳定复苏。我国GDP在一季度同比增速-6.8%的基础上快速反弹;二季度即走出V形反转,同比增长3.2%;三季度同比增长4.9%,并拉动了全年经济增长转正。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我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在稳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易纲带领人民银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定向调整流动性,引导资金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特别是新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效促进了稳企业、保就业。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已合计对地方法人银行在6~9月延期的469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惠及50万家小微企业;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CLSP)已支持商业银行3~9月发放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惠及233万家小微企业。CLSP与美联储2020年4月推出的主街贷款计划(MSLP)均属于货币政策结构性操作,对支持特定主体起到了直接作用。

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易纲带领人民银行同步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收官战,持续完善宏观调控框架,不断健全监管体制机制,积极纵深推进金融开放。人民银行建立健全了债券市场风险防范及化解机制,处置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促进信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经营;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同时,人民银行还继续强化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要求,确保新增融资流向实体经济;继续深化LPR改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加快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出台标准化债权资产认定规则,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債券市场互联互通。此外,人民银行适时调整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引导跨境资本流动有序,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作为学者型官员,易纲长期关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问题,每十年左右都会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梳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内在逻辑,探索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方向。继1996年、2008年后,易纲发表了《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站在“十四五”起点上,深入探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间关系,彰显了央行掌舵者孜孜以求的责任和使命。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完成了公开征求意见。随着新的法案修订通过,易纲领导下的人民银行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郭树清:抗疫情做好金融服务,补短板提升监管质效

金融安全事关全局,金融改革关系长远。2020年,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郭树清引领金融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体系内在稳定性;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总方针,着力补齐监管制度短板、统一监管标准、提升监管质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不断改善金融管理和服务,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抗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金融系统提出了严峻考验,在郭树清带领下,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靠前指挥,在确保金融业平稳运行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金融业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通过增加有效资金供给、优化信贷投向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精准纾困中小微企业等方式,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成为全年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特别是,银保监会把推动减费让利作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重要抓手,通过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对经济企稳发展发挥了有效支撑作用。前三季度,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减费让利1873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减费让利3600亿元左右,占全年1.5亿元让利总规模的24%。银保监会还重点从“增量扩面,提质降本”要求出发,进一步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支持力度,鼓励对小微企业让利,有效实现了稳企业、保就业任务目标。三季度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30.5%,前三季度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19年全年下降0.82个百分点。21家全国性银行落实小微“两禁两限”政策减免212亿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个人抗疫减免233亿元,主动减免市场调节价服务费用316亿元。

补短板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郭树清力推的三年监管风暴终有收获,金融监管制度“补短板”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要阶段性成果,一些事关金融发展、稳定的制度先后落地,金融监管有效性明显提升,宏观审慎和逆周期调节能力得到增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建设有力推进,颁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金融控股公司被纳入准入和规范管理;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将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向国际化水平迈进一大步;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则为规范新形势下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规范性指引。在金融科技方面,强调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行合理创新,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特别是,《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构建中国特色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保障,金融业公司治理结构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郭树清推出以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风险整治举措。一方面聚焦存量风险,对2017年整治金融乱象以来的存续问题“回头看”“再整治”,将顽固违规问题处理到底,把现有风险全部出清,在特殊时期,未雨绸缪,有序做好银行不良贷款等风险反弹应对准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瞄准增量问题,对金融领域违法违规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把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放在首位,以提升合规管理水平为重点,聚焦整治内控薄弱、风控缺失、恶意违法、操作违规等突出问题,重点查处影子银行、交叉金融、助贷、平台、跨境及互联网金融等类型业务,取得了明显处置成效。

结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金融监管系统做好应对更加长期、复杂和艰巨形势的准备。在郭树清的带领下,金融系统定能深化改革、继续开放,定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定能为“十四五”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金融环境。

易会满:多项改革成果落地,服务实体能力大幅提升

资本市场在金融系统中具有枢纽功能,发展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2020年是我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过去30年里,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2020年,易会满掌舵下的证监会围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核心要求,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推进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实现了改革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迈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促进直接融资金额显著提升,开启了资本市场发展新阶段。

2020年,注册制迈入存量市场改革新阶段。4月27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方案“出炉”,资本市场深刻变革再次迎来关键节点;6月12日,随着深交所发布相关业务规则和配套安排,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8月24日,18家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集体开市交易,创业板正式迈入注册制时代,标志着股票发行注册制迈出了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推广的重要一步,也意味着注册制“三步走”(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改革布局稳步推进到第二步。注册制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要素的市场化定价水平,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期许,2020年,新三板精选层正式设立,转板机制落地启动。进一步激发了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市场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提升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方式。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资本市场顶在前面,充分发挥融资功能,直接融资金额不断增加。2020年2月3日,资本市场顶住疫情冲击如期开市交易,A股市场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发挥了良好的预期引导作用,稳定了各方信心。2020年A股股票融资13568亿元,較2019年融资金额增幅超过四成。其中,新股首次发行(IPO)募资金额约4700亿元,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市场融资额大幅增长,对推动科技创新、资本形成和优化融资结构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易会满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开放工作,曾多次指出,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努力实现由管道式、单点式开放向制度型、系统性开放转变,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发展。2020年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的一年。在机构、市场、产品等层面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不断提升。4月1日,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生效。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证监会于8月准予两只深港ETF互通产品注册;9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落地,在统一QFII/RQFII制度、放宽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

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直接关乎亿万家庭、数亿群众的切身利益。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正是尊重投资者、敬畏投资者的重要体现。易会满高度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强调“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违规屡有发生,不仅破坏市场生态,更重要的是影响投资者信心。对此必须出重拳、用重典,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易会满的带领下,2020年,严监管主线贯穿资本市场全年。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断加大,涉及内幕交易、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其中包括多张大额罚单,体现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和震慑力度。这一切举动都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证监会系统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展望未来,正如易会满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所说:未来资本市场的总目标是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聚焦“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核心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积极贡献力量。相信在易会满的带领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将不断向前。可以预期,直接融资在促进我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陈四清:发挥国有大行头雁效应,促进“六稳”“六保”

2020年注定是艰难又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陈四清掌舵“宇宙大行”中国工商银行的首个完整年度。在这一年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陈四清带领工商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和经营发展工作,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在履行大行担当的同时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在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金融企业的征程上,行稳致远、砥砺前行。

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效。在陈四清带领下,工商银行始终聚焦主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雨、共同成长。在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工商银行对于不同领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春润行动”、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春融行动”、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行动、支持“五医领域”的融资行动等,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切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为稳住经济基本盤保驾护航。2020年中,陈四清专门在“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座谈会”上视频连线各地的小微企业家,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倾听企业家对工商银行服务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全心全意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受疫情影响、资金需求较大的小微企业,工商银行创新推出了“抗疫贷”“开工贷”“用工贷”等专属线上信用贷款,加强“无接触”服务,力挺这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高质量转型发展步伐加快。陈四清带领下的工商银行以重点战略落地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带动和激活经营全局。2020年是工商银行“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正式起航的第一年,陈四清高度重视该战略的落地执行。2020年7月,陈四清曾在“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品牌体系发布会上表示,“第一”,既包括经营规模第一,也包括经营质态第一,结构、质量、风控最优;既包括服务品牌第一,赢得客户、同业、监管和社会的高度认同,也包括价值创造第一,营业贡献和协同效应持续提升。同时,也希望通过发挥“机构-公司-个人”(GBC)联动机制作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融合,将个人金融的“第一”扩展为整个工商银行金融服务生态的最优,实现客户在工商银行“一点接入、全生态响应、全功能服务”。2020年,工商银行在该战略实施上实现了良好开局。截至2020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个人客户净增超1400万户,个人客户总量达6.64亿户,手机银行客户规模与活跃度持续市场领先。互联网金融客户突破5亿户,月均活跃客户数在金融业中率先破亿。个人客户的存款、债券、投资等各类金融资产规模达15.5万亿元。个人金融板块营业贡献提升至近50%。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陈四清始终坚持对商业银行经营规律的把握与遵循,坚持风控为本,稳中求进,不断提高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畅通经济循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根本,切实发挥国有大行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2020年,在陈四清的带领下,工商银行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原则,压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责任,完善“全球、全员、全程、全面、全新、全额”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业务创新、发展速度与风控能力的匹配水平。同时,工商银行推进立体智能的信贷风险防控。实施“分池、分区、分块”七彩池立体智能信贷风险防控,把好“入口、闸口、出口”三道口,实施授信审批新规,完善信用风险缓释措施。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陈四清将带领工商银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工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田国立:三大战略提质增效,数字发展步稳当先

善建者,行久远。2017年10月,田国立自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上,重返刚毕业即进入的建设银行,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田国立带领建设银行聚焦发展特色、深挖发展潜力、着力探索大型银行经营发展之道;厚植数字基因、拓展智慧服务、全面构建大型银行数字发展生态,将数字转型成果广泛推广,在保障国家战略、促进普惠共享的同时,自身增长潜力不断激发。

建设银行是国有大行,其发展历程和特色铸就了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底色。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设银行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三个能力”为建设银行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银行以“三个能力”为根本遵循,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民生导向,服务社会发展。在田国立的带领下,建设银行形成了以住房租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为核心的“三大战略”,并顺势开启了业内独特的“第二发展曲线”。

2020年年初以来,在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建设银行以深化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应用为重点,全力为政府监管、公租房管理、市场化房源交易等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从保障民生出发,与广州、杭州、济南等十余个试点城市签署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向试点城市提供包括金融产品支持、房源筹集运营、信息系统支撑等一揽子的综合服务;通过旗下的“建信住房”为载体,盘活社会存量闲置房源,加大社会租赁房源供给。

为应对疫情对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冲击,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助力,建设银行持续健全普惠金融新机制,全面提升普惠发展新动能,打造了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四大线上产品体系;推进“创业者港湾”建设,给予创业创新企业多样化融资服务;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普惠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上半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0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新增2000亿元。

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建设银行走在了前列,形成了建行模式、打造了建行品牌。2020年,建设银行实现了大数据平台服务对政府、企业业务的全覆盖,推进新零售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智慧渠道及智能运营能力得到扩展提升,生态平台数字化经营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疫情期间,建设银行依托自主金融科技平台,大力推广数字化运营和服务,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抗击疫情提供了有效助力。

在建行之外,田国立曾长期在资产管理公司工作。自信達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起,田国立曾先后担任副总裁、总裁,以及改制重组后的首任董事长,在风险处置领域经验丰富、认识深刻。他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提出的“根雕”理论,时至今日依然被作为不良资产行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田国立提出要把已经毁坏到“树根”的不良资产尽最大可能变成“艺术品”,要赋予其价值,将不良资产处理重点从“快”转为“活”,把死水变成活水。“根雕”理论在202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突出的不良资产压力和更加艰巨的处置任务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

2020年4月,蒙商银行成立,包商银行将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至此,对包商银行接管、重组等有关事项尘埃落定,历经一年的包商银行接管得到圆满解决。作为包商银行风险事件处置中的托管行,田国立带领建设银行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到包商银行风险化解之中,展现了大行的责任担当和卓越能力,建设银行干部队伍在风险处置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可小觑。

孜孜不倦三十多载,田国立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变革,既有“坐在灰犀牛背上狂欢”的时刻警醒,又有“守土有责”的不懈坚守,面对新形势更加注重“磨砺中国特色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作为一位视野宽阔、经验丰富和睿智沉稳的银行家,田国立将带领建设银行努力“锻造人民信赖的新时代金融重器”,为中国金融业蓬勃发展谱写更多、更辉煌的篇章。

谷澍:工商银行多面手履新中国农业银行

2020年12月24日,据多家媒体报道,谷澍正式告别中国工商银行,出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待完成相关程序后将正式出任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将成为六大国有银行最年轻的掌舵人。从谷澍担任工商银行行长4年以来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善于洞察和把握金融规律,勤勉务实,专注投入,推动了工商银行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追求稳健经营

谷澍曾在工商银行2016年年报致辞中指出:“银行是吃专业饭的,敬畏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是硬道理。我们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再认识,做到应规律而变,求发展而不冒进,明底线而不保守,顺应趋势而不被潮流左右。”他坚持眼睛向下、眼睛向内,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将单兵突进与协同配套相结合,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为经营发展全面“赋能”。

四年以来,工商银行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坚持聚焦本源、专注主业、严守底线,总体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盈利能力的提升来看,还是从资产质量、市场拓展与经营转型等方面来看,经营数据都在稳步向好中。

谷澍认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继续保持穿越周期的稳健经营,并以自身的“稳”为国家“六稳”助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行业力量。

重视金融科技应用

谷澍认为,金融科技创新应该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打造更多现象级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未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像是金融科技公司,即要在银行的经营上更多地利用科技手段,而不仅仅是靠人工去做经营。银行在面对新技术的时候,经营理念应该更加平衡,既要讲创新,又要谨防风险,要把创新和安全之间的平衡把握好。

在谷澍带领下,工商银行“智慧银行”“数字银行”建设迈入新阶段,使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从破冰起航变成激流勇进,成为金融科技的“主力军”。工商银行在雄安新区设立工银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金融科技研究院,设立5G、区块链等多个实验室,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模式,整合提升科技创新力量,重磅发布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1.0。

力主服务好民营和小微企业

谷澍认为,服务好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本分,也是金融发展的最大规律。金融发展不能脱离本源,而本源就是实体经济,缺少实体经济的厚实支撑,金融繁华只会是“虚胖”。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构建“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专人定期问诊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近年来,工商银行把精准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和“六稳”落地的突破口,秉持“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的发展理念和公平信贷原则,打好“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向民营和小微企业抛出的“绣球”真心诚意、货真价实,让艰苦创业的企业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守风险底线

风险管理是影响银行盈利增长的最大变量,也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最大压力所在。谷澍始终将风险防控作为一场输不起的战役来打,坚持从严治行,把“高发期”和“深水区”的风险管理做实做强。

他带领工商银行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要求,排好优先序,抓住关键点,打好主动仗,在“稳金融”中发挥大行“压舱石”作用;强化集团全口径信用风险统筹管理,优化重点领域和大户风险管控机制,分门别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资产质量逐季改善;搭建集团交叉性风险监控平台和投融资风险监控平台,实现各类信息的统一展现和各类风险的动态监测预警;加强境内外合规管理,落实从严治行措施,厚植合规文化。

在谷澍带领下,中国农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值得期许。与工商银行相比,农业银行根植于服务三农和县域金融阵地,正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谷澍如何推动农业银行保持自身在三农和县域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如何补足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短板,让我们拭目以待。

刘连舸:深耕科技,数字先行

刘连舸就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后,强调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中行”战略。

目前,中国银行正通过数字化转型推进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用数字思维重塑业务和服务流程,将数字化基因注入百年中行的血脉,转化为场景、智能、开放、创新、敏捷的数字化银行。

场景化银行。通过“场景+金融”模式,银行与數字化时代经济转型的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供给侧改革相呼应,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优质服务。中国银行将场景生态建设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明确将跨境、教育、运动、研发作为战略级场景,引导全行服务逐步向场景化转变。

智能化银行。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银行可以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和风险偏好,打造差异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提升客户体验。中国银行研发了“中银慧投”、量化交易、“中银企E贷”等一系列智能化金融产品。中国银行的“网御”实时反欺诈平台,实时监测交易,拦截可疑交易累计金额118亿元。2019年5月,中国银行“5G智能+生活馆”全新亮相,这是业内首家以“5G智能+”为主打概念的新网点业态,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相互协同的智能化服务。

开放型银行。金融服务作为一种基础服务,存在于“无形”又无处不在。目前,商业银行纷纷与互联网巨头及政府机构合作,借助金融科技云和特色金融服务的能力输出,嵌入场景生态,促进金融服务开放。在2013年,中国银行就投产上线了中银开放平台,通过接入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简捷的接入服务,构建用户、开发者、银行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服务边界。

创新型银行。银行要建立创新授权、试点容错、创新激励、量化考核、差异风险管控等创新体制机制,发现和培育创新人才,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金融科技创新力量。2018年11月,中国银行在新加坡成立首家总行级创新研发基地,目前正在抓紧推进雄安创新研发基地建设。2019年6月,中国银行在上海成立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这些都是中国银行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

敏捷型银行。客户的需求日渐呈现出个性化、特色化和定制化的趋势,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效、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中行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敏捷反应水平:以组织架构创新为基础,强化跨条线统筹协同,建立敏捷柔性的跨部门项目组,激发组织活力,促进高效沟通;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银行敏捷反应、捕捉机会、快速行动的能力。

在刘连舸的倡导下,中国银行专门成立全资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金科”)。中银金科注册资本6亿元,主要业务方向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开展技术创新、软件开发、平台运营与技术咨询,具体情况为:

集团内金融科技服务方面。重点面向集团综合经营公司提供科技服务,包括应用系统与基础平台的开发测试维护等。

外部金融科技服务方面。主要依托中行在金融服务、风险控制、技术研发等领域的优势,挖掘市场潜在客户,对外进行技术和产品输出。

基础技术研究方面。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大力投入在新技术、新工艺下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提高技术应用效率。

金融云服务方面。积极建设面向集团外部服务的公有云基础设施,并依托公有云对集团外部提供金融云服务及相关的IT能力。

其他行业云服务方面。与政府、交通、能源、医疗、学校等行业紧密合作,不但提供金融服务,而且提供行业云计算服务,将场景生态建设与基础运营支持紧密衔接,实现多行业多产业链合作共生的行业生态联盟。

金融科技跨界合作方面。加强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间的跨界合作,增强金融科技成果与技术的吸收、转化和服务能力。

田惠宇:推动招商银行“移动优先”策略见实效

2016年,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对招商银行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移动优先”战略,推动从“卡时代”向“App时代”的跨越。4年过去了,招商银行实现了以“招商银行App”与“掌上生活App”构建1亿人财富生活生态圈的巨大成就,并重新定义了零售银行的服务边界。

迭代升级App,实现获客指数级增长

田惠宇行长在招商银行2016年年报致辞中提出,“我们聚焦‘移动优先策略,拥抱Fintech;招商银行手机银行、掌上生活App已是行业翘楚,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在招商银行看来,银行卡只是一个静态产品,而App则是一个生态圈,更加多维、更加丰满、模式更轻、覆盖面更广。自田惠宇出任招商银行行长以来,招商银行App每年都迭代更新,到2020年末,招商银行App已累计迭代了9个版本。

2016年末,招商银行App5.0发布,开启了智能理财时代。2017年,招商银行实施“移动优先”策略,全面推动零售服务从卡片迁移到App,以手机银行、掌上生活两个App为战略抓手,持续巩固提升其财富管理、消费金融、零售贷款等方面优势。2017年末,推出招商银行App6.0,开启“网点+App+场景”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客户经营模式,从前端的个性化服务,到后台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零售服务的客户体验。2018年,招商银行率先进入网点全面无卡化时代,招商银行App7.0迭代上线。2019年,招商银行App8.0上线,并实现了用户超过1亿人。2020年中报显示,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达1.29亿户,是2017年末的2.31倍;月活跃用户人数(MAU)达5607万户,是2017年末的2.14倍;招商银行App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85.11%和58.52%。招商银行App以本地生活为主的非金融场景实现了获客的指数级增长。

构建生活生态圈,定义零售银行服务边界

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招商银行最重要的目标。数字化时代,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产品和业务线的竞争,而是整体生态的竞争。2020年,招商银行App9.0上线,推动将“流量经营”与“价值创造”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招商银行面对亿级客群和日益集中的线上流量,持续构建数字化的用户获取与用户经营能力,为零售业务增长提供源动力。

招商银行持续深耕核心金融场景,并以此作为App生态圈最重要的立足点。同时,不断延伸用户的核心金融需求,将社区频道、两票(饭票、影票)、出行、生活缴费、便民服务等场景引入App,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态圈。从金融到生活,从低频到高频,“做更好用的财富生活App”成为了招商银行App对自身的定位。

过去一年,招商银行App的重心就是实现从“量”到“质和量并重”,驱动MAU与资产管理规模(AUM)的融合。继续以MAU作为“北极星”指标,重塑零售金融数字化体系,聚焦数字化获客和经营体系建设,以提升服务品质、用户体验和客户黏度为核心,推动MAU稳健发展。从MAU到AUM,也标志着招商银行零售3.0转型从量变走向质变、从广度走向深度。

坚守开放与融合,构建生态场景

田惠宇行长在招商银行2019年年中致辞中指出:“我们躬逢盛世,躬身入局,像一个懵懂少年,怀着好奇和敬畏之心,努力寻找属于招商银行自己的打开数字化大门的那把钥匙——开放与融合。开放,是为了寻求服务机会;融合,是为了提升服务能力。”

在场景建设方面,招商银行的策略不是自建,而是尽可能与更广泛的伙伴合作,主动将其引入App平台,丰富App场景生态;而承载这种“引进来”策略的,正是招商银行App的小程序平台。持续加大“引进来”的力度,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聚焦形成优势场景,培养和强化用户习惯;大踏步地“走出去”,开放Ⅱ、Ⅲ类账户,通过API接口输出金融服务能力,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联盟。

招商银行App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体现了招商银行金融服务不断开放和融合的转型,其功能实现了从财富管理向财富生活的巨大转变。通过与更多合作伙伴主动连接、广泛共振,在不断精进金融服务的同时,引入非金融服务场景,打造丰富的招商银行App财富生活生态圈。

陶以平: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陶以平履任兴业银行行长的第五年。这五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提笔图成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这五年也是兴业银行持续跨越发展的五年,A股上市10周年,成立30周年,百年藍图线丰笔润。

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银行人,面对银行转型下半场和新形势的挑战,陶以平按照党委的总体部署和董事会的战略要求,深入洞察经济金融发展大势与自身资源禀赋,与兴业银行经营班子一起适变而变、因变而胜,提出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从产品主导向客户主导转变,逐步形成并坚定推进“1234”战略,以“商行+投行”为抓手,持续巩固并锻造兴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深入贯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基本任务”的实践中,兴业银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兴业银行集团总资产达到76195.39亿元,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517.83亿元和518.75亿元,总资产、净利润稳居国内股份制银行前列,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富有前瞻性的探索精神,陶以平荣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19~2020年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稳中求进,加快转型”始终是陶以平坚持的理念,“补短板、强优势”两手抓、两手硬。在他的推动下,兴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实现重构,2020年9月末资产端贷款较2015年末增加2.05万亿元,标准化债权投资增加1.15万亿元,非标投资减少1.03万亿元;负债端各项存款增加1.49万亿元,同业存款减少4012亿元,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大幅向好并全面达标。表外特色业务优势扩大,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2018年、2019年、2020年均居全市场第一;理财规模增至1.45万亿元,符合资管新规的产品占非保本理财56.76%,综合理财能力连续12个季度被普益标准评为第一。收入结构的优化亦紧锣密鼓,企金、零售、同业三大业务条线税前利润占比更加合理,零售金融成为新的“压舱石”,非息收入占比翻番,抵御市场波动、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9月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7%,连续三年下降;拨贷比为3.11%;拨备覆盖率为211.69%。近五年总资产收益率维持在0.9%以上,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14%以上,位居同业较高水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外部形势变化,陶以平带领兴业银行扛起责任担当,发挥“商行+投行”优势,整合集团优势资源和金融工具,精准施策,主动让利,纾困解难,持续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疫情发生后,兴业银行集团累计向湖北等地区捐款捐物超过6000万元。截至2020年9月末,兴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7810亿元,同比增长15.4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729亿元,同比增长49%,2020年新投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年初再下降0.91个百分点;无还本续贷余额较年初增长80%至178亿元。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作为兴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陶以平,带领兴业银行强化使命担当,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输血”“造血”并举,探索形成了具有兴业特色、行之有效的差异化金融扶贫模式。目前,兴业银行49个挂钩扶贫点均已脱贫。截至2020年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达4443亿元,同比增长13.89%;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合计158.9亿元,较年初增长9.37%;带动和服务贫困地区人口约13万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中国发展新蓝图,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行。放眼未来,风正劲、帆高悬,兴业银行将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融入新发展阶段,有力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保持前瞻性的战略把握能力和强大的战略执行能力,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百年梦想!

谢永林:带领平安银行开启新三年转型大幕

2016年末,临危受命的谢永林出任平安银行董事长,制定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的转型战略,带领平安银行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谢永林表示,经过三年的转型积累,平安银行已经形成了三大关键“动能”:结构均衡的发展动能,各个业务板块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健康持续的增长动能,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偏离度不断下降,拨备覆盖率不断提升;全面数字化的经营动能,直接收益是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客户体验更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谢永林并没有停留在过去三年带领平安银行成功转型的喜悦中,而是及时调整转型战略,开启平安银行新三年转型大幕。

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银行

从2016年转型开始,谢永林就坚持以互联网思维改造银行。他始终高度重视技术引领、数据引领、模式引领、人才引领,将前沿科技全面运用于平安银行产品创新、客户服务、业务运营和风险控制等经营管理各个领域。平安银行深入推进数据工程,通过强化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价值;深化数据应用,努力提高底层数据的标准化、标签化、颗粒化、流程自动化、应用智慧化能力。

2020年,平安银行全面推进数字化经营和线上化运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业务得到快速恢复,整体经营保持稳定。零售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户,月活跃用户数为3192万户,客户数是四年前的4倍,月活数是四年前的近5倍。对公方面,平安银行一直强调使用科技力量,推出“数字口袋”,实现了对公业务由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为批量化获客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大幅提升产品上线效率,小企业数字金融产品最快一天上线,产品平均上线效率提升3倍;打造智能风控体系,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等科技手段全面升级风控逻辑和风控手段。

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旅程的生态银行

谢永林认为,以前是得账户者得天下,现在是得场景者得天下、得生态者得场景。在生态银行方面,平安银行就是要以“让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为愿景,对外通过开放银行将银行账户、产品、服务能力与第三方场景流量相结合;对内通过深度融入集团“金融+生态”战略,打通产品服务,将银行服务嵌入到各类生态场景中,形成“端到端”的服务闭环,覆盖客户全生命旅程,最终实现生态驱动发展。

以零售业务为例,平安银行线下推出“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线上不断迭代优化口袋银行App,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OMO服务体系,将客户的口袋银行App与零售新门店无缝对接,实现了多种服务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同时,以全面AI化的AI Bank为内核,构建开放银行生态,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无缝化、便捷化的极致体验。

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银行

在平台银行方面,平安银行协同集团内各专业公司,科技升级、搭建平台,促进公司客户AUM和LUM的双向联动,不断强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公司业务快速突破。不论是集团内部的平台类公司,还是外部B端、G端的平台合作方,都是平安银行重点对接的合作伙伴,通过开放银行实现批量化获客、场景化经营。对于客户而言,金融服务将成为基础设施,无感、便捷;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客户经营效率和客户价值都将实现进一步提升。以资金业务为例,平安银行以“行e通”为平台入口,集合产品设计、资产推荐及销售服务,以“同e家”构建客户服务闭环,深化客户画像、产品画像应用。同时,依托集团团体综合金融业务,助力机构客群销售业务向更深更广发展。

作为平安银行战略转型的总指挥,谢永林自信地认为,新三年深化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平安银行将继续用好“综合金融”“科技优势”两大重锤,夯实数字化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个定位,再用一个三年实现更大飞跃。

高迎欣:改革机制激发新活力,转换模式引领新发展

2020年5月29日,中银香港原副董事长、总裁高迎欣正式出任民生银行党委书记,6月30日接任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10月16日,在董事会换届完成后出任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时隔六年后民生银行更换“掌门”。高迎欣自就任民生银行以来,针对民生银行近年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审视思考、剖析根源,深入基层调研、望闻问切,边调整、边推进、边完善,以“新章法”引领民生银行实现改革转型和稳健发展。特别是,高迎欣带领民生银行党委、董事会,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大力革除阻碍经营发展的系统弊病;推动经营理念转变,持续纠正长期以来固有的管理偏差;调整业务运营模式,努力形成适应稳健发展要求的内生动力;紧盯合规内控,加快解决一直阻碍业绩提升的风险问题。通过以上四方面精准把脉和有效施策,民生银行正在为实现新发展蓄势赋能。

作为曾经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试验田”,民生银行在股权结构和体制机制上相对特殊,在发展模式上具有特色,曾率先实行事业部管理体制,并在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等模式上颇有作为。但近年来,民生银行正在经历周期性因素影响,经营发展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缩小,在客户基础、业务创新、风险控制、内部激励、人员管理、公司治理、监管评价等方面都面临压力,积存多年的“老毛病”以风险事件陆续暴露。在高迎欣看来,诸多问题的根本在于经营理念偏差,脱离了银行本源定位,以及没有把握好金融规律。

高迎欣高度重视客群用户,强调“客户为中心”落地落实,认为银行发展的基础是广泛的客群用户,银行发展的定位是为客户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银行发展的稳健路径是以基础性金融服务拓展深化与客户的良好互动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是衡量银行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在管理模式上,高迎欣强调以强大的“总行”和完善的“平台”,实现对各類业务的统筹管理、高效协调和合规稳健,将优化客户体验作为首要出发点,把提升内部效率作为基本管理要求。在高迎欣的领导下,民生银行的改革转型加快推进:围绕做大客群基础,强化基础服务能力;优化机构职能,调整管理模式;重塑对公零售薄弱业务,优化业务运行逻辑;持续整改合规问题,有效做实“三道防线”;加快人力资源改革,优化薪酬激励模式;改革事业部存留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总分协同战略……民生银行正在经历“手术式”变革。

一直以来,民生银行以市场化优势和独特的企业文化闻名于业内,但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民生银行的文化也需要不断升级。高迎欣来自国有大行且具国际视野,自其就任民生银行董事长以来,坚持发扬民生银行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传统品牌,着力提升民生银行在绿色、科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致力将民生银行的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他提出银行业要增强“暖实力”的理念,认为这是“硬实力”“软实力”外的重要评价维度,他倡导将ESG(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更加深刻地纳入银行发展,提议将其放在比ROE等财务指标更重要的评价标准上,这也成为他提升和打造民生银行文化品牌的重要出发点。

2020年以来,民生银行经营成绩不甚理想,营收增长虽然同比“稳健”,但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这既有外部和行业形势的原因,也是自身问题的反映。前三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33亿元,同比增长7.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3亿元,同比下降18.01%,加大拨备计提和资产处置力度是造成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民生银行资产质量风险还未完全释放,这也是民生银行面临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个层面看,2020年以来,民生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超过5000亿元,发放利率比上年下降超过60BP,为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近2000亿元,同业投资规模压降超过40%,结构性存款压降超过50%。同时,开始了三年不良资产处置的“攻坚战”,管理人员开始岗位交流……一系列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一系列举措正在厚植发展根基,相信在高迎欣的带领下,民生银行将走出新的更宽阔的发展道路,将会在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谱写更加浓墨重彩的改革篇章。

猜你喜欢

金融银行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幽你一默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