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2021-03-01朱海东葛廷进丁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3期

朱海东 葛廷进 丁宇

摘要 以新疆H縣D村为实地调研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已入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需求存在普遍短期行为;未入社的贫困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的不匹配是降低贫困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原因;贫困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对于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的影响存在典型的分化特征;政府扶持下的新型合作养殖运营模式在运营初期具有短期内激发贫困户获取分红稳定收益的参与动机,但合作社持续经营能力的乏力降低了贫困户参与意愿。基于结论,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意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农民合作社;参与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3-026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70

Abstract Taking D Village in H County, Xinjiang as the field research object,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revea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poor household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re are generally shortterm behaviors of the attitudes and needs of the poor households who have joined the cooperative;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nd the participation capacity of the poor households who have not joined the societ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reducing the willingness of the poor households to participate;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household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s, there are typic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s; the new cooperative breeding operation model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has a shortterm motivation to stimulate poor households to obtain dividends and stable return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but the cooperative continues weak operating capacity reduces the willingness of poor households to participat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argeted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poor households in minority areas to participate in farmers cooperatives.

Key words Xinjiang minority area;Poor farmer;Farmers cooperative;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Influencing factor

近十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60%以上,截至 2019年7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0.7万家,是2009年底的近80倍[1]。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完善、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作用不明显、贫困户参与度不高的问题[2-3]。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是农民合作社是否在国家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发挥带动贫困户脱贫积极作用的关键。部分学者从合作社产生的效益、是否与市场形成有效的连结、对贫困户脱贫方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对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作用进行了研究[4-9],但贫困户作为特殊低收入群体,其收入结构和资源禀赋等属性与其他农户有着特殊的差异[10-12],他们对于参与合作社的态度、需求和影响因素也存在着特殊性。笔者于2020年4月以新疆H县D村已入社贫困户和未入社贫困户为实地调研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贫困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1 研究概况

1.1 调查区域

H县D村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落。当地气候干燥、温差大,土地资源贫瘠,资源禀赋条件较差,以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为主。全村总人口135户3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03人。近年来,该村转变脱贫思路,以特色养殖业为主要抓手吸引帮扶贫困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脱贫。2019年6月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以养殖西门塔尔品种牛为主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吸收23户贫困户、10户非贫困户入社。

1.2 调研过程

调研于2020年4月进行。调研内容集中在已入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和需求、未入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和需求、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在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时间内,对已入社的23户贫困户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参与合作社的真实目的;由村委会推荐名单,随机抽取未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20户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参与合作社的态度和需求;并实地走访养殖专业合作,了解其养殖规模、经营状况和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

2 调查贫困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态度和需求

2.1 合作社规模和运营情况

H县D村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2019年6月成立后至11月期间,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托管大牛120头,小牛41头。11月初肉牛开始陆续出栏计120头,每头牛平均出肉140 kg,根据市场价55元/kg计算,平均每头牛总收入7 700元。扣除每头牛每天包括人工、饲料等的饲养成本14.7元,平均3个月出栏时间计算的每头牛饲养成本1 323元,每头牛的纯利润可达6 377元,再扣除预留每户平均分红款2 100元,合作社每头牛的纯利润达4 277元,实现初步赢利。为扩大经营,合作社经过讨论,用获得的利润再引进本地土牛(瘦牛)65头,通过3个月的育肥继续出栏,一年4次出栏,每头牛销售额2 100元,2019年底实现销售收入92.4万元,扣除饲养成本盈利41万元。由于合作社初次成立,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加上饲养方法不科学的原因,饲草料投入成本较高,弥补这两项成本260余万元后,合作社2019年底实际亏损219万元。因此,截至调研时,2019年的社员分红款尚未发放到位。

2.2 已入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需求和入股方式

实地走访中,采用逐户调查的方式,对于已入社贫困户和未入社贫困户的参与态度进行了了解。结果表明,52%的贫困户持积极态度并积极参与合作社。30%的贫困户属于盲目跟风被动式地参与,不积极参与但也不反对,最终这类贫困户在参與合作社时出现了较大比例的流失。这类贫困户多属于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较大的贫困户。13%的贫困户持消极态度,没有参与意愿。还有6%的贫困户是属于有积极参与意愿,但由于经济能力限制,无法参与合作社。总体参与率勉强过半。

对已入社贫困户的深度访谈表明(表1),贫困户参与合作社氛围观望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意向阶段的38户最终有23户加入合作社,最终行动阶段的参与率为52%。说明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犹豫。深度访谈表明,这些犹豫不决的贫困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外出打工,同时拥有少量牲畜的贫困户占绝大多数,平常还需每日喂养,需要一定的劳动投入和时间,养殖收入也占他们经济收入的相当部分的比例。经过村干部和访惠聚工作队宣传和核算经济账做加减法,自己养殖投入产出后的利润低于将牛入股到合作社年底每头牛的分红2 100元,还节省了养殖成本和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务农和外出打零工,扩大经济来源增加收入。在调研中,发现家里经济情况较好、有一定数量牲畜资产、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经过宣传,认为一头成年牛托管一年2 100元的分红,如果退出合作社可以将入股每头牛按照均价7 000元给予补偿的方案比较满意。

调研发现,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还没有按合同规定时间拿到分红,又使得很多贫困户产生退社的动机。经过村干部和访惠聚工作队的解释,合作社推迟发放分红是由于成立之初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加上饲养方法不科学的原因,饲草料投入成本较高,弥补成本后出现收不抵支,如果急于发放分红,对于合作社的后续扩大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利,很多贫困户才暂时消除了退社的想法。另外,合作社要求已入社的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养殖工作,并酌量支付一定的报酬,很多贫困户认为不如自己外出打工收入多,加上部分贫困户认为将牛托管到合作社就算入社,不愿意参与合作社的用工,使得合作社在日常运营中不得不聘用其他用工,增加了用工成本。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对于合作社的发展关注较少,合作社的生产运营对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呈现单向作用,对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未入社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态度及意愿

对未入社的21户贫困户的深度访谈表明,这些贫困户主要分为以下2类:

第一类是有参与意愿,但缺乏参与能力。这类贫困户对成立合作社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这一类贫困户通常年龄较大,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抚养小孩和赡养老人负担较重,或者是常年在外务工,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希望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对参与合作社的动机主要是合作社能够为他们带来稳定的分红。但是由于家庭资产数量较少,也没有养殖的牲畜,无力投入资产入股合作社。

第二类有参与能力,但参与意愿很低。这类贫困户多为青壮年的贫困户,这类群体中一部分人对合作社所提出的分红方案不满意,对他们的吸引度不够高。他们认为外出劳工的收入要远高于参与合作社的收入;另一部分人对合作社经营比较悲观,认为如果合作社出现亏损,参与后的分红得不到保障而丧失了参与意愿。

3 贫困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因素

3.1 社会经济特征对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影响

从影响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因素看,男性参与合作社的比例较高,达78%;从年龄分布的梯度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参与合作社的绝大多数年龄为31~69岁,并且这个年龄区间中,中老年贫困户的参与程度高于中青年,反映出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复杂动机中,追求稳定收入的动机比较突出,中老年贫困户获取分红的动机大于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动机,中青年则相反;从文化程度看,按照参与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高中、初中、大专及以上、小学及以下,说明文化程度对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影响较高。深度访谈中了解到,贫困户对合作社的作用、具体运营模式较少关注,对政府关于贫困户的帮扶政策和措施较少了解。对于提高经济收入改变单一经济来源较少行动的群体,大多集中在小学及以下这个文化程度的贫困户中,这表明,合作社要取得广大贫困户的认可,不但要积极扩大生产经营,完善内部管理,积极对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回馈广大社员,同时还要对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社员进行积极培训,提升他们对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国家支持帮扶政策、多种劳动技能的理解和熟练水平,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3.2 家庭经济状况对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影响程度

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贫困户对参与合作社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对改变自己的收入形式有较大的需求。这类贫困户对参与合作社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需求,他们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较高;但有一些贫困户由于经济困难,家庭经济负担较大,需要赡养老人和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常年在外打工奔波,即使政府有关部门对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进行了补贴照顾,他们也无法拿出自己所承担的那一部分经济投入。这一类贫困户即使有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但是受到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而导致无法参与合作社。

通过调研可知,家庭状况较好,有参与能力也有参与意愿的贫困户都已经主动加入合作社中;部分家庭状况较差的贫困户,即使在政府对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补贴帮扶政策下,也无力承担起参与合作社入股的股资。这表明,在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合作社对于贫困户的带动帮扶作用,要在积极扩大生产经营,完善内部管理,积极对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回馈广大社员的同时,制定针对性的贫困户带动帮扶特殊政策,对于无力参资入股的贫困户,可以以劳务、特惠贷的方式将他们吸收进来,同时扩大经营项目,使得那些缺乏资金的青壮年贫困户可以在缺乏资本的情况下参与合作社的运营,并从合作社的运营中获取收益,逐步获得技能资本、金融资本甚至运营资本,变合作社输血带动为造血带动,分级梯次逐步促进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3.3 合作社运营模式和效益机制对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影响

D村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肉牛养殖为依托,辐射带动贫困户,建成“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型合作养殖運营模式。这种模式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合作社,从投入资金建立厂房到运营,都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和监督下进行,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的特殊属性和对于合作社这种新型运营模式理解力较低的现实状况设计的。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这种运营模式在合作社运营初期,可以起到提升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和积极性的效果。如D村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分红方案中,承诺给参与合作社并将自己的牛托管入股到合作社的贫困户年底分红2 100元,并且可以随时退出,届时一头成年牛将给予7 000元的补偿金。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获取分红稳定收益的参与动机。

深度访谈中发现,虽然合作社承诺的给予参与贫困户的分红收益较高,但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保护贫困户收益保障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这些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目前还没有在合同规定时间拿到属于自己的分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已入社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对想参与但还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产生了一定程度上负面影响。前文分析分红尚未落实到位是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尚短,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加上饲养方法不科学,饲草料投入成本较高,弥补成本亏损的原因;深入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合作社的本质是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学运营,由于D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其内部治理、科学经营方面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运行,使得合作社的持续生产和扩大经营存在很大隐患,极大地降低了已经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的带动作用。对于那些有意愿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也带来极大挫伤。这种不科学的运营模式和效益机制形成合作社效益不佳,贫困户参与度不高,合作社效益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该研究通过典型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对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已入社的贫困户参与合作社获取短期回报的行为比较严重,对于合作社的发展关注较少,存在普遍的短期行为;未入社的贫困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的不匹配是降低贫困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原因。

(2)贫困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显著影響,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对于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的影响存在典型的分化特征。

(3)政府扶持下的“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型合作养殖运营模式在运营初期具有短期内激发贫困户获取分红稳定收益的参与动机,但合作社持续经营能力的乏力降低了贫困户参与意愿。

4.2 讨论

已入社的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存在普遍的短期行为,未入社的贫困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的不匹配降低了贫困户参与意愿,政府扶持型合作模式短期内可以激发贫困户参与动机,但合作社持续经营能力的乏力降低了贫困户参与意愿。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资源禀赋不足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依靠农户自发建立合作社的发展动力不足。由此得出启示:产业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经营,降低贫困户参与的短期行为,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户的根本路径。即:逐步改变现有政府扶持型的合作社运营模式,引入科学经营的市场机制,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道路,增强合作社的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让贫困户切实看到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带动帮助贫困户参与市场经营,在为贫困户带来经济收益、培育新的发展观念的同时有效消除和降低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短期回报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壮大后的合作社实力帮扶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后逐步获得技能资本、金融资本甚至运营资本,弥补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不匹配的差距,有效提升贫困户的参与意愿。

贫困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的影响存在典型的分化特征。这启示:在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合作社需要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道路的同时,制定针对性的贫困户带动帮扶特殊政策,对于无力参资入股的贫困户,可以以劳务、特惠贷的方式将他们吸收进来,同时扩大经营项目,使得那些缺乏资金的青壮年贫困户可以在缺乏资本的情况下参与合作社的运营,逐步提高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马雯静,张慧霞,丁宇.交易成本视角下不同种植作物农户选择农业组织化经营的诉求差异:基于新疆第十三师火箭农场农户的调查[J].天津农业科学,2020,26(1):34-38,75.

[2] 王洪涛.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述评[J].经济经纬,2004,21(4):11-14.

[3] 姚顺波.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2-34.

[4] 王雪平.乡村振兴与农户组织化[J].人民论坛,2018(25):56-57.

[5] 廖文虎,尚光辉.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合作社自身运行机制的角度[J].江汉学术,2017,36(2):95-104.

[6]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5):10-16,30.

[7] 刘向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析:基于新型农业合作社的现实困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9):23-28,91.

[8] 银小柯,陈国兴,王文烂.交易费用视角下林业联户经营形成机理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46-49,72.

[9] 黄丽萍.交易成本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基于农户层面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7(5):34-39.

[10] 穆娜娜,钟真,孔祥智.交易成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选择:基于两家合作社的比较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3):366-375.

[11] 张庆萍.农户参与农业组织化经营:交易成本、交易对象与运行效果——基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村镇的调查[J].新疆农垦经济,2014(12):42-46,92.

[12] 高强.引导农民合作社向高质量发展轨道迈进[J].中国合作经济,2020(4):11-12.