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01方刘张琴阮国良杨烨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方刘 张琴 阮国良 杨烨

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水产养殖行业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才是水产大专院校所面临的新挑战。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讨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农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3-026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7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country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cultivating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is a new challenge faced by aquaculture colleg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s with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quaculture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undergraduates in aquaculture specialty,so as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relevant agricultural colleges.

Key words Aquaculture specialty;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伴隨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多样化和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是当今大学的立校之本,也是当前大学教育培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3]。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发挥的因素得到肯定和释放,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2]。目前国家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及深造最重要的能力。学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尽早了解专业,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4],高校进一步加强与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拓宽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与途径。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探讨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农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1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持续供给

水产养殖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理论知识要求高的同时其应用性也极强,不仅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5-6]。近年来,很多院校报考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偏少,绝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调剂生,这就导致大学期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学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高达40%[7]。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专业人才缺乏。在实践中也经常发现很多院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基础理论与养殖技能不熟悉,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才能掌握相应的养殖理论与技术[8]。因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于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淡水养殖作为全球水产养殖的主体,其60%以上的产量来自于中国。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因其淡水养殖连续20年来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被誉为“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长江大学水产养殖学科近几年利用地区特色淡水养殖资源,开展本科生科学实验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专业兴趣,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将课堂理论、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导师制的建立

长江大学水产养殖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2012年该学科确立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014年获批国家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6年被湖北省遴选为绿色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通过1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2016年基本形成了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整合“校内教师+校外研究专家+社会产业行家”的多方面资源,建立一种导师与学生“师徒”培养模式,让新生入校后找到专业归属感。通过校内外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与指导,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为高年级开展科研训练和产业实践奠定扎实基础,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2 科研训练

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是基于教师科学研究和学生科研训练协同开展,经过一学期与导师的沟通了解,大一下学期开始进行本科生科研训练遴选,学生通过学院宣传栏、学院网站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介绍,了解教师和各科研实验室的研究情况,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团队(3~5人)的形式申请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9]。水产养殖专业目前具有鳝鳅健康养殖创新团队、虾蟹健康养殖创新团队、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创新团队、水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完成验证式与探究式科研训练,既完成了教师的科研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10]。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将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进一步申报校级(省级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2.2.1 养殖技术入门。水产养殖科研训练的基本载体就是水生养殖动物(鱼、虾)。为了培养参加科研训练的本科生的科研体系基本素养,要求必须在进入正式科研实验训练前开展为期2个月的实验室鱼虾类养殖管理实操锻炼,通过鱼虾体重体长的测定,养殖饵料的投喂,摄食情况的观察,养殖水质的管理,虹吸法排污处理,养殖水体水位、温度、pH、溶解氧的控制,来了解鱼虾的生物学特征,提高养殖技术,为专业兴趣及科研训练奠定基础。

2.2.2 文献查阅及分享。为了培养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的科研素养,要求他们参加实验室定期举行的文献分享活动。首先,导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查阅文献,掌握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再阅读导师推荐的SCI期刊论文,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在阅读中文文献期间,鼓励和督促学生坚持进行文献总结和阅读报告,在组内和组间展开讨论和交流。SCI期刊论文则要求15 d阅读1篇,并做好读书笔记,上交导师批阅。在导师与课题组研究生的共同管理引导下,对文献阅读报告的讨论交流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思路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明确目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科学问题,再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确定研究主题与方向。

2.2.3 科研训练培养。自2016年以来,实验室及学科平台不断接纳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通过大一下学期的鱼虾养殖技能锻炼,学生在大二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时间安排上,借鉴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模式:一是利用学年或学期进行科研训练,二是利用暑假进行科研训练[11]。小组成员首先是跟着教师、研究生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参与实验室组会,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步掌握了相关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流程,经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后,对实验项目和技术路线可自行设计,以研究形式开展实验,实验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实验、主动探索、科学思维的能力。大三阶段鼓励他们申报校级和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他们开始自己主持某一项目的研究,此项目或是教师给出适合的科研题目,或是自己拟题与导师充分讨论后申报的。总之,课题大致确定后,由小组成员自己查阅文献、确定方案,并作开题报告预答辩,最后申报到学校,若获批就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若未获批则继续参加导师科研课题。学生课题小组通过合作完成文献查阅、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和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任务,使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2]。

2.2.4 誠信道德培养。首先要让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明白从事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科研过程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科研诚信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13]。首先,让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首先明确学术规范以及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做到诚实;其次,通过定期组会让学生汇报阶段性工作,导师查看原始数据,数据记录统一用导师下发的笔记本记录,数据记录完整,禁止涂改和缺页,数据处理也必须尊重原始数据;最后,在实验总结或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从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行为抓起,逐步养成他们的科研诚信行为习惯,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者踏入社会从事本专业奠定基础。

3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学生每年都积极参加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湖北省生理学实验技能邀请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动物解剖大赛、校级化学实验技能操作大赛、湖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活动,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2)通过分析进入课题组实验室学生不同学年的学业成绩、CET-4成绩、进入图书馆借阅图书次数、进入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次数、发表论文及专利数量和参加全国各类专业竞赛次数,结果发现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班的学生更为明显(表1~7),通过对2016~2017级学生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科研训练体系是非常适合本科生能力提升的一项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据统计,2019年暑期2016级留校考研人数高达60%,2017级卓越班人数24人,暑期留校参加教师科研任务人数达22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较强的带动与辐射效应。

(3)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强化水产养殖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水产养殖学专业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因此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评价是“能吃苦、会干事、用得上、留得住”。经过对长江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在企业工作的学生都实现了“3年买车,5年买房”的目标,甚至有10%的学生毕业后1年就实现了买车的目标,这充分说明学生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所展现出的综合素质赢得企业和客户的认可。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或者海外留学,这与本科期间科研训练体系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

4 结语

通过近年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探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运用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发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继续改革创新,不断创建更好的教学实践培养方式,以期为提高水产养殖专业大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我国目前环境大保护对水产养殖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郑小东,温海深,黄六一,等.“双一流”背景下的水产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9(5):60-64.

[2] 黎志华.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43-45.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002).

[4] 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5] 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6] 安振华,孙龙生,姜群.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突出水产特色教育:以扬州大学为例浅谈地方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44-45.

[7] 唐民,劉玮.当前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0-42.

[8] 覃川杰,齐泽民,岳兴建,等.二本院校水产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34-237.

[9] 张润锋,李运涛,陈亮,等.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内容开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37-39.

[10] 王友如,潘继承,陈雄文,等.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生物学综合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7):13-15.

[11]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1):93-95.

[12] 汪劲松,王卫东,潘继承.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1):89-91.

[13] 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04-09(2).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